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模式和教学理念都受到了冲击,尤其对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学生的学习和课堂评价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关键词:新课程;品德与社会;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173-01
1.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的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通常以学生知识的学习为出发点,以考试成绩高低为学生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而轻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的应当从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品德素质提高,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当前我们的教学目的,一般包括,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提高品德素质和学生的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教学中过分偏重前两个目标,容易忽视学生品德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际上,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儿童最重要的意义是对其情感态度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是学生发展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重要改变过去以知识渗透,技能发展为主的教学活动,应当把学生的品德素质,社会生活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中国自古有着灿烂的文化和良好的道德传统,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生应当先学会做人,有良好的品行,有了余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将为人,作为最重要的事。因此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素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变革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要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特征[1]。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主要来源。课程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能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儿童的发展。同时课程建设要有开放性,应当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科书,要将思想品德教育从课堂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够实现从课堂的“知”到课外的“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教学材料,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照顾到不同的学生差异性和特点,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3.教师教学的变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支持者而非课堂的主体。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的自主权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增强。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教师总是以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沦为接受知识的工具。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思想品德课堂的德育效果。学生不能发现学习的意义,而只能痛苦的接受知识。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不仅学生学习疲惫,也会降低教师教学的热情,造成职业倦怠。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教师采用ppt,微课,视频等生动有趣的方法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展现出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乐于接受。让学生采用更多的学习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应当综合运用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加上教师的引导,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成为课堂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提高素质。不应当再以自己的权威来压迫学生,而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4.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学生不用过多的探索。而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期望学生能够学会思考,主动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校学习,在放学回家后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学习,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来自主学习。有问题可以通过微信,QQ等工具来向教师和同学来求助。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也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学习,增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5.评价方式的变革
改变以分数来评价教学效果的错误观念,应当形成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应当把学生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不仅要参照学生的成绩状况,还要看学生日常的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评价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还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新课程;品德与社会;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173-01
1.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的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通常以学生知识的学习为出发点,以考试成绩高低为学生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而轻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的应当从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品德素质提高,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当前我们的教学目的,一般包括,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提高品德素质和学生的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教学中过分偏重前两个目标,容易忽视学生品德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际上,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儿童最重要的意义是对其情感态度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是学生发展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重要改变过去以知识渗透,技能发展为主的教学活动,应当把学生的品德素质,社会生活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中国自古有着灿烂的文化和良好的道德传统,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生应当先学会做人,有良好的品行,有了余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将为人,作为最重要的事。因此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素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变革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要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特征[1]。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主要来源。课程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能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儿童的发展。同时课程建设要有开放性,应当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科书,要将思想品德教育从课堂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够实现从课堂的“知”到课外的“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教学材料,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照顾到不同的学生差异性和特点,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3.教师教学的变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支持者而非课堂的主体。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的自主权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增强。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教师总是以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沦为接受知识的工具。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思想品德课堂的德育效果。学生不能发现学习的意义,而只能痛苦的接受知识。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不仅学生学习疲惫,也会降低教师教学的热情,造成职业倦怠。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教师采用ppt,微课,视频等生动有趣的方法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展现出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乐于接受。让学生采用更多的学习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应当综合运用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加上教师的引导,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成为课堂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提高素质。不应当再以自己的权威来压迫学生,而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4.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学生不用过多的探索。而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期望学生能够学会思考,主动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校学习,在放学回家后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学习,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来自主学习。有问题可以通过微信,QQ等工具来向教师和同学来求助。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也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学习,增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5.评价方式的变革
改变以分数来评价教学效果的错误观念,应当形成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应当把学生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不仅要参照学生的成绩状况,还要看学生日常的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评价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还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