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胖大海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w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期,在海口一中教书的三哥回黎川老家,带来一大包胖大海送给大家。他说,小县城办学条件不好,我们这个“教师之家”用得上。
  听完三哥的话,我们都哈哈大笑。三哥被我们笑得有些莫名其妙。“我们用不上了!”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不可能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早些年我来的时候,胖大海可是这儿老师的标配!”三哥的话把我拉回到了遥远的从前。
  1981年,我出生在黎川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里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室就是破旧的祠堂。孩子们在村里只能读到三年级,四年级开始就要到几公里之外的乡里去上学。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被送进了那座又简陋又阴暗的祠堂里上学。祠堂被分成两间,一、二年级学生在外间上课,三年级学生在里间上课。几张摇摇晃晃的桌子、几把我们从家里带来的高高矮矮的凳子、一块由几根木棍支起的斑斑驳驳的破黑板,便是教室的全部“家当”了。
  教学点只有一名民办老师,他个子不高,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到了时间夹一本书,抓几根粉笔进来,就开始给我們上课。他讲得少,写得多。每次他把那些重要的知识点或是作业写在黑板上,我们都要睁大眼睛仔细端详,外加连蒙带猜,方能了解个大概。倒不是因为老师字写得不好看,只是因为黑板总是晃动,表面又斑驳,加之祠堂光线昏暗,黑板上的字我们实在是看不清楚。为此我们常常叫苦连天,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总想着什么时候能不抄黑板上的知识点和作业那就太开心了。
  一天,有个孩子不肯上学,家长来找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到祠堂外面和家长交谈去了。我们几个坐在前排的孩子心有灵犀,眼睛齐刷刷瞅向那几根粉笔。坐在边上的一个外号“皮猴”的男孩,抓起粉笔,闪电般窜到了祠堂后门,用力一甩,那些粉笔就无声无息地没入了齐膝的杂草丛中。不久,老师进来了,要接着给我们讲课,只见他眼睛在眼镜片后斜睨着,桌上、桌下,左看、右找,还摸了摸口袋。我们都想笑,却又拼命忍着。
  找了很久,老师仿佛明白了什么。“谁藏了我的粉笔,快拿出来!”他很生气,微蜷着身子咳嗽起来,黑色的粗布外衣和稀疏的头发上都沾满了粉笔灰,一副狼狈又无奈的样子。见大家都不敢作声,他脚一跺,给里间的孩子上课去了,我们就那样静静地“罚坐”。到现在我都还清楚记得祠堂里那死寂的气氛和自己突突的心跳。
  就这样,几根粉笔、一块破黑板,还有雪沫一样飘飞的粉笔灰伴着我们渐渐长大,也伴着老师渐渐变老。
  四年级的时候,我到乡里上学。但那时乡里学校的教室也还是很简陋,地面凹凸不平,黑板坑坑洼洼,粉笔灰和我们“不离不弃”。我那时候个子小,坐在第一排,最怕老师突然发脾气,教鞭在桌子上一敲,即刻“硝烟滚滚”,我瞬间变身“白头翁”,眼睛都睁不开。
  1999 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回乡里小学任教,从学生到老师,换了个身份,我又回来了。一切于我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教室修整一新,更宽敞明亮了,平整的水泥地、齐整的课桌椅,但是黑板、粉笔、教科书依然是老师们上课的“三大件”,粉笔灰充斥着课堂,我慢慢开始受到咳嗽、慢性咽炎的困扰,胖大海成为我的必备“家什”。
  有一次,县里组织送教下乡活动,送教老师带来一台“神秘”机器,我们都很好奇。到了上课时,只见老师插上电源,摁下开关,机器立即射出亮光,再把一张透明胶片放到机器上,胶片上的内容即刻被放大投影到墙上的幕布上。“哇,好神奇呀!”全班同学惊得目瞪口呆。课后,我们知道了它叫“幻灯机”,县城很多学校已经开始使用它辅助教学,老师们可以把重点内容写在胶片上,通过幻灯机清晰形象地投影到幕布上,这样提高了教学材料的可见度和趣味性,提升了课堂效率,同时也减少了粉笔造成的粉尘伤害。从那时起,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们学校要有一台那样的幻灯机就好了,那我们上课该多么轻松有趣呀,我的胖大海也可以少泡一点。
  没想到,过了不久,我的梦想就得以成真,“三机一幕”全面走进我县教室,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走进了所有的中小学课堂;斑驳的水泥黑板“光荣退休”,变身为板面细腻、耐磨性强、无反光又易擦的“绿板”,所有中小学均建有校园闭路电视网。之后,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推进,农村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更让我始料未及,语音教室代替了录音机,投影机替代了幻灯机。再后来,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每所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学用一体机等设备及录播教室逐渐普及推广。近几年,随着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出台,智慧校园建设、教育城域网建设、班班通全覆盖、专递课堂村级学校全覆盖……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党的政策真是好呀!农村的教育发展也这么快!”三哥的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中。“胖大海用不上了,我也不带回去了,大家就留作纪念吧!”“哈哈哈……”家人一片欢笑声。
  (作者单位:江西省黎川县教育体育局)
其他文献
摘要:对甘薯、番茄、拟南芥中63个SPL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进化树分析、保守蛋白基序(Motif)分析,筛选归纳出同源性较高的2个分支的12个SPL基因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核定位预测等,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这些基因的功能可能较为保守。通过对番茄中的SPL基因Solyc05g015510.2、Solyc10g078700.1进行表达量分析,发现这2个基因可能参与调控果实成熟衰老进程。另外,通过对非生物
期刊
摘要:适宜的再生稻生产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兼顾头季稻+再生稻综合产量的再生稻关键技术研究,可为再生稻生产提供技术理论和实践指导。2018年在江西省南昌县以深两优5814为试验水稻品种,头季稻在历年早稻普遍播种期的基础上,另外提前10 d和推后10 d共分3期播种。各播期头季稻移栽至大田后采取相同的田间生产管理,在头季稻生长过程中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观测头季稻的发育期。不同播期头季稻成熟时分别在八
期刊
耕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由于农业生产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耕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现形式为土壤盐碱化、酸化和重金属污染。针对土壤退化问题,需要采取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等多种方法进行改良、修复。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土壤改良修复技术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针对盐碱土壤、酸化红壤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等不同退化类型,综述了土壤改良调理剂修复、耐逆适生作物栽培、微生物改良等技术,分析当前使用的
期刊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秋翻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生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空肥区(CK)、常规栽培(T1)、秋翻+秸秆还田(T2)3个处理。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随着深度增加以及生育期的推进,T2处理较T1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效果更显著;T2处理的玉米茎粗较T1处理显著提高了802%,对株高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收获期T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T1提高了4 5
期刊
摘要:为明确光致西花蓟马视响应效应特征及光致影响效应,获得蓟马光生物响应效应的致变因素,研制蓟马类害虫光推拉防控机具,在光源能量相同及增强条件下,测试西花蓟马对560、520、405、365 nm单光及其组合光的视响应变化,分析蓟马视响应效应变化的光照因素,探讨蓟马光响应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单波长及组合波长光传导特异性光照强度(光照度及光能量),诱发趋光响应蓟马产生光适性、视趋性光行为特征,源于蓟
期刊
摘要:海藻以其丰富多样的营养物质成分,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食物安全重要性的不断上升,海藻提取物因其绿色、无毒、环保等特性,在现代有机农业和综合农业中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因此,阐述近年来海藻提取工艺的研究概况,包括传统提取工艺和绿色友好的新型提取工艺。此外,还综述海藻提取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包括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植物生长;促进作物增产和根系发育;改善作物
期刊
摘要:施用氮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生产措施之一,但长期不合理的施用导致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下降,造成环境污染。腐殖酸作为一类生物活性分子,因其具有较强的吸附、络合能力,可与尿素形成络合物制备腐殖酸尿素肥料。腐殖酸尿素具有增产、增效、改善品质等作用,兼具制备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从腐殖酸尿素在作物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进行综
期刊
摘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兴起,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得以迅猛发展。基因组定点修饰技术作为一项研究特定基因功能的工具,对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CRISPR/Cas系统是一种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在细菌、古细菌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用于对抗入侵的病毒及外源DNA。通过对各种基因编辑技术的对比,发现相比于DNA同源重组、锌指核酸酶(ZFNs)和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s)等技术,
期刊
摘要: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动物区系,在维持土壤理化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机质降解及营养矿化循环、改善微生物群落等方面有重要生态作用。此外,蚯蚓可以抵御高浓度土壤污染,对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均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利用其修复污染土壤具有环境友好、高效、低成本等优势。蚯蚓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积累、转化降解作用较为复杂且与多种生物、非生物因素相关。本文综述了蚯蚓修复土壤污染的潜能、影响因素及机理,同时
期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吹响。何其有幸,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夏天,我出生了。  河西村四面环山,溪流绕村,林木茂盛,民风淳朴。五岁以前,我从未出过村子。待到启蒙入学时,我总是羡慕哥哥姐姐们背着书包去村小的神气模样。  村小只有金莲婶一位老师,论辈分我要叫她奶奶,但我喜欢叫她婶婶。1979年,我出生没多久,金莲婶高中毕业。同年9月,金莲婶在离家五公里远的响石村当了孩子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