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推理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拓展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更有利于问题的探索,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趣导入
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七巧板”这一节课时,课堂伊始我出示了很多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七巧板拼成的图形,问:“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漂亮吗?你们想拼出和它们一样或者比它们更漂亮的图形吗?”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难点
部分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探索抽象、难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演示出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理解、准确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由于之前研究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学生感受到的都是直观、明了的,因为这些平面图形的边都是直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仅通过几次简单的平均分,再进行拼接,很难拼成标准的已学图形。此时,如果教师将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势必对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不深。如果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动态演示,鲜明对比,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發展,创造性得到发挥,深刻地体验极限思想和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时,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构建平面图形的面积知识网络后,让学生比较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从形上、从数上观察它们的异同点,沟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归结为一个图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借助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从中感受了极限、变量的思想。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我们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这时,通过课件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运用能力
在课堂练习阶段,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呈现贴近生活的练习,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有机地衔接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时,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播放学校运动会的场景,说明其中也隐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再出示这样一组练习:如图。
如果每平方米的草坪需16元,购买种植这个操场的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如果要在跑道的外围围上一圈栅栏,每米需要80元,一共大约需多少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再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示分析、解答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运用数学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构建有深度、有广度的数学课堂,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学习,对知识进行再应用、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36.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拓展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更有利于问题的探索,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趣导入
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七巧板”这一节课时,课堂伊始我出示了很多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七巧板拼成的图形,问:“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漂亮吗?你们想拼出和它们一样或者比它们更漂亮的图形吗?”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难点
部分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探索抽象、难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演示出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理解、准确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由于之前研究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学生感受到的都是直观、明了的,因为这些平面图形的边都是直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仅通过几次简单的平均分,再进行拼接,很难拼成标准的已学图形。此时,如果教师将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势必对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不深。如果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动态演示,鲜明对比,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發展,创造性得到发挥,深刻地体验极限思想和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时,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构建平面图形的面积知识网络后,让学生比较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从形上、从数上观察它们的异同点,沟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归结为一个图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借助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从中感受了极限、变量的思想。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我们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这时,通过课件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运用能力
在课堂练习阶段,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呈现贴近生活的练习,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有机地衔接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时,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播放学校运动会的场景,说明其中也隐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再出示这样一组练习:如图。
如果每平方米的草坪需16元,购买种植这个操场的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如果要在跑道的外围围上一圈栅栏,每米需要80元,一共大约需多少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再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示分析、解答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运用数学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构建有深度、有广度的数学课堂,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学习,对知识进行再应用、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36.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