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建筑业迅速增加的实情,对目前建筑火灾防控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突出问题及原因进行重点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防火;措施;技术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of rapid increase of the truth of the current existing in the building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universal and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problems and reasons for key analysis, and on how to further strengthen building fire safety work a few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architecture; Fire; The measure;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3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火灾能烧掉人们辛勤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夺去人的生命和健康,给人们的身心带来难以消除的痛苦,给人类的生活、生产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建筑物是人类进行生活、生产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场所,建筑物都存在可燃物和着火源,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火灾,建筑又是财产和人员极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建筑物发生火灾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随着城市日益扩大,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建筑布局及功能日益复杂,用火、用电、用气和化学物品的应用日益广泛,建筑火灾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大大增加。
一、建筑物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建设源头把关不严格
尽管我国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不断完善,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还存在监管不得力和主体责任不落实等源头上把关不严格的问题。一是建设、规划、消防等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密切配合,执法联动机制不完善。有时甚至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对违反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行为缺乏足够的威慑力。行业监管不得力,以致建设单位违法成本较低。二是建设、没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未落实,自身把关不严格。建设单位由于经济效益的驱动.为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而在建设过程中能省则省、能减则减。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设计、施-亡、监理单位为获得建筑合同,一味迎合建设单位的要求,不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特别是设计、施工单位还存在为满足建设单位要求、降低施工难度或节约施工成本擅自违反设计、施工标准的现象。特别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施行前,由于缺少法律支撑,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规范对社会单位缺乏强制力,行业主管部也缺乏有效制约手段。只能靠社会自律,导致这一时期修建的建筑普遍存在火灾隐患多、整改难度大等突出问题,给后期整改带来较大困难。在不需要消防部門审核、验收的工程中,上述情况更为普遍。
2、消防技术规范调整变化较快
自1982年我国第一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颁布施行以来,已经接连修改了4次。特别是2000年以来,规范在2001年和2005年分别进行了两次调整,部分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在适应规范的变化上有一定的滞后。特别是部分在规范调整前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因建筑性质和建筑结构已经固定,业主在适应经营活动变化需要而进行改建、扩建或内部装修时,受建筑性质和建筑结构的限制,某些消防设计、设施始终达不到新规范的要求。
3、社会单位主体责任未落实
建筑现代消防设施多,管理要求高、难度大。当前,不管是职能部门还是社会上往往重视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而对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管理关注不多,不管是在体制上还是机制上都还不完善。同时,对建筑内部管理而言,一是多产权、多使用人、无物业管理的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无法落实;二是建筑消防安
全管理复杂。需要具有较高管理能力且精通消防安全知识的专业管理人员,但现实情况却是建筑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往往都是兼职人员,且缺乏专门培训,欠缺专业知识。工作精力和水平都不能适应El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三是建筑设置的现代消防设施涉及电气、控制等多方面知识,但常见建筑消防安全工作人员由保安兼任,其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都有所欠缺,能力和素质都无法胜任日常工作的需要。
二、建筑物防火措施及技术
建筑物防火主要包括积极防火对策和消极防火对此,积极防火对策包括预防失火,早期发现、扑灭;消极防火对策则包括:提高结构耐火性,防火分区,及时疏散。积极防火对策可以减少火灾发生和形成重大火灾的几率,消极防火对策可以减少重大火灾造成的损失。防火设计中的积极防火措施主要用于起火期和成长期阶段,而消极防火措施主要用在全盛期阶段。
1、建筑防火设计
选择耐火时间较长的建筑结构,结合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合理选择建筑构配件的材料和构造做法。根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层数,限制建筑物内疏散走道的长度;或对建筑物内部进行防火分区。防火分区就是在分析建筑火灾蔓延途径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物的原有构件或在建筑物内设置专门的防火分隔物,采用“堵截包围、穿插分割”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内把火灾控制在限定的区域空间,阻止火势快速蔓延,以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建筑防火分区的划分原则如下:防火分区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如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和水幕分隔;建筑物内如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走廊、自动扶梯等开口部位时,应按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地下、半地下建筑内的防火分区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m2;当高层建筑与其裙房之间设有防火墙等防火分隔设施时,其裙房的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 500m2;高层建筑内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走廊、敞开楼梯、自动扶梯、传送带等开口部位时,应将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
2、总平面设计防火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地形、地势和风向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尽量减少建筑物之间构成火灾传遍的危险性,并为消防车顺利扑救火灾提供条件。建筑耐火等级要求建筑构件在火灾高温持续作用下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不破坏,不传播火灾,从而起到延缓和阻止火灾蔓延的作用,并为人员疏散、抢救物资和扑灭火灾以及灾后结构修复创造条件。
3、烟气控制的基本方式
防烟分隔。在建筑物中,墙壁、隔板、楼板和其他阻挡物都可作为防烟分隔的构件,它们能使离火源较远的空间不受或少受烟气的影响。这些分隔构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加压方式配合使用。加压送风方式。利用加压送风机对被保护区域(如防烟楼梯间和前室等)送风,使其保持一定的正压,以避免着火处的烟气借助各种动力(诸如烟囱效应、膨胀力等)向建筑物的被保护区域蔓延。加压送风采用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在关闭门的状态下,维持避难区域或疏散路线内的压力高于外部压力避免烟气通过各种建筑缝隙侵人(诸如建筑结构缝隙、门缝等);在开门状态下,保证在门断面形成一定风速,以阻止烟气侵入避难区域或疏散通道。
4、防火门、防火卷帘的分类及设置要求
按耐火极限可分为甲级(1.2h)、乙级(O.9h)、丙级(0.6h);防火门应有自闭功能;常开防火门应在火灾时自行关闭并应有信号反馈的功能;内外两侧应能手动开启;设置在变形缝附近时,防火门开启后,其门扇不应跨越变形缝并应设置在楼层较多的一侧。钢质滑动防火门:平时依靠电磁门吸的吸附力,平时处于常开状态。发生火灾时切断通向电磁门吸的电源,门吸松开,门自动关闭。防火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防火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并在关闭后,能在任何一侧手动打开;用于疏散走道、楼梯间和前室的门应能自动关闭后很难开启或不能随时开启的防火门,应在门扇上加开活动小门;经常处于开启状态的防火门。应具有自行关闭和信息反馈功能。
5、室外楼梯
室外楼梯是用耐火结构与建筑物分隔,设在墙外的楼梯,可作为辅助防烟楼梯使用。室外楼梯的设置要求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m,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楼梯段和平台均应采取不燃材料制作。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楼梯段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室外开启;除疏散门外,楼梯周围2.0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
结束语:
本文叙述了火灾的危害性,探讨了建筑物防火的措施和技术,主要包括防火分区的划分、总平面设计防火、烟气的控制方式等措施来防止建筑物火灾的发生,但要全面解决建筑防火安全问题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许小磊,何嘉鹏。周汝。等.高层建筑火灾走廊净高对排烟效果的影响[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3):209—213.
[2]张梅红,赵建平.超高层建筑的肪火设讣问题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3):217--219.
[3]李济成.自动消防设施有效防控高层建筑火灾[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11):849—853.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建筑;防火;措施;技术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of rapid increase of the truth of the current existing in the building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universal and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problems and reasons for key analysis, and on how to further strengthen building fire safety work a few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architecture; Fire; The measure;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3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火灾能烧掉人们辛勤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夺去人的生命和健康,给人们的身心带来难以消除的痛苦,给人类的生活、生产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建筑物是人类进行生活、生产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场所,建筑物都存在可燃物和着火源,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火灾,建筑又是财产和人员极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建筑物发生火灾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随着城市日益扩大,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建筑布局及功能日益复杂,用火、用电、用气和化学物品的应用日益广泛,建筑火灾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大大增加。
一、建筑物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建设源头把关不严格
尽管我国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不断完善,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还存在监管不得力和主体责任不落实等源头上把关不严格的问题。一是建设、规划、消防等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密切配合,执法联动机制不完善。有时甚至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对违反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行为缺乏足够的威慑力。行业监管不得力,以致建设单位违法成本较低。二是建设、没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未落实,自身把关不严格。建设单位由于经济效益的驱动.为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而在建设过程中能省则省、能减则减。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设计、施-亡、监理单位为获得建筑合同,一味迎合建设单位的要求,不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特别是设计、施工单位还存在为满足建设单位要求、降低施工难度或节约施工成本擅自违反设计、施工标准的现象。特别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施行前,由于缺少法律支撑,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规范对社会单位缺乏强制力,行业主管部也缺乏有效制约手段。只能靠社会自律,导致这一时期修建的建筑普遍存在火灾隐患多、整改难度大等突出问题,给后期整改带来较大困难。在不需要消防部門审核、验收的工程中,上述情况更为普遍。
2、消防技术规范调整变化较快
自1982年我国第一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颁布施行以来,已经接连修改了4次。特别是2000年以来,规范在2001年和2005年分别进行了两次调整,部分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在适应规范的变化上有一定的滞后。特别是部分在规范调整前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因建筑性质和建筑结构已经固定,业主在适应经营活动变化需要而进行改建、扩建或内部装修时,受建筑性质和建筑结构的限制,某些消防设计、设施始终达不到新规范的要求。
3、社会单位主体责任未落实
建筑现代消防设施多,管理要求高、难度大。当前,不管是职能部门还是社会上往往重视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而对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管理关注不多,不管是在体制上还是机制上都还不完善。同时,对建筑内部管理而言,一是多产权、多使用人、无物业管理的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无法落实;二是建筑消防安
全管理复杂。需要具有较高管理能力且精通消防安全知识的专业管理人员,但现实情况却是建筑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往往都是兼职人员,且缺乏专门培训,欠缺专业知识。工作精力和水平都不能适应El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三是建筑设置的现代消防设施涉及电气、控制等多方面知识,但常见建筑消防安全工作人员由保安兼任,其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都有所欠缺,能力和素质都无法胜任日常工作的需要。
二、建筑物防火措施及技术
建筑物防火主要包括积极防火对策和消极防火对此,积极防火对策包括预防失火,早期发现、扑灭;消极防火对策则包括:提高结构耐火性,防火分区,及时疏散。积极防火对策可以减少火灾发生和形成重大火灾的几率,消极防火对策可以减少重大火灾造成的损失。防火设计中的积极防火措施主要用于起火期和成长期阶段,而消极防火措施主要用在全盛期阶段。
1、建筑防火设计
选择耐火时间较长的建筑结构,结合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合理选择建筑构配件的材料和构造做法。根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层数,限制建筑物内疏散走道的长度;或对建筑物内部进行防火分区。防火分区就是在分析建筑火灾蔓延途径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物的原有构件或在建筑物内设置专门的防火分隔物,采用“堵截包围、穿插分割”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内把火灾控制在限定的区域空间,阻止火势快速蔓延,以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建筑防火分区的划分原则如下:防火分区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如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和水幕分隔;建筑物内如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走廊、自动扶梯等开口部位时,应按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地下、半地下建筑内的防火分区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m2;当高层建筑与其裙房之间设有防火墙等防火分隔设施时,其裙房的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 500m2;高层建筑内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走廊、敞开楼梯、自动扶梯、传送带等开口部位时,应将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
2、总平面设计防火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地形、地势和风向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尽量减少建筑物之间构成火灾传遍的危险性,并为消防车顺利扑救火灾提供条件。建筑耐火等级要求建筑构件在火灾高温持续作用下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不破坏,不传播火灾,从而起到延缓和阻止火灾蔓延的作用,并为人员疏散、抢救物资和扑灭火灾以及灾后结构修复创造条件。
3、烟气控制的基本方式
防烟分隔。在建筑物中,墙壁、隔板、楼板和其他阻挡物都可作为防烟分隔的构件,它们能使离火源较远的空间不受或少受烟气的影响。这些分隔构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加压方式配合使用。加压送风方式。利用加压送风机对被保护区域(如防烟楼梯间和前室等)送风,使其保持一定的正压,以避免着火处的烟气借助各种动力(诸如烟囱效应、膨胀力等)向建筑物的被保护区域蔓延。加压送风采用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在关闭门的状态下,维持避难区域或疏散路线内的压力高于外部压力避免烟气通过各种建筑缝隙侵人(诸如建筑结构缝隙、门缝等);在开门状态下,保证在门断面形成一定风速,以阻止烟气侵入避难区域或疏散通道。
4、防火门、防火卷帘的分类及设置要求
按耐火极限可分为甲级(1.2h)、乙级(O.9h)、丙级(0.6h);防火门应有自闭功能;常开防火门应在火灾时自行关闭并应有信号反馈的功能;内外两侧应能手动开启;设置在变形缝附近时,防火门开启后,其门扇不应跨越变形缝并应设置在楼层较多的一侧。钢质滑动防火门:平时依靠电磁门吸的吸附力,平时处于常开状态。发生火灾时切断通向电磁门吸的电源,门吸松开,门自动关闭。防火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防火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并在关闭后,能在任何一侧手动打开;用于疏散走道、楼梯间和前室的门应能自动关闭后很难开启或不能随时开启的防火门,应在门扇上加开活动小门;经常处于开启状态的防火门。应具有自行关闭和信息反馈功能。
5、室外楼梯
室外楼梯是用耐火结构与建筑物分隔,设在墙外的楼梯,可作为辅助防烟楼梯使用。室外楼梯的设置要求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m,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楼梯段和平台均应采取不燃材料制作。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楼梯段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室外开启;除疏散门外,楼梯周围2.0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
结束语:
本文叙述了火灾的危害性,探讨了建筑物防火的措施和技术,主要包括防火分区的划分、总平面设计防火、烟气的控制方式等措施来防止建筑物火灾的发生,但要全面解决建筑防火安全问题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许小磊,何嘉鹏。周汝。等.高层建筑火灾走廊净高对排烟效果的影响[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3):209—213.
[2]张梅红,赵建平.超高层建筑的肪火设讣问题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3):217--219.
[3]李济成.自动消防设施有效防控高层建筑火灾[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11):849—853.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