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性格指的是国民中某一特殊的亚文化群体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相近的生活经历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社会性格是民族性格在特定人群中的具体体现,受民族性格的制约和统摄。本文从民族性格的分析入手,指出民族性格中的落后方面不仅对当今“五大发展理念”的践行起到制约作用,而且对当今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性格形成起到不良影响。进而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相关内容对以大学生社会性格优化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性格;思想政治教育;五大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2
一、社会性格的含义与重要性
社会性格指的是国民中某一特殊的亚文化群体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相近的生活经历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性格特征。民族性格是指本民族共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其本质来源于民族文化的内移。社会环境模塑了社会成员的稳定态度和和行为方式。民族性格作为本民族成员共有的性格基因对社会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相当大的影响。[1]社会性格与民族性格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社会性格是民族性格在特定人群中的具体体现,受民族性格的制约和统摄。社会性格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由此而形成的社会性格也就不同。因此,从民族性格入手分析民族性格局限性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将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优化大学生社会性格。
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华民族的年轻力量,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背景下成长成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好的行为品德,他们身上保留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民族性格基因。群体意识、“天人合一”、“内敛持重”等中华民族遗传的优秀性格特点在他们身上得到继承,而受糟粕文化影响长期积淀而来的民族性格局限性在他们身上也有所体现。由于该群体尚处在青年节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大学生性格和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更容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完善。从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入手,可以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性格优化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起到民族性格优化的效果。
三、民族性格的局限性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
(一)从集体主义到集体依赖
从自然条件来看,我国土地开阔平整适宜农业耕作和文明的稳定发展,面积广大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区有利于集权制国家的建立。中国以土地为立国之基础,农业自给自足,安土重迁有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与土地有关的劳作使人们重视亲族血统与群体和谐。另外,从中国的历史看来,长期实行以农为本政策,与商品经济条件下暴起暴落的财富积累状况相比,小农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机械化生产还未产生的时期更需要大量劳动力维系其稳定发展。由此带来的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维护更为重视。由于农业缓慢而稳定的财富积累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像商品经济社会那样明显,因此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而可靠,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形成了个人对于群体的依赖,这成为中国集体主义产生的重要基础。[2] 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将先秦儒家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如一家,中國如一人”等思想进行了概括总结,将当时我国的百姓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提升到了新高度。个人不仅是亲族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也成为复杂社会关系的一个交点。[3]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使人不单单是个体,更是复杂关系的总和,个体逐渐淹没在整体关系之中。
现代社会,群体意识逐渐演化为对群体、组织、单位、家庭的依赖感,从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中获得安全感。集体意识转化为对群体的依赖,人们渴望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成为有组织编制的一员,从强大的组织中获得好处,享受组织带来的优先权。民族性格中的这种倾向,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观,选择一个好的工作单位,端上铁饭碗成为了择业者的第一诉求。而能否在该岗位上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等因素成为次要考虑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组织的长远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西方管理体制的引进,绩效考核标准落实到个人,由原始协同劳作带来的群体依赖能得到的好处逐渐减少。特别是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商业社会的激烈竞争,势必导致理性的组织更重视个人能力的考核、理性的个体更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侧重点也要针对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可预见的即将面临的挑战进行一定的调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摆脱群体依赖的劣根性,树立独立人格、培养竞争意识,协调好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群体的培养,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体差异性和个人需求的关注,这势必不利于国人独立意识和个性自由的发展,导致依存性人格的产生。
(二)从天人合一到取之无度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来,中华文化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庄子·齐物论》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物我合一,天和人相通,人和自然浑然为一体的观念。儒家也宣导“仁民爱物”,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在《正蒙·干称篇》说、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著意强调万物与人为同类,应当推己及物。理学的创始者之一程颢在《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中也说:“人与天地一物也。”而其弟程颐更反复声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等等。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反映了这种态度,如“天从人愿”,“天理人情”等。[4]由此可见,爱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儒道共举得生存法则,回首过往,中国的发展一直都能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这应归于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以及中庸平和的处事态度。
反倒是逐步接受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近代社会,人们切身体会到工业文明带来的快速发展和生活便利以后,对于自然资源开采的态度从“天人合一”发展成“变本加厉”,“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毫无节制的开采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某些不良厂商制图眼前利益,罔顾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势,严重阻碍了绿色发展理念在当代的践行。当代大学生受中国传统自然观念影响,具备“天人合一”的民族性格基因,却恰恰成长在空气污染、化学污染、土地污染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对如今目睹的种种环境问题不禁产生困惑,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应抓住这一机会,运用现代发展理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性格;思想政治教育;五大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2
一、社会性格的含义与重要性
社会性格指的是国民中某一特殊的亚文化群体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相近的生活经历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性格特征。民族性格是指本民族共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其本质来源于民族文化的内移。社会环境模塑了社会成员的稳定态度和和行为方式。民族性格作为本民族成员共有的性格基因对社会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相当大的影响。[1]社会性格与民族性格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社会性格是民族性格在特定人群中的具体体现,受民族性格的制约和统摄。社会性格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由此而形成的社会性格也就不同。因此,从民族性格入手分析民族性格局限性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将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优化大学生社会性格。
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华民族的年轻力量,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背景下成长成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好的行为品德,他们身上保留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民族性格基因。群体意识、“天人合一”、“内敛持重”等中华民族遗传的优秀性格特点在他们身上得到继承,而受糟粕文化影响长期积淀而来的民族性格局限性在他们身上也有所体现。由于该群体尚处在青年节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大学生性格和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更容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完善。从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入手,可以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性格优化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起到民族性格优化的效果。
三、民族性格的局限性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
(一)从集体主义到集体依赖
从自然条件来看,我国土地开阔平整适宜农业耕作和文明的稳定发展,面积广大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区有利于集权制国家的建立。中国以土地为立国之基础,农业自给自足,安土重迁有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与土地有关的劳作使人们重视亲族血统与群体和谐。另外,从中国的历史看来,长期实行以农为本政策,与商品经济条件下暴起暴落的财富积累状况相比,小农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机械化生产还未产生的时期更需要大量劳动力维系其稳定发展。由此带来的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维护更为重视。由于农业缓慢而稳定的财富积累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像商品经济社会那样明显,因此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而可靠,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形成了个人对于群体的依赖,这成为中国集体主义产生的重要基础。[2] 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将先秦儒家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如一家,中國如一人”等思想进行了概括总结,将当时我国的百姓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提升到了新高度。个人不仅是亲族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也成为复杂社会关系的一个交点。[3]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使人不单单是个体,更是复杂关系的总和,个体逐渐淹没在整体关系之中。
现代社会,群体意识逐渐演化为对群体、组织、单位、家庭的依赖感,从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中获得安全感。集体意识转化为对群体的依赖,人们渴望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成为有组织编制的一员,从强大的组织中获得好处,享受组织带来的优先权。民族性格中的这种倾向,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观,选择一个好的工作单位,端上铁饭碗成为了择业者的第一诉求。而能否在该岗位上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等因素成为次要考虑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组织的长远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西方管理体制的引进,绩效考核标准落实到个人,由原始协同劳作带来的群体依赖能得到的好处逐渐减少。特别是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商业社会的激烈竞争,势必导致理性的组织更重视个人能力的考核、理性的个体更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侧重点也要针对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可预见的即将面临的挑战进行一定的调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摆脱群体依赖的劣根性,树立独立人格、培养竞争意识,协调好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群体的培养,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体差异性和个人需求的关注,这势必不利于国人独立意识和个性自由的发展,导致依存性人格的产生。
(二)从天人合一到取之无度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来,中华文化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庄子·齐物论》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物我合一,天和人相通,人和自然浑然为一体的观念。儒家也宣导“仁民爱物”,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在《正蒙·干称篇》说、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著意强调万物与人为同类,应当推己及物。理学的创始者之一程颢在《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中也说:“人与天地一物也。”而其弟程颐更反复声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等等。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反映了这种态度,如“天从人愿”,“天理人情”等。[4]由此可见,爱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儒道共举得生存法则,回首过往,中国的发展一直都能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这应归于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以及中庸平和的处事态度。
反倒是逐步接受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近代社会,人们切身体会到工业文明带来的快速发展和生活便利以后,对于自然资源开采的态度从“天人合一”发展成“变本加厉”,“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毫无节制的开采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某些不良厂商制图眼前利益,罔顾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势,严重阻碍了绿色发展理念在当代的践行。当代大学生受中国传统自然观念影响,具备“天人合一”的民族性格基因,却恰恰成长在空气污染、化学污染、土地污染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对如今目睹的种种环境问题不禁产生困惑,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应抓住这一机会,运用现代发展理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