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之光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tbtb5518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小时候,姑姑在龙坪镇大水林场工作。有年春节,她带回了一些板栗给我吃,板栗特别的香糯。我问她,怎么这么好吃呀?姑姑说,这是大水的板栗嘛!第一次听到龙坪、大水这几个名字时,我的脑海瞬间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条大河汹涌奔腾,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光芒四射,非常美丽!于是,我央求姑姑带我去龙坪看大水,没想到姑姑听了我的话却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姑姑并没有带我去龙坪,反而在第二年的春天,调到了县城。从此,我去龙坪看大水的愿望就只能埋在心底了。
  后来,我到县城上高中,班上有个同学是龙坪镇的,我和她说起了我小时候想去龙坪看大水的故事。她和姑姑一样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她笑完之后对我说,放暑假的时候可以去她家玩,她带我看大水。
  我一直惦记着这事,就提前到车站打听发往龙坪的班车。客运站师傅说,要去龙坪得起早,早上六点半从县城出发,一天只有一趟班车。暑假的前一天,我提前跑到车站买好了和同学去龙坪的车票,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她高兴地坐上了前往龙坪的车。
  龙坪的路真难走,坡陡,弯多,路窄。公路又是土路,车子一过,尘土飞扬。班车是老式的客车,爬起坡来像年迈的老人气喘吁吁。有几次我感觉到车似乎爬不上去了,只见开车的司机使劲地踩着油门,嘴里嘟咙着,这破路,这破车!车咯噔一下,停了几秒,终于又摇摇晃晃地上去了。我紧张地手心捏了一把汗,扭头看向我同学,她心倒是蛮宽的,这样的路她竟然靠在椅背睡着了。我推醒她,说,好吓人的路啊!她若无其事地说,以前还不通车呢,总算有条公路了。
  她话音刚落,车又停下了。我们把头伸向窗外,原来是前面不远处有堆坍塌的泥土挡住了去路。司机下车检查了路况,回转身摆着手说,回吧,回吧,前面塌方了,今天去不了了。我唉声叹气起来,我的同学安慰着我说,这是夏天,塌方还好点,最多十来天就通车了。要是在冬天,下雪上淩的,好几个月都走不了呢!
  好事总是多磨,去龙坪的事再次搁浅。我参加工作后,听说龙坪的公路重新修整成水泥路,那会儿我刚好有了一辆摩托车,我决定自己骑摩托车去龙坪看大水。
  那是一个春日的上午,春意盎然,阳光温暖。我骑着摩托车从县城出发,首先我是快乐地哼着歌,渐渐地,我的歌声就消失了。因为随着山越来越高,路也越来越陡,两边的悬崖好像随时会倒下来。我只能屏住气息,专心致致地扶着摩托的方向把,哪还顾得上唱歌呢。
  就是这样的小心翼翼,我还是遇到了险情。在一个拐弯处,弯太急,我没看清前方,车轮不小心压到一个不大不小的石头,摩托车翻倒在地上,我摔了一跤,腿和胳膊都蹭破了皮,不过幸好没有大碍,但去龙坪是不行了,我只能折身返回县城到医院看医生。我也彻底放弃了去龙坪看大水的愿望。
  直到前几天,保康县文联在龙坪举办高山文学笔会,通知我参加。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儿时的记忆再次涌上心头,我满心期待着这次能梦想成真。
  我和同去参会的张蕾一道前往。宽阔的柏油马路一望无际,在太阳下闪着油亮的光,像是一条巨大的河流奔腾在山林间。张蕾边开着车边说,在这路上开车只有一字,那叫“爽”啊!我都误以为是走在高速公路上了。
  在我们说笑中,一眨眼的功夫,我就看到路边指示牌上出现了几个字,大水林场。这是我姑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我惊呼着,张蕾把车开进了林场的院子。
  林场有三幢房子,一幢楼房位居中央,两排平房相伴左右,三幢房自然而然地围成了一个大大的院子。白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林里,色调明快而简洁。乍一看,像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院子边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红的似火,白的似云。院子里停着许多车,我看了下有好些车还是外地车牌照。听说大水林场已经成为了全国旅游度假网红打卡地,果然名不虚传。水,果然地好!打开水龙头,清澈透亮的自来水喷涌而出。走近房屋内,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条件一点也不比星级酒店差。
  在林场吃过午饭,我决定再去附近看一看。大水,我还要去看大水呢!我说。可能是我太兴奋,嗓门有点大,我的话被站在一旁一位老人听到了,他问,你怎么想着要看大水呢?我把儿时和姑姑的故事告诉了他,他笑起来,笑得眼泪也快出来了。他说,我带你去看吧。
  上了车,老人侧过脸打量了我一眼说,你和你姑姑年轻时长得还有点像,都是瘦瘦弱弱的身板哟!您认识我姑姑?是啊,我也在大水林场工作过。你看这些树,有些就是我们年轻时栽种的,说不定某一棵树上还淌过你姑姑流下的汗水哟!看,那边还有一片板栗树,是后来引进的新品种,产量高,味道更好!老人说着,用手指了指前方的山林。
  密密麻麻的树排山倒海般从我们车边掠过。它们有的修长笔直,枝干仿佛要去星空探月。有的短粗矮壮,躲在高树的后面羞羞答答。有的弯折虬曲,像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有的叶多枝少,像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林间,鸟婉转地歌唱,不时还有野鸡飞腾,惊得几只獾慌慌张张地从我们车前跑过。微风吹拂,树林以弯腰的高贵礼仪,遥遥向我们致意,并带来了木实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我一时沉默不语,想着世间万物,皆不容易。在岁月的长河中,要有多么顽强坚韧,百折不挠的品格,才能在大地深深地扎下根须,让生命不息啊!
  老人说起树来如数家珍,这是松树,这是杉树,橡树……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山顶。山顶的名字和龙坪、大水一样富有诗意,叫聚龙山。站在聚龙山上,可以看到龙坪镇的全貌。仰起头,伸出手,仿佛可以触摸到湛蓝的天空。头顶上白云欢腾,朵朵飘浮,擦拭着山岚,绿浪跟着起舞,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再把目光投向前方,大地遼阔,道路宽广,一幢幢别墅样的楼房、一排排精致的小院,掩映在青山绿树中。整个龙坪就像飘浮在云端里的海市蜃楼,美得让人眩晕。
  突然,老人打了个哈哈,兴奋地指着不远处一块菜地说,你们看,这山上的菜地,都有自来水浇灌呢!我顺眼望过去,一畦畦菜园像大小不一的棋子密密麻麻地散落在山间。包菜嫩绿,茄子油亮,西红柿红得似火,像一个个小灯笼缀满枝间。农民们在地里忙着采摘,运输蔬菜的车辆等候在旁。
  末了,老人收起笑容,脸沉静下来,叹了口气,说,唉,从前的日子多么苦啊!那时我们哪敢想到,现在路能修上山,车能进树林,连水也能引上山啊!
  大水,大水,不就是水多吗?我说。
  过去哪有水哟?空有着大水好名字。龙坪海拔高,地势陡,交通不便,日子苦得像黄连!我们吃的是苞谷面馍,喝的是积攒在土坑的雨水。遇到干旱季节,土坑的水没了,还要跑到几十里外的地方背水回来喝。喝的水都很困难,更何况洗澡洗衣服了。劳动了一天,出了一身的汗,还不能洗澡。记得你的姑姑特别爱干净,为这事还哭了很多次呢!
  啊,它曾经是这样的?我惊讶了。愣了一会,我终于明白了姑姑、同学,还有这位老人,每当我说起到龙坪看大水时,他们笑容里意味深长的含义。不过,眼前的一切还是难以让我把过去的龙坪、大水和现在的龙坪、大水联系在一起!因为今天我一路走来,它美丽的样子和我儿时记忆里诗意的样子一模一样,它的精致和美丽已经深深印植在我的眼里,扎根在我的心底了!
  下了山,我们见到了龙坪镇的张书记,我和他谈起我对大水的感受,他也笑起来,他说,大水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近年来,龙坪镇党委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利用高山优势,在特色上大做文章,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打造经济、文化、旅游强镇,龙坪已经全面脱贫,正在走向更加富饶的明天!当张书记说到龙坪的明天时,他眺望着远方,双目深沉坚定,像盛夏的阳光一寸寸浸润着龙坪的山山岭岭。透过他的目光,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正奔涌向前,光芒万丈!
  彭艳丽,青年作家,现居湖北保康。
其他文献
我若说,要到龙坪去看海,肯定会有人嘲讽我,骂我脑袋要么是被门夹坏了,要么是被驴踢傻了,要么干脆是进水了。到龙坪去看海?开什么国际玩笑?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嘛。方圆几百里,谁人不知道被誉为“襄阳屋脊,保康西藏”的龙坪是地地道道的山区,是货真价实的山区,是正儿八经的山区呢?哪个不晓得龙坪别说没有海,就连小河小溪也几乎难得一见呢?  犹记得孩提时,随亲人进城走亲戚串门,有个城里的小孩取笑我是山里人,并
期刊
内容摘要:冯德英的《迎春花》是一部被历史河流淹没的作品,但其冲破了当时的历史局限,给我们塑造了很多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设置等地方依然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文通过对被遮蔽的红色经典《迎春花》中另类人物的描写、成功塑造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其自身所隐藏的独特审美蕴藉。   关键词:《迎春花》 另类人物 故事情节  《迎春花》是冯德英继《苦菜花》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写完
高山文学笔会的第一天下午,车从龙坪的南顶草原蜿蜒而下,行驶数里,忽然拐进右侧一条刚修不久的土石路。车身如摇曳的小舟,忽左忽右,甚是颠簸。一路乌溜溜柏油路带来那种舒适感觉,荡然无存,车轮压在石土路上发出咯嘣咯嘣的脆响,我们也一阵手慌脚乱。坐在我身边的郝姐,一手紧抓着前排座椅背靠,另一手紧抱着睡熟的小杨杨,他才七八个月大,还好,小杨杨好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一样,微微闭着双眼,小脸蛋红红的。  车慢如牛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教师进行解读教材、设计技术课堂教育教学、开展考试系统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针对目前语文元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正确把握统一教材的编写意图,使语文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扎根。   关键词:语文要素 教学问题 教学对策  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备要素,语文要素是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以语文学习要素为主
公路以里,是老李家的小院。屋后青山,院儿里绿树,一座老式民舍几乎“化”在了里面。难怪无数次往返此路,丝毫不知有这样一个所在。  端午前夕,著名作家晓苏一行受邀,要和保康本乡本地的作家们会面,谈谈创作,也到乡村走走看看,一拨人就从四下聚集到了“襄阳屋脊”——龙坪。  到龙坪,那棵据考足有1300年树龄的巨大榉树是要看的,保康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大水原始森林是要看的,聚龙山八方波涛般远山奇景是要看的,南顶
期刊
一  龙坪是个好地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龙坪这个地方的好,很大程度上却又是因“反”而好。到龙坪次数多了,情况了解得比较全面了,便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反”是龙坪一大特色,一大亮点,这里角角落落都体现着“反”,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反”。“反”字简直如水,如乳,无孔不入地渗透滋润着龙坪,使其具备了一种其他地方无法拥有的独特韵味。可以这么说,没有“反”,龙坪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反”,龙坪就不可
期刊
内容摘要:20世纪40年代,钱歌川海外归国,从都市中“出走”,流寓西南6年,身份的交织,一方面激起他沉睡的文人济世灵魂,另一面从个人气质中定位的“闲人”约束着他成为完全的革命者,多重苦闷纠缠于身,也成就了钱氏西南流寓创作的灵肉撕裂,意外成为中国现代文人创作的亮点。   关键词:钱歌川 文人济世 闲人 灵肉撕裂  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大概能够给现代知识分子画像:“五四”时期的启蒙者、20世纪30年代
内容摘要: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比作一道弯曲的河流,认为它的变迁是“言志派”与“载道派”两种潮流的不断起伏。这种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当作是非此即彼的带有世代主义观念的文学史观,同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提到的世代主义的文学史观不谋而合。结合韦勒克对于世代主义的批评,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认识这种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文学内部的理论问题、文学批评的标准和认识文学史仍有启示意
内容摘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教师将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的一种框架。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但当前语文教师的知识集中于学科教学内容,单纯为了在语文学科中使用技术而使用,此做法并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亟待更新。本研究为了促进语文教育信息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提出培养语文教师TPACK能力的三大策略,即示范技术的使用、重新架构教
初夏,龙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车子沿着蜿蜒曲折的柏油公路一路前行,透过车窗向外眺望,群山连绵,满目苍翠,阡陌交错,炊烟袅袅,一派祥和的景象。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高楼的压力,有的只是乡村生活的恬适和安宁。车子行驶到聚龙山下,在一个岔路口开进乡间小道,不远处即是朱砂村。  村庄不大,村道宽阔,树木丛生,花草摇曳,屋舍散落在山麓下。路边田野里,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地里整畦挖穴,挥锄铲草。唐代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