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都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在数学课中,针对新知识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列的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从而乐于创新。
  二、在练习中培养创新精神
  在新授结束后,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准备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只限于书本,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变换思维,更新解题方法。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后,可以进行延伸性的习题训练,如: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皮油桶,底面是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高7分米,做这个油桶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铁皮?
  老师出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教具,于是提问:“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答案:有5个面,这5个面分别是前、后、左、右、下面。
  接着提问:“我们该如何来求这5个面的表面积呢?”
  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解法:
  (1)5×7×2+5×7×2+5×5
  (2)(5×7+5×7+5×5)×2-5×5
  (3)(5×7+5×7)×2+5×5
  (4)5×7×4+5×5
  教师要及时表扬这部分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地去寻找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
  三、在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几何图形建立表象,这样学生才能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剪、折、分、拼等步骤,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有的同学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S=(a+b)h。
  (2)有的同学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ah+bh=(a+b)h。让学生进行操作来获取新知识,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信心,由实践到理论,不仅明白了公式的由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层次、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洋思中学自主探索实践总结出来的,这种教学模式完全适应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原则。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这一模式,现将在实践过程中的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一下。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基本流程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更新变化最多最快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教学过
期刊
语文是一门极具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创新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必然趋势。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性教育呢?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能力。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师在语
期刊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主题。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
期刊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期刊
古诗文是灿烂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情感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
期刊
数学是一门科学。“如果没有独创精神,不去探索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想赶过别人,非有独创精神不可。”要进行教育的改革,要靠社会的重视,更要靠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现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学科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明确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本质,做创新型教师     有这样一道排列组合的题目:某校准备参加2009
期刊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一年来我们致力于建构“数学课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现将不成熟的教育模式介绍给大家,供同行们参考并予以指正:    一、模式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呈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兴趣是使学生积极阅读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1、兴趣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适时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中的最高表现,它要求重新组合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至少是以前在思维者头脑中不存在的东西。当前,在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的今天,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产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因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现代教育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    一、创造良好教育环境,启动创造性思维动力    把微笑、期望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
期刊
我们知道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学校的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方式实际上体现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生存的方式。如果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应付、机械训练、简单重复,他们对学习了无兴趣,没有激情的投入,他们又怎么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热爱生活、有独特个性的人呢?美术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