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育之本,也与学生个体获取知识、终生学习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在农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几乎成为了一句空话。当然,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资源的匮乏,环境的限制,人文意识的落后,教育革新的滞后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农村的中学生还未具备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针对这些,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农村的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重视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授之以渔才能乐在其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还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农村学校的阅读教学还偏重繁杂的“阅读”训练,学生面对多彩的文章却索然无味,教师的分析、讲解过多,学生感知、感悟太少,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完全放到了阅读的结果上,以至将情感丰富、意味深长的文章支解得七零八碎,毫无美感而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参与阅读,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都感兴趣吗?这些问题与任务,成了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学生的阅读就是被动应付,毫无乐趣可言。因此,引导学生无“目的”地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要给学生放下包袱,也给自己放下包袱。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的阅读实践中乐于阅读,达到享受阅读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就是写炊事班长的外貌,从他不足四十岁却驼背、白发、皱纹满脸看,我们就会觉得他是个饱经风霜的人,是为革命付出过许多汗水和心血的人。还有,写他找野菜、挖草根、做饭、洗衣,尤其是钓鱼、嚼剩鱼骨头等行动,都是很感人的。从这些行动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坚强性格和宁愿自己吃苦也要照顾同志的高尚品德。在课堂上学了这些后,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去试一试,告诉学生分析人物要从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活动去分析。这样,有意识地提示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另外,应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文章加以训练,促使学生掌握朗读、诵读、精读、流览、略读等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二、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提高农村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必须通过学校、家庭等场所,让阅读从课堂内走向课外。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可是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不能从理论上指导孩子读书,也没有多少经济上的支持。这决定了教师更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首先教师自己应是合格的语文教师,爱读书、多读书的老师才能在课内、课外影响、感染学生去热爱阅读,才能向学生推荐书目,才能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才能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还应调动各方面因素,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如利用学校图书馆,建立班级图书角,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资源,争取社会支持等等。
教师应结合实际做好推荐工作。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来安排阅读;可以利用学生对英雄名人的崇拜心理,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这些人物身上的不畏强权、不惧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会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成长的力量和智慧;也可以利用一些名著、电影或电视剧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充满兴趣和好奇,再进一步引导去阅读原著;更应该配合课堂教学,推荐课外阅读。
教师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不少农村学生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引导,激发其阅读兴趣。要经常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比如朗诵比赛,阅读信息交流会,主题辩论会,好书推荐会……有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才能够激起兴趣,也便于教师对阅读过程检查督促。
三、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读”是写作素材的积累,是理解语言的能力;“写”是语言材料与语言技巧自内而外的表达,是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反过来,通过作文教学,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能够加深理解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知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把读和写的教学活动统一起来,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收到多方面的积极效果。
农村学校的阅读教学必须改革,我们应该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体验情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高尚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针对这些,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农村的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重视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授之以渔才能乐在其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还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农村学校的阅读教学还偏重繁杂的“阅读”训练,学生面对多彩的文章却索然无味,教师的分析、讲解过多,学生感知、感悟太少,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完全放到了阅读的结果上,以至将情感丰富、意味深长的文章支解得七零八碎,毫无美感而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参与阅读,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都感兴趣吗?这些问题与任务,成了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学生的阅读就是被动应付,毫无乐趣可言。因此,引导学生无“目的”地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要给学生放下包袱,也给自己放下包袱。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的阅读实践中乐于阅读,达到享受阅读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就是写炊事班长的外貌,从他不足四十岁却驼背、白发、皱纹满脸看,我们就会觉得他是个饱经风霜的人,是为革命付出过许多汗水和心血的人。还有,写他找野菜、挖草根、做饭、洗衣,尤其是钓鱼、嚼剩鱼骨头等行动,都是很感人的。从这些行动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坚强性格和宁愿自己吃苦也要照顾同志的高尚品德。在课堂上学了这些后,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去试一试,告诉学生分析人物要从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活动去分析。这样,有意识地提示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另外,应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文章加以训练,促使学生掌握朗读、诵读、精读、流览、略读等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二、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提高农村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必须通过学校、家庭等场所,让阅读从课堂内走向课外。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可是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不能从理论上指导孩子读书,也没有多少经济上的支持。这决定了教师更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首先教师自己应是合格的语文教师,爱读书、多读书的老师才能在课内、课外影响、感染学生去热爱阅读,才能向学生推荐书目,才能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才能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还应调动各方面因素,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如利用学校图书馆,建立班级图书角,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资源,争取社会支持等等。
教师应结合实际做好推荐工作。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来安排阅读;可以利用学生对英雄名人的崇拜心理,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这些人物身上的不畏强权、不惧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会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成长的力量和智慧;也可以利用一些名著、电影或电视剧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充满兴趣和好奇,再进一步引导去阅读原著;更应该配合课堂教学,推荐课外阅读。
教师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不少农村学生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引导,激发其阅读兴趣。要经常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比如朗诵比赛,阅读信息交流会,主题辩论会,好书推荐会……有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才能够激起兴趣,也便于教师对阅读过程检查督促。
三、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读”是写作素材的积累,是理解语言的能力;“写”是语言材料与语言技巧自内而外的表达,是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反过来,通过作文教学,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能够加深理解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知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把读和写的教学活动统一起来,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收到多方面的积极效果。
农村学校的阅读教学必须改革,我们应该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体验情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高尚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