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结合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改革,与时俱进,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为最终目的,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深入探究。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略谈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高效;提高;效果 任教初中数学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自从我校提出了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以来,对照学校制定出台的《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标准》不断学习与反思,现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1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片面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跟着教师做,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能“依样画葫芦”就行了。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他们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课。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始于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由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变为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变为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由学生成长的控制者变为学生成长的帮助者;由“主演加导演”式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至高无上的仲裁者变为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由辛辛苦苦的教书匠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由只会“教教材”的实施者变为新课程的开发者、执行者和决策者。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才能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成功。而成功总是会使人兴奋,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没有人认为自己不行,愿意落后,人人如此,学生也不例外。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得到成功,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新的学习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更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他们成功的计划,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把一些简单的、容易的问题,尽量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进行数学测验前,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甚至一些测验题可以让他们先做一遍,测验时让他们也能考及格,让他们感到成功的愉悦,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时,我们要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我们要赞扬优于批评。因而我们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持久,才能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做到自主发展。
3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强调自己的绝对权威, 课堂中 “一言堂”贯穿始终,学生无权、也无机会畅谈自己的观点,稍与教师的观点相驳,就会受到教师的训斥和批评,学生再也不敢表现自己的个性,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与信心。还有些教师在学生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教师的评价、引导不及时或置之不理,按原来的教学设计继续教学,久而久之,学生摸着教师的脾气走,逐渐失去提问的动力与积极性,也不会在另外的场合提出不同的观点,把课堂完全地、主动地让给老师“表演”,做一个安静的观众。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解决。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要讲,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的也不要讲,如果是重难点部分,学生解决不了或解决的不透彻了,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好多时候,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出乎我们的意料,是我们的勤奋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智慧。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老师讲的太多,对学生“放”不开手,教学方式放不开,课堂内容也放不开……因为不敢放开,显得教师很疲劳!学生也缺乏了锻炼的机会,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很强的,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她们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合理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有深度、有新度、有活度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优等生的需求。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凸多边形的外角和时,先在黑板上画几个凸多边形,让学生考虑,一开始差不多都认为外角和是随着边数的增加而增加的,但科学的结论,它却是一个恒值,由此产生的惊奇,就成了学生探究的动力。适合的问题情景能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获取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师,要善于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更要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做到与学生同发展,与学生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关键词】数学课堂;高效;提高;效果 任教初中数学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自从我校提出了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以来,对照学校制定出台的《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标准》不断学习与反思,现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1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片面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跟着教师做,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能“依样画葫芦”就行了。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他们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课。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始于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由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变为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变为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由学生成长的控制者变为学生成长的帮助者;由“主演加导演”式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至高无上的仲裁者变为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由辛辛苦苦的教书匠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由只会“教教材”的实施者变为新课程的开发者、执行者和决策者。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才能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成功。而成功总是会使人兴奋,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没有人认为自己不行,愿意落后,人人如此,学生也不例外。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得到成功,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新的学习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更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他们成功的计划,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把一些简单的、容易的问题,尽量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进行数学测验前,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甚至一些测验题可以让他们先做一遍,测验时让他们也能考及格,让他们感到成功的愉悦,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时,我们要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我们要赞扬优于批评。因而我们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持久,才能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做到自主发展。
3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强调自己的绝对权威, 课堂中 “一言堂”贯穿始终,学生无权、也无机会畅谈自己的观点,稍与教师的观点相驳,就会受到教师的训斥和批评,学生再也不敢表现自己的个性,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与信心。还有些教师在学生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教师的评价、引导不及时或置之不理,按原来的教学设计继续教学,久而久之,学生摸着教师的脾气走,逐渐失去提问的动力与积极性,也不会在另外的场合提出不同的观点,把课堂完全地、主动地让给老师“表演”,做一个安静的观众。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解决。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要讲,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的也不要讲,如果是重难点部分,学生解决不了或解决的不透彻了,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好多时候,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出乎我们的意料,是我们的勤奋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智慧。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老师讲的太多,对学生“放”不开手,教学方式放不开,课堂内容也放不开……因为不敢放开,显得教师很疲劳!学生也缺乏了锻炼的机会,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很强的,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她们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合理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有深度、有新度、有活度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优等生的需求。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凸多边形的外角和时,先在黑板上画几个凸多边形,让学生考虑,一开始差不多都认为外角和是随着边数的增加而增加的,但科学的结论,它却是一个恒值,由此产生的惊奇,就成了学生探究的动力。适合的问题情景能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获取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师,要善于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更要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做到与学生同发展,与学生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