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期,在海口一中教书的三哥回黎川老家,带来一大包胖大海送给大家。他说,小县城办学条件不好,我们这个“教师之家”用得上。
听完三哥的话,我们都哈哈大笑。三哥被我们笑得有些莫名其妙。“我们用不上了!”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不可能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早些年我来的时候,胖大海可是这儿老师的标配!”三哥的话把我拉回到了遥远的从前。
1981年,我出生在黎川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里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室就是破旧的祠堂。孩子们在村里只能读到三年级,四年级开始就要到几公里之外的乡里去上学。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被送进了那座又简陋又阴暗的祠堂里上学。祠堂被分成两间,一、二年级学生在外间上课,三年级学生在里间上课。几张摇摇晃晃的桌子、几把我们从家里带来的高高矮矮的凳子、一块由几根木棍支起的斑斑驳驳的破黑板,便是教室的全部“家当”了。
教学点只有一名民办老师,他个子不高,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到了时间夹一本书,抓几根粉笔进来,就开始给我們上课。他讲得少,写得多。每次他把那些重要的知识点或是作业写在黑板上,我们都要睁大眼睛仔细端详,外加连蒙带猜,方能了解个大概。倒不是因为老师字写得不好看,只是因为黑板总是晃动,表面又斑驳,加之祠堂光线昏暗,黑板上的字我们实在是看不清楚。为此我们常常叫苦连天,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总想着什么时候能不抄黑板上的知识点和作业那就太开心了。
一天,有个孩子不肯上学,家长来找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到祠堂外面和家长交谈去了。我们几个坐在前排的孩子心有灵犀,眼睛齐刷刷瞅向那几根粉笔。坐在边上的一个外号“皮猴”的男孩,抓起粉笔,闪电般窜到了祠堂后门,用力一甩,那些粉笔就无声无息地没入了齐膝的杂草丛中。不久,老师进来了,要接着给我们讲课,只见他眼睛在眼镜片后斜睨着,桌上、桌下,左看、右找,还摸了摸口袋。我们都想笑,却又拼命忍着。
找了很久,老师仿佛明白了什么。“谁藏了我的粉笔,快拿出来!”他很生气,微蜷着身子咳嗽起来,黑色的粗布外衣和稀疏的头发上都沾满了粉笔灰,一副狼狈又无奈的样子。见大家都不敢作声,他脚一跺,给里间的孩子上课去了,我们就那样静静地“罚坐”。到现在我都还清楚记得祠堂里那死寂的气氛和自己突突的心跳。
就这样,几根粉笔、一块破黑板,还有雪沫一样飘飞的粉笔灰伴着我们渐渐长大,也伴着老师渐渐变老。
四年级的时候,我到乡里上学。但那时乡里学校的教室也还是很简陋,地面凹凸不平,黑板坑坑洼洼,粉笔灰和我们“不离不弃”。我那时候个子小,坐在第一排,最怕老师突然发脾气,教鞭在桌子上一敲,即刻“硝烟滚滚”,我瞬间变身“白头翁”,眼睛都睁不开。
1999 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回乡里小学任教,从学生到老师,换了个身份,我又回来了。一切于我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教室修整一新,更宽敞明亮了,平整的水泥地、齐整的课桌椅,但是黑板、粉笔、教科书依然是老师们上课的“三大件”,粉笔灰充斥着课堂,我慢慢开始受到咳嗽、慢性咽炎的困扰,胖大海成为我的必备“家什”。
有一次,县里组织送教下乡活动,送教老师带来一台“神秘”机器,我们都很好奇。到了上课时,只见老师插上电源,摁下开关,机器立即射出亮光,再把一张透明胶片放到机器上,胶片上的内容即刻被放大投影到墙上的幕布上。“哇,好神奇呀!”全班同学惊得目瞪口呆。课后,我们知道了它叫“幻灯机”,县城很多学校已经开始使用它辅助教学,老师们可以把重点内容写在胶片上,通过幻灯机清晰形象地投影到幕布上,这样提高了教学材料的可见度和趣味性,提升了课堂效率,同时也减少了粉笔造成的粉尘伤害。从那时起,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们学校要有一台那样的幻灯机就好了,那我们上课该多么轻松有趣呀,我的胖大海也可以少泡一点。
没想到,过了不久,我的梦想就得以成真,“三机一幕”全面走进我县教室,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走进了所有的中小学课堂;斑驳的水泥黑板“光荣退休”,变身为板面细腻、耐磨性强、无反光又易擦的“绿板”,所有中小学均建有校园闭路电视网。之后,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推进,农村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更让我始料未及,语音教室代替了录音机,投影机替代了幻灯机。再后来,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每所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学用一体机等设备及录播教室逐渐普及推广。近几年,随着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出台,智慧校园建设、教育城域网建设、班班通全覆盖、专递课堂村级学校全覆盖……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党的政策真是好呀!农村的教育发展也这么快!”三哥的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中。“胖大海用不上了,我也不带回去了,大家就留作纪念吧!”“哈哈哈……”家人一片欢笑声。
(作者单位:江西省黎川县教育体育局)
听完三哥的话,我们都哈哈大笑。三哥被我们笑得有些莫名其妙。“我们用不上了!”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不可能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早些年我来的时候,胖大海可是这儿老师的标配!”三哥的话把我拉回到了遥远的从前。
1981年,我出生在黎川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里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室就是破旧的祠堂。孩子们在村里只能读到三年级,四年级开始就要到几公里之外的乡里去上学。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被送进了那座又简陋又阴暗的祠堂里上学。祠堂被分成两间,一、二年级学生在外间上课,三年级学生在里间上课。几张摇摇晃晃的桌子、几把我们从家里带来的高高矮矮的凳子、一块由几根木棍支起的斑斑驳驳的破黑板,便是教室的全部“家当”了。
教学点只有一名民办老师,他个子不高,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到了时间夹一本书,抓几根粉笔进来,就开始给我們上课。他讲得少,写得多。每次他把那些重要的知识点或是作业写在黑板上,我们都要睁大眼睛仔细端详,外加连蒙带猜,方能了解个大概。倒不是因为老师字写得不好看,只是因为黑板总是晃动,表面又斑驳,加之祠堂光线昏暗,黑板上的字我们实在是看不清楚。为此我们常常叫苦连天,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总想着什么时候能不抄黑板上的知识点和作业那就太开心了。
一天,有个孩子不肯上学,家长来找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到祠堂外面和家长交谈去了。我们几个坐在前排的孩子心有灵犀,眼睛齐刷刷瞅向那几根粉笔。坐在边上的一个外号“皮猴”的男孩,抓起粉笔,闪电般窜到了祠堂后门,用力一甩,那些粉笔就无声无息地没入了齐膝的杂草丛中。不久,老师进来了,要接着给我们讲课,只见他眼睛在眼镜片后斜睨着,桌上、桌下,左看、右找,还摸了摸口袋。我们都想笑,却又拼命忍着。
找了很久,老师仿佛明白了什么。“谁藏了我的粉笔,快拿出来!”他很生气,微蜷着身子咳嗽起来,黑色的粗布外衣和稀疏的头发上都沾满了粉笔灰,一副狼狈又无奈的样子。见大家都不敢作声,他脚一跺,给里间的孩子上课去了,我们就那样静静地“罚坐”。到现在我都还清楚记得祠堂里那死寂的气氛和自己突突的心跳。
就这样,几根粉笔、一块破黑板,还有雪沫一样飘飞的粉笔灰伴着我们渐渐长大,也伴着老师渐渐变老。
四年级的时候,我到乡里上学。但那时乡里学校的教室也还是很简陋,地面凹凸不平,黑板坑坑洼洼,粉笔灰和我们“不离不弃”。我那时候个子小,坐在第一排,最怕老师突然发脾气,教鞭在桌子上一敲,即刻“硝烟滚滚”,我瞬间变身“白头翁”,眼睛都睁不开。
1999 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回乡里小学任教,从学生到老师,换了个身份,我又回来了。一切于我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教室修整一新,更宽敞明亮了,平整的水泥地、齐整的课桌椅,但是黑板、粉笔、教科书依然是老师们上课的“三大件”,粉笔灰充斥着课堂,我慢慢开始受到咳嗽、慢性咽炎的困扰,胖大海成为我的必备“家什”。
有一次,县里组织送教下乡活动,送教老师带来一台“神秘”机器,我们都很好奇。到了上课时,只见老师插上电源,摁下开关,机器立即射出亮光,再把一张透明胶片放到机器上,胶片上的内容即刻被放大投影到墙上的幕布上。“哇,好神奇呀!”全班同学惊得目瞪口呆。课后,我们知道了它叫“幻灯机”,县城很多学校已经开始使用它辅助教学,老师们可以把重点内容写在胶片上,通过幻灯机清晰形象地投影到幕布上,这样提高了教学材料的可见度和趣味性,提升了课堂效率,同时也减少了粉笔造成的粉尘伤害。从那时起,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们学校要有一台那样的幻灯机就好了,那我们上课该多么轻松有趣呀,我的胖大海也可以少泡一点。
没想到,过了不久,我的梦想就得以成真,“三机一幕”全面走进我县教室,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走进了所有的中小学课堂;斑驳的水泥黑板“光荣退休”,变身为板面细腻、耐磨性强、无反光又易擦的“绿板”,所有中小学均建有校园闭路电视网。之后,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推进,农村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更让我始料未及,语音教室代替了录音机,投影机替代了幻灯机。再后来,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每所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学用一体机等设备及录播教室逐渐普及推广。近几年,随着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出台,智慧校园建设、教育城域网建设、班班通全覆盖、专递课堂村级学校全覆盖……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党的政策真是好呀!农村的教育发展也这么快!”三哥的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中。“胖大海用不上了,我也不带回去了,大家就留作纪念吧!”“哈哈哈……”家人一片欢笑声。
(作者单位:江西省黎川县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