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面孔,展现中国形象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t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目解析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来说,审题十分重要。审题时要有审辩式思维,所谓“审”,即仔细思考,反复比较权衡、分析推究;所谓“辩”,即分辨是非真假,考生在认知水平和经验范围内,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地、多维度地分析辨别。具体来说,审题时,我们要认真阅读思考组成文题的三部分内容:提示材料、任务指令和要求。
  一审读提示材料
  提示材料由五个判断句构成。这五个判断句都在定义“中国面孔”,其描写对象分别是杜甫、屠呦呦、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你和我”,由此我们可以判定“中国面孔”限定的主体是人。具体分析这几个描写对象我们又会发现:从时间上看,他们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贯穿古今;从职业来看,他们有文学家、科学家、医生、快递员,涵盖各个工作领域;从精神品质来看,他们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塑造着“中国面孔”。由此可见,“中国面孔”不仅可以用“大人物”注解,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人物”阐释。正是这两类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为我们诠释了“家国情怀”“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提示材料中列举的个人和群体形象,目的在于提示考生写作思路。但考生组织材料时不能简单列举各种人物的事迹,而要分析出人物在事迹中体现出的品格、精神,这样才能提升作文的高度。
  二关注任务指令
  “走过2020年的春天”“新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考生结合今年的热点“抗疫”进行阐述,凸显自己对时代动态、时事热点的把握。2020年的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我们经历着、见证着、感动着,我们为祖国而骄傲。任务指令明确考生要写出对“中国面孔”新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我们要对“中国面孔”进行深入分析。此处的“中国面孔”显然是一语双关,既有表层含义,也有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可理解为中国人的面容;深层含义则是“中国面孔”之下的中国精神与民族品质,也就是中国对内的精神传承,以及对外的统一形象呈现。因此,题目是要求考生对中国精神进行自我阐述与讲述。比如尽职尽责、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等。
  三明晰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为考生的延伸思考、个性化写作预留了充分空间。作文要求文体不限,意味着我们既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散文等,同时又要求文体特征明显,所以切记不可写成“四不像”。

适用素材


  1.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古代先贤
  埋头苦干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知道大家不存小家何安,故决然地选择暂时放下亲情,跋山涉水一铲一镐疏导洪水,终使九州安康、人民幸福。李时珍遍尝百草,寻访名医,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埋头苦干的坚韧毅力,编就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岳飞拼命硬干,“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腔热血,忠心护国。
  2.诗人护士龙巧玲
  作为甘肃省山丹县人民医院内科党支部书记的龙巧玲护士业余时间喜欢写诗,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战要求奔赴武汉。她在请战书上这样写道:“我作为一名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心理卫生工作者,现主动请缨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临床一线工作,特此请愿。”最后她如愿加入驰援武汉抗击疫情工作队。为了方便工作,她剪去了留了多年的长发。在“抗疫”一线,她写的那首诗《请不要打扰》广为传播,她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朴素的诗句,展示和书写了“抗疫”中的大爱。
  3.心怀大爱的韩红
  在这次“抗疫”中,韩红再次伸出大爱之手,亲自去武汉献爱心。2020年2月14日情人节那天,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捐赠的60台救护车车队风驰电掣,直接开进了雷神山。一直奔波在“抗疫”前线的韩红,因長达13个小时亲自驾驶物资运送车,最终劳累过度倒在病床上。当虚弱的她躺倒的那一刻,歌手韩红黯然褪色,而英雄韩红却光芒四射,她的精神生命更加熠熠生辉。是的,抗疫中心怀大爱,而且把这份爱及时送到需要的人身边,我们应该重新定义韩红:她不仅仅是歌手,还是爱心的象征与责任的标志。
  4.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林生斌
  2020年1月31日,杭州市红十字会发布了一则“捐赠物资接受及支出名单明细”,表中一个熟悉的名字令人眼眶发热,他就是曾经震惊全国的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家庭中那位唯一的幸存者林生斌。是的,他于2020年1月28日向杭州市红十字会捐赠5000只口罩,每个单价18元,总金额9万元。这次他感动的不仅仅是武汉人,还有许多曾经遭受生活不幸的人。人们留言说,从他身上,自己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他们也愿意像他那样,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对待生命,也把爱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这位曾经遭遇劫难的不幸者,以自己博大的爱心,让泰戈尔的一句诗不仅仅写在纸上,而且化为行动:“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其他文献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以“忽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有故事,有细节;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这是一篇以瞬时性动词“忽见”为题的记叙文。阅读导语
我的家乡是南通如皋。我总怀疑,我是否有说“我爱如皋”的资格,因为一年里我只回去几次,而就这一年里几次所见,我也写不出百分之一。如皋在我眼里是那么大,那么可愛,我知道得却又这么少,我甚至不敢妄言“爱而说不出”呀。  回家过年是在冬天,而我竟没见过如皋的雪———如皋怎么会不下雪呢?这成了一个缠在我心头的结。  若让我回想如皋的冬天,我总会想到除夕的晚上。外婆从红砖砌的小厨房里端出最后一盘冒着热气的年夜
题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呈现井喷式发展。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过4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伟大的作品,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鬣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题目解析  从材料呈现的形
古人云:“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盛,国盛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太平。”其中之意便是说国力强大必将使人民受益。而所谓强盛大国,既是人民生长的沃土,更是人民生存发展的依托。  何为强盛大国?其中一点便是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能维护民族利益与人民尊严。如此,这个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国家的有力依托,人方有尊严可言。百余年前的神州大地饱受列强欺凌,土地被瓜分,人民被奴役。那时,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
我们往往买来一大堆商品,结果发现没有自己需要的。我们总是在“需要”与“想要”之间权衡,常常是想要的太多,真正需要的很少。如何权衡“需要”与“想要”,成了每个人生活中的一大问题。  “需要”满足人心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活稳固的根基。“一箪食,一瓢饮”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离开了它,孔夫子也无法说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话。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满足衣食的基本需求已不再是难事,人们的需要从物质层面
又下雪了,雪花和着雨丝飞扬在浩渺的东湖上空,飘落在傍水而立的磨山之巅。我第一次登紫金山时也是这样的天气,当时母亲在幽林掩映的紫霞湖畔等着我。  那是我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爷爷奶奶,离开熟悉又热闹的华北农家大院,来到多雨潮湿的南京,来到父母身边,心中充满不安、不快。爸爸长期出差,基本不在家;妈妈工作无比繁忙,每天清早匆匆吃完早餐后急忙将我送到学校,我常常在夜里12点以后半睡半醒间听见她回家的脚步声。我曾
儒家文化教导我们,人生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同时存在于外部与内部世界的稳定。所谓无事生非的人,便是试图或者已经在打破一些稳定秩序的人。  对于一种秩序的突破,不应该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常常把这种突破看成无理的、富有攻击性的可笑行为,殊不知,那里有更庞然的精神意义。奥伊肯说:“在精神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无事生非的人总是难以妥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英雄是产生于秩序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
穹顶渐渐不再澄明,从天空中落下一片片雾絮,缓缓地堆积,之后忽地朝四方沿着穹盖滑落,将城市包裹在阴沉沉的暮色里。  我从窗口转身,想要打开屋里的灯。按下开关,屋里却还是暗的。我急忙去看电闸,没问题,又奔到窗前:远方的街灯还亮着,但小区已整个浸泡在沉寂的昏暗中了。  我从抽屉里取出一根蜡烛,划亮一根火柴点上,从那一点焦黑的烛芯中忽地迸发出无限的光明。我想到了那个用蜡烛来填满房间的故事,不禁笑了。  正
一场白雪,一杆花枪,告诉了我们他的名字;  一场恩怨,一封休书,讲述了他的传奇;  他没有青史留名的荣耀,只有令人心动的故事……  ———题记  秋风瑟瑟,婉转的箫声划破夜空,如泣如诉。当年的八百里水泊早已干涸,只留下震撼天地的豪气。  他的一生,注定是一场悲剧。  很难相信,原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竟会被逼上梁山。  刚开始,1998年央视版的《水浒传》着重表现了他光鲜的职业、幸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