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对感性形象地体会自己的主体地位及意义。在分层教学中,我采用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等方法,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归纳有关的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类比联想 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
在化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种多样化,开展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生动活泼地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对感性形象地体会自己的主體地位及意义。
在分层教学中,我采用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等方法,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归纳有关的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让中上层提问题,下层生回答问题,一问一答,活跃课堂气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新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我通过实验得出制CO2的原料并用化
学方程式表示:CaCO3 2HCl = CaCl2 H2O CO2↑
(固体)(液体)然后提示学生:把制CO2与制O2,制H2进行对比提问,结果提出了许多符合该节内容的问题。
1、 能否用制O2(或制H2)的装置来制CO2?为什么?
2、 长颈漏斗能否插在液面上?
3、 怎么放石灰石和稀盐酸?
4、 怎样收集二氧化碳?
有的问题教师指定下层生回答(当然学生的分层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有的问
题让提问者叫人回答。最后,教师有深一层提问:
1、 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方面?
2、 设计怎样的装置可是实验操作更简便?
3、 收集的气体不够用怎么办?
4、 你能设计一个随用随制气体的发生器吗?
这些问题的提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通过一问一答,活跃的气氛,增强了兴趣,既弄清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还知道了一些规律,可谓达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在实验中,要求下层生按部就班,中上层生能设计实验,进行探索性试验。
化学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但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实验方案却往往只着眼于单层次、单侧面的实验内容,因而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或单调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充分展示实验的设计思想,让学生对实验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搬一般,反一反,定一定等方法进行创造性设计改进。
例如实验室制O2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方法进行探索和设计。学生提出制O2许多不同方法,通过学生探索性试验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在一定条件下合理的实验方案。中下层生通过对装置改一改的设计,加深队是试管、平底烧杯、锥形瓶、广口瓶等仪器可作反应器的认识。上层生还创造性提问,能不能对发生装置再进行改造,以达到控制反应发生的目的?学生再次展开了创造想象的翅膀,设计出了多种发生装置。在教学中,采取了谁设计的装置、步骤好,实验就让谁做。而多数学生都能按课本装置完成实验。只是不同层次学生水平差异而已,对下层生的设计,教师应作充分肯定。
三.在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的水平。
多题一解,例如:能用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来解释的问题就有:
1、 为什么往石灰水吹气,石灰水会变浑浊?
2、 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快点干燥而放个炭盆,为什么刚放炭火盆时墙壁会“出汗”?
3、 用石灰浆抹的墙时间久了会变硬,为什么?
4、 装石灰水的瓶中为什么会形成一层“白膜”?
一题多解,例如:用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2800吨,可炼出含杂质2%的生铁多少吨?
为了帮助下层生解题,我列出了两个辅助问题:1.有多少吨纯净的氧化铁?2.这些纯净的氧化铁能炼出纯净的铁多少吨?
结果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解题过程略):
1、 用化学方程式分步求解。
2、 用化学方程式一步求解。
3、 用化学式直接求解。
我对解题方式——作出评价后提问:用化学式直接求解法虽快但是否畅通无阻呢?在同学们讨论时出了一题:加热158克 KMnO4,完全反应后可生成O2多少克?学生用不同方法解题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该题不能用化学式直接求解的结论。
总之,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把培养创新能力寓分层教学中,既重视了学生的知识的传授,更有利的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九年级化学课本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类比联想 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
在化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种多样化,开展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生动活泼地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对感性形象地体会自己的主體地位及意义。
在分层教学中,我采用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等方法,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归纳有关的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让中上层提问题,下层生回答问题,一问一答,活跃课堂气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新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我通过实验得出制CO2的原料并用化
学方程式表示:CaCO3 2HCl = CaCl2 H2O CO2↑
(固体)(液体)然后提示学生:把制CO2与制O2,制H2进行对比提问,结果提出了许多符合该节内容的问题。
1、 能否用制O2(或制H2)的装置来制CO2?为什么?
2、 长颈漏斗能否插在液面上?
3、 怎么放石灰石和稀盐酸?
4、 怎样收集二氧化碳?
有的问题教师指定下层生回答(当然学生的分层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有的问
题让提问者叫人回答。最后,教师有深一层提问:
1、 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方面?
2、 设计怎样的装置可是实验操作更简便?
3、 收集的气体不够用怎么办?
4、 你能设计一个随用随制气体的发生器吗?
这些问题的提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通过一问一答,活跃的气氛,增强了兴趣,既弄清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还知道了一些规律,可谓达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在实验中,要求下层生按部就班,中上层生能设计实验,进行探索性试验。
化学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但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实验方案却往往只着眼于单层次、单侧面的实验内容,因而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或单调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充分展示实验的设计思想,让学生对实验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搬一般,反一反,定一定等方法进行创造性设计改进。
例如实验室制O2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方法进行探索和设计。学生提出制O2许多不同方法,通过学生探索性试验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在一定条件下合理的实验方案。中下层生通过对装置改一改的设计,加深队是试管、平底烧杯、锥形瓶、广口瓶等仪器可作反应器的认识。上层生还创造性提问,能不能对发生装置再进行改造,以达到控制反应发生的目的?学生再次展开了创造想象的翅膀,设计出了多种发生装置。在教学中,采取了谁设计的装置、步骤好,实验就让谁做。而多数学生都能按课本装置完成实验。只是不同层次学生水平差异而已,对下层生的设计,教师应作充分肯定。
三.在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的水平。
多题一解,例如:能用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来解释的问题就有:
1、 为什么往石灰水吹气,石灰水会变浑浊?
2、 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快点干燥而放个炭盆,为什么刚放炭火盆时墙壁会“出汗”?
3、 用石灰浆抹的墙时间久了会变硬,为什么?
4、 装石灰水的瓶中为什么会形成一层“白膜”?
一题多解,例如:用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2800吨,可炼出含杂质2%的生铁多少吨?
为了帮助下层生解题,我列出了两个辅助问题:1.有多少吨纯净的氧化铁?2.这些纯净的氧化铁能炼出纯净的铁多少吨?
结果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解题过程略):
1、 用化学方程式分步求解。
2、 用化学方程式一步求解。
3、 用化学式直接求解。
我对解题方式——作出评价后提问:用化学式直接求解法虽快但是否畅通无阻呢?在同学们讨论时出了一题:加热158克 KMnO4,完全反应后可生成O2多少克?学生用不同方法解题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该题不能用化学式直接求解的结论。
总之,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把培养创新能力寓分层教学中,既重视了学生的知识的传授,更有利的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九年级化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