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网络资源,快乐学习语文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nk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创新整合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媒体资源种类多,图文声像一应俱全;巧用网络资源,有专题学习网站、“互动学习”板块、“中华在线词典”等。
  ◇抓住“学情”,聚焦“整合”:根据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说一说、辩一辩、悟一悟、写一写”等环节感悟人物形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性格养成教育。
  ●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是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四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较强,能自觉运用网络搜索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愿意和同学进行交流。学生都有过爬山的体验,对于爬上一座高山需要付出的艰辛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但对于一个本该退休的70多岁的老人,仍然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品读重点句段,以及教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精思、感悟中理解文章内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体会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和天游峰的特点。通过网上互动交流,促进协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天游峰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及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慢慢形成自信、开朗的性格。
  ● 教学环境与准备
  ◇“潜龙学校”综合网站,论坛交流平台,用于拓展阅读、交流感悟和论坛跟帖、评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阅读教学。
  ◇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做好以下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天游峰的资料;利用“中华词典”,自主学习生字,扫除字词障碍。网址:http://www.ourdict.cn/。
  ● 教学过程
  1.课前浏览网站
  课前布置学生进入学校《天游峰的扫路人》专题网站,完成以下作业:
  ①搜集有关天游峰的资料,并将搜集的资料上传到专题网站中的“互动学习”板块;
  ②利用“中华词典”(如图1),自主学习生字,对于不理解的字词,通过“互动学习”板块与同学交流,扫除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本文是略读课文,篇幅较长,课前布置利用“互动学习”平台进行交流、讨论,既达到了预习的效果,又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课前让学生通过“中华词典”自主学习生字,扫除生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谈话激趣,导题点睛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安徽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东的泰山……这些名山大川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过哪些名山,记得哪些风景谚语?
  学生回忆所游名山,介绍相关风景谚语。
  师:是呀,不登长城不算到过北京,不攀天游峰就不能算到过武夷山。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看题目,点睛之笔在哪里?(生:峰、人)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走进天游峰去认识这位扫路老人。
  设计意图:立足学生经验,激发兴趣,找准题眼,抓住重点。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提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天游峰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
  ②交流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字词障碍,小组合作,互相帮助解决。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阅读,提高读书效率。学生合作解决字词障碍,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品读课文,感“峰”悟“人”
  (1)欣赏天游峰,感受其险峻
  ①你对天游峰了解多少?结合“互动学习”专题网站的资源谈谈(如下页图2)。
  ②观看天游峰视频,谈一谈对天游峰的感受。
  ③读读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想想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④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读书感受。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媒体课件:“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你觉得哪几个词语用得最好?为什么?(相机板书:高)
  ◇比较句子,品味“终于”一词,读出“得意”之情。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媒体课件:“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用刚才的学文方式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板书:险。
  小结:天游峰被称为武夷山第一峰并不为过,明代知名地质学家徐霞客曾这样称道: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作者无意欣赏这险峻而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老人吧。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互动学习”平台查找并交流有关天游峰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一步交流展示,使学生体验到网络给学习带来的便利以及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课堂实效。观看天游峰的视频,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它的“高”和“险”。
  (2)走近扫路人,感受其豁达   ①默读课文3~7自然段,用不同的记号分别画出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想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把你的感受写在书上。
  ②小组交流讨论读书感受并汇报。
  ◇察其貌,观其品。
  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出示课件:我循声迎了上去,直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a.齐读句子,说说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b.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相机指导朗读)
  ◇听其言,悟其品。
  根据学生汇报内容,出示课件: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a.舍不得走的原因是什么?
  引读: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纯净;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绿色;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新鲜;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总之,一个词:(热爱)生活。
  b.给句子“我能舍得走吗”换个说法。
  c.你们向往老人的这种生活吗?老人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怎样把老人的“悠然”读出来?
  小结:乐于付出,这也是一种豁达开朗。
  多媒体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a.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从哪儿看出?
  b.老人累不累,轻不轻松?小组讨论并说说理由。
  c.从“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读懂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把工作当成享受,这是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多媒体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a.从老人说的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b.齐读,读出老人的自信。
  小结:老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更是一种自信、豁达开朗。
  设计意图:“累”与“不累”、“轻松”与“不轻松”的挖掘,一方面让学生放飞思辨的翅膀,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在鲜明的对比中,扫路人高大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利于学生感悟人物的豁达与自信。《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需要生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3)与作者对话, 感受其意图
  师:老师有个疑惑,本文重点是写扫路人,那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呢?(品读文本最后一段,同桌交流体会“对比衬托”的作用。)让我们带着自己对这位扫路老人的感受,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开始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与作者,与老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大家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对作者说,可以对老人说,也可以是对自己说的话。
  多媒体出示:
  我想对( )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配乐:萨克斯《茉莉花》)
  学生完成句子,教师选择优秀的作业,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并交流。
  设计意图:在构建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们还倡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具体环境中去领悟、体验和理解文本语言的意义与作用,去揣摩作者运笔的真实意图,这样学生才能和文本、作者之间形成共鸣,对话教学才能有效铺开。
  4.拓展总结
  师:读了本文,老师也感慨万千,与大家分享两句:
  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张大千
  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生活,做一个快乐人。
  总结:乐观豁达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成为一个乐观、自信、豁达的人。
  5.作业超市
  师:同学们,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学完课文,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位扫路的老人身上得到启发,有所收获。
  教师推荐课外阅读:《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并要求学生通过博客写读后感,共同交流感悟。
  设计意图:开放的作业设计,个性化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符合分层次教学理念,也是对课堂所学的灵活应用。
  ●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力求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和学校综合学习网站资源,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外延。
  (1)媒体资源种类多,图文声像一应俱全
  将游人爬上山顶气喘吁吁的样子和老人每天打扫1800级石阶却轻松自如的神态做成图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的视觉感受激起学生对于老人到底“累”还是“不累”这个问题的热烈讨论。播放天游峰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天游峰“高”和“险”的句子,使学生对天游峰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学生的写话环节,我们利用经典钢琴曲《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优美的曲子在课室轻柔地飘荡,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写作环境。
  (2)巧用网络资源
  课前让学生进入专题学习网站,完成教师设计好的预习作业。并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天游峰的资料上传到“互动学习”板块。利用“中华在线词典”,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词语,教给学生运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使网络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课后让学生在专题网站欣赏同类作品《峨眉铺路人》、《守林人》,将学完课文的感受发布到互动平台上,与别人一起分享交流。这种网上论坛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了学习效果。
  2.抓住“学情”,聚焦“整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认真研读教材和分析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后,我们把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品读语言,感悟扫路人的形象。为了解决这个重点,我们设计了“说一说你身边的老人、辩一辩扫路人累不累、悟一悟扫路人话中理、写一写感受”四个环节。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非常深刻地领悟扫路人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性格养成教育
  “性格决定命运”,而小学生正是养成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我们的学生都是在深圳这座城市长大,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自我有余,自信不足。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们设计了学生与扫路人的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体会扫路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可贵。通过读名人名言,懂得自信的重要性。课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及时给学生反馈评价。让孩子们学习扫路人自强不息、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使他们今后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养成良好的性格。
其他文献
女人又踱到山坡上晒太阳了。她仰面朝天,微眯了双眼,让阳光流水般均匀地从身体上淌泻下来,在脚下汇成一湾清塘。她舒服地张开双臂,将内心芜杂的烦恼完全沉浸下来,打算美美地浣洗一遍“阳光澡”。  阳光正从头顶的方向漫漶而下,它在小溪中嬉游,在山坡上溜滑梯,在岩石上打坐,在树梢上歇脚,在草尖上打滚,在鸟儿的双翼上舞蹈,馋得女人心头痒痒的。阳光来得多么慷慨大方啊!它是世间万物的营养之源,既能咀嚼也可啜饮。女人
微课程教学法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笔者尝试用微课程教学法的“翻转”模式从事《江南春》教学,围绕三大模块,设计了《江南春》翻转教学的“三剑客”。  ● 问题引领,达成课前学习目标  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认为:“翻转课堂颠倒了‘学习知识、内化知识’原来的时空排序,是一种以‘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为基本结构的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数据库课程教学的状况,在分析“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技术”课程与计算思维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提出采用IPR-CDIO、案例教学法、“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模式,从而达成训练学生计算思维的目标。实践表明,采取有效的计算思维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思维;IPR-CDIO;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A 论文编号
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是从观察和发现问题开始,针对问题给出猜想和假设,接下来是设计实验或者设置进一步观察的任务,借由实验和进一步的观察,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给出理论上的解释或者建立能反映事物变化的模型。为了验证理论或模型的可靠性,常需要对未知的现象进行预测,预测的成功则验证了理论或模型在特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今天,笔者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用于基础教育阶段课堂的案例,用以展
一  高尔夫球对杆抱怨:  你那巴掌扇得太狠了  杆道:我不是想让你  飞得更远些嘛  二  蚂蚁吹嘘他爬过  一座雄伟的高山  大象冷笑道:那是我的脚趾头  三  弓对箭说:  只要能让你达到目标  我宁愿累弯了腰  四  竹成功的经验是:  虚心  苇失败的教训是:  心虚  五  虱子四处炫耀:  我今天行走了八十公里啊  骠悍的马证实了这件事:  是的,这小子藏在我身上  六  浮云说: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校本课程”这个外来语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开发怎样的校本课程、怎样开发校本课程,逐渐成为教育热点。笔者认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才是学校、教师、学生真正需要的课程。本文从学生需要出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类《数学中的算法》校本课程的开发。  ●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高低。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了广东省中山市一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归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尝试提供解决专业发展问题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知识本身往往枯燥乏味。但它一旦被巧妙入联,便会别具情趣,耐人寻味。  数学知识联   相传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设“千叟宴”,应邀赴宴者达3000余人,其中有一老叟141岁。乾隆皇帝便以此为题,与大学士纪晓岚对句。   乾隆皇帝出上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思索片刻,当即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联说的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初中物理最大的特点是认知性,更多的情况是需要学生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探索,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目标的不同,为学生开展实验、获取信息、进行探索以及解决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下面,笔者以《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课例呈现  ● 类比
寄语:  推敲课童,替心教学,理解学生,与时俱进。    作为信息技术教研员,组织专题培训,着力为年轻教师搭建一个学习、展示、成长的平台,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教研中我发现,对技能操作的教学,老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即“演示一操作一总结”的教学方法;第二种是以学生练习为主的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