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建设之浅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课堂转向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也是课改步入深水区的标志。
  其实我校在课改之初就比较关注课程建设,先后进行过特色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活动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整合的尝试。我们的课程建设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由小范围的特色选修课的开设,发展到较大范围的对国家必修课程的整合,逐渐触及高中课程结构的内核。语文学科在这些早期的思考与探索中就占了很大的比重。
  新一轮课改即将来临,“核心素养”即将成为中学教育的关键词。我校的课程建设必须提前思考,占领高地。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只要牢牢盯住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教学资源的梳理,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就可以灵活大胆地进行。
  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说法。我认为,不管说法怎么变,语文学科培养的是“能说会写”的人。说,是口头表达;写,是书面表达。语文好的人应该表达能力强。当然,会表达的人也应该会阅读。因为表达是输出能力,阅读是输入能力,一个人输出能力强,本身就要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输入为前提。所以,“能说会写”是语文素养高的关键性要素,认准了这一目标,不管具体课程形态怎么变,我们的语文课程建设就不会走偏。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提出对本校语文课程建设的想法,涉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个层次。
  第一,对于国家课程,我们在达成国家课标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不拘一格,大胆整合。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对语文教材进行取舍和打乱重组是完全可行的。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以前单篇课文单独教学的单调模式,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教学,首先实现教学单元的整合。然后,还可以突破单元的结构,将不同单元中相同类型的课文整合在一起教学。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突破教材内选文的限制,将课文之外的文本引入课堂,将师生的生活实践引入课堂,实现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无缝连接。
  当然,在这些整合过程中,应该有一以贯穿的主线。本校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写作为线,以写带读,将其它方面的语文素养融入其中,对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不再延续千篇一律的课文讲授模式,如何细分课程目标并教学目标有序化,需要发挥全校语文教师的所有智慧。
  在这里,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必修课的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完全可以开发出别具一格的语文“小课程”来。比如,擅长古诗词的可开发诗词类小课程,可以每天带着学生欣赏一首诗歌,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诗歌写作活动。只要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种“不务正业”的教学设计都值得鼓励。
  第二,对于校本课程,我们则要利用语文学科外延广,与其它学科联系多的优势,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其一,传统国学类课程。如《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文化经典的选读,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欣赏课程,如现当代政治家引用过的国学名句,国学走向世界等课程。
  其二,西方文学文化类课程。如讲解古希腊罗马神话,介绍西方宗教的相关知识,学习西方的历代文学名著,中西文化的对比阅读等,可以开设很多课程。
  其三,与影视表演和播音结合的课程。完全可以开设戏剧欣赏与表演,微电影剧本创作与拍摄,将文学写作与其它艺术形式结合。还能利用我校校园广播站做平台,专门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播音主持技能,开设选修课,为大学和社会输送此类人才。
  其四,与调查和社会实践结合的课程。比如调查开县方言,纠正学生的地方口音,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些课程本身就是语言学的正常延伸。还可以进行开县民俗风情调研,让学生了解县域文化,也是极有意义的课程。
  以上思考,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方面入手,既遵循了教育规律,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高中学校语文学科的发展必须要与学校的整体课程规划和建设保持一致。
  作者单位:重庆开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鲁迅小说《孔乙己》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的重点篇目,其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让许多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这也往往成为不少老师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一大瓶颈。为此也有不少老师曾主张把这篇小说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删除。笔者在教学中曾就如何克服这一教学瓶颈进行了尝试。现综述如下:  一、充分介绍写作背景,为帮助学生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垫好台阶  以前教学《孔乙己》时,笔者曾先让学生自己认识孔乙己,结果不少学生说孔
我校地处偏远牧区,虽然信息相对闭塞、学生见少识窄,但近几年来,我校学生的语文中考成绩在全县排名却一直名列前茅。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付出辛勤汗水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校重视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广泛阅读,扩展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储备量。不错,《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初中生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课外阅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80万字阅读量的要求无疑是把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了教育中一面鲜明的旗帜。而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则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即由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灌输量的方式向教学有效性方向转变。长久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同时其也是各项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高中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夯实内功,精选信息,增强课前准备有效性  教
针对核电站水下机器人在核环境中的任务要求,采用启发式搜索和分块遍历算法,分别研究了机器人的点对点全局路径规划以及完全覆盖路径规划,并应用LabVIEW Robotics、RobotBasi
口才很重要,所以口语训练很重要。  南北朝学者刘勰高度评价口才的重要性:“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古人对口才是何等赏识。在充满竞争也充满合作的当今,口才同样很重要,美国社会公认的人生必备三大法宝之首赫然就是“舌头”(另为金钱、电脑)。  古语云:言必三思而后出,行必三思而后动。在培养学生口语技能上,我引导学生先打腹稿,确保言出无失、一语中的。并总结了“径曲通幽”四
素质教育理念下较为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逐渐完善的阶段,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初中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构建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责任。现阶段,整个社会出现了浮躁、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人文素养严重缺失的状况。因此,在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融入传统文化,通过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课堂的渗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学生学习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树立起高中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有情感美、语言美、情境美等等,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对学生的情操和人格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是高职生和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职业素质的提升中蕴藏着区域文化的各种因素。基于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区域文化传扬路径有:通过校园文化
目前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考核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和职业岗位需求等问题,为此提出以项目化教学理论为指导来改造高职英语听说课程。采用以教师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