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都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在数学课中,针对新知识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列的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从而乐于创新。
二、在练习中培养创新精神
在新授结束后,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准备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只限于书本,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变换思维,更新解题方法。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后,可以进行延伸性的习题训练,如: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皮油桶,底面是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高7分米,做这个油桶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铁皮?
老师出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教具,于是提问:“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答案:有5个面,这5个面分别是前、后、左、右、下面。
接着提问:“我们该如何来求这5个面的表面积呢?”
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解法:
(1)5×7×2+5×7×2+5×5
(2)(5×7+5×7+5×5)×2-5×5
(3)(5×7+5×7)×2+5×5
(4)5×7×4+5×5
教师要及时表扬这部分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地去寻找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
三、在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几何图形建立表象,这样学生才能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剪、折、分、拼等步骤,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有的同学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S=(a+b)h。
(2)有的同学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ah+bh=(a+b)h。让学生进行操作来获取新知识,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信心,由实践到理论,不仅明白了公式的由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层次、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都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在数学课中,针对新知识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列的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从而乐于创新。
二、在练习中培养创新精神
在新授结束后,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准备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只限于书本,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变换思维,更新解题方法。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后,可以进行延伸性的习题训练,如: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皮油桶,底面是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高7分米,做这个油桶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铁皮?
老师出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教具,于是提问:“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答案:有5个面,这5个面分别是前、后、左、右、下面。
接着提问:“我们该如何来求这5个面的表面积呢?”
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解法:
(1)5×7×2+5×7×2+5×5
(2)(5×7+5×7+5×5)×2-5×5
(3)(5×7+5×7)×2+5×5
(4)5×7×4+5×5
教师要及时表扬这部分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地去寻找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
三、在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几何图形建立表象,这样学生才能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剪、折、分、拼等步骤,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有的同学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S=(a+b)h。
(2)有的同学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ah+bh=(a+b)h。让学生进行操作来获取新知识,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信心,由实践到理论,不仅明白了公式的由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层次、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