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案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背景
  (一)社会背景
  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孕育出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精神的瑰宝,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然而许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哈韩”“哈日”,却没有多少了解孔子的“仁义”;他们过圣诞节、愚人节,却没有多少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国家开始举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过传统节日,宣传传统礼仪,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学校背景
  学校的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都严抓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石加强对学生的行为指导、思想美化、情感熏陶,要求把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不仅是各个班主任,包括每位科任老师都应该在课堂上时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仁义礼智信,都能爱国爱家。
  (三)课程背景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语文课站在了最前沿,收录在课本里的一篇篇文意兼美的文章,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上一次都是一次美的熏陶,是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畏权贵的性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为国献身的精神(《离骚》),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至亲至孝的深情(《陈情表》)……这些古典诗文无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语文课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借古典诗文的翅膀飞翔!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构想
  通过对必修、选修中优秀古典诗文的阅读和学习,走进作品所营造的丰富的精神空间,体会文人所表现出的美好的情感,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引领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希望看到学生在对古典诗文的学习中,在提高阅读能力,扩大阅读视野的同时也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塑造健全而美好的人格。
  (二)具体实施
  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施完成的一个活动,它应该是一个长期贯彻下去的行为,在这里笔者就语文课中屈原诗歌与爱国情怀这一内容进行一个活动展示:
  1.课堂文本学习过程
  语文课本必修二中选录了屈原的《离骚》,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也收录了屈原的《湘夫人》,通过课堂上对文本的集中学习,让学生了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体会在他的诗歌中所蕴含的对楚国深深的热爱和无限的忠诚之情,从古人的诗作中去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补充教学司马迁《史记》中《屈原列传》的相关内容,更进一步地去体会屈原对楚国的忠诚与热爱,即便是受到排挤、贬谪也不改对国家的忠心。
  在课堂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详细介绍屈原的经历,分析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知人论世,受到屈原爱国情怀的感染,自己的心中也不由地生出满腔的爱国热情。文本的学习是一个感受吸收的过程。
  2.学生体验交流过程
  在课堂学习诗歌的同时,课下用周记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下的周记选题供学生选择:《屈原,我想对你说……》《站在汨罗江畔》《新时代的爱国之我见》等。然后通过老师的批阅,选出好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别人的体会再一次牵动每位学生的爱国心,让“忠”这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古典诗歌的映衬下再一次闪耀光彩。
  通过学生自己对屈原诗歌的重新解读,赋予新时代的意义,将自己的体会、感受抒发出来并且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这是对爱国情怀的一次抒发,一种升华,由古典诗文到自己的现实体验。
  3.集体活动宣传配合过程
  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次纪念,这样有代表性的日子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好的契机。班级、年级、学校一条线为迎接节日的到来会以诗歌朗诵或演讲比赛这样的形式进一步将爱国情怀渗透进每一个这样的日子里,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将仅仅从课本中感受到的爱国热情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通过班级、年级、学校集体活动的宣传配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受到的教育和感染更加显著了。
  三、活动效果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古典诗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文本学习
  通过在学习古典诗文的过程中,对古人美好情感、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强化,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和记忆诗文的形象和内容。有学生在周记中表示:“学习了古典诗文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那些也是我们现代的高中生应该知道、学习的优秀的文化遗产,我再去看那些文字发现它们变得亲切了,背诵起来也快了很多。”
  (二)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堂下学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入自己的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语文课本上的古典诗文,每一篇都闪耀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学生阅读它、学习它、体会它,更将它们深邃的思想、精华吸收进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屈原、陆游、辛弃疾的诗歌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为国效忠、深忧国难的一腔爱国情;学习王维、孟浩然的诗歌让学生不禁陶醉在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中;学习李密、归有光的散文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出他们对家人无限的爱与思,学习儒家著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何为“仁”、何为“义”……这些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各个班级开展的“感恩主题班会”、艺术节书画展中那些壮美山河的照片画作、国庆演讲比赛上慷慨激昂的爱国表达……无一不是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熏陶感染的结果。
  (三)在学校各项活动的配合下,语文课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配合新课改下语文课本中更加多地注入古典诗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纳入教学内容,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了很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每年四月、五月的读书节,开展了古典诗歌的专题朗读;在高一高二年级间开展了诗文对抗赛;国庆节进行了“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以别样的方式进一步展现了古典诗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湖北黄石市有色一中。
其他文献
教师主体性地位的弱化或缺失是教育改革及教师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转化性学习理论的深度性、经验性、反思性及实践性等特征,与教师主体性学习身份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天然的契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由于其内容的重大性、时效性等特点,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具有其特殊性,这也使授课教师对其教学内容难度的理解存在分歧。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既要充分注重当今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水平,又要兼顾授课教师研究领域的差异性。只有将教师的专业基础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理论基础,增强其厚重性和学术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才能激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生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国家不断加快对中国的话语渗透,话语安全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最为集中的地方,一直是西方国家进行话语渗透的重要领
时下,中国社会对现行教育体制的非议颇多。而语文现代文阅读,则成为他们质疑现时教育的依据之一。前有著名作家王蒙质疑对自己的作品《羊拐》的解读,近有湖北知名作家陈应松质疑某中学语文试卷中对自己作品《雪夜》的解读。而很多新闻媒体跟风而上,口诛笔伐。这类声音此起彼伏,甚嚣尘上。  是否这种传统的语文阅读方式一定不可取呢?我看不尽然。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对于文学作品本身而言,至关重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至少有
近年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在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大多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还是"掌握",
针对基于阵列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讨论不同模型下的下行波束设计方法,并对圆天线阵列和直线天线阵列进行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圆天线阵较适合开关多波束设计,直线天线阵
[摘要]数学素养概念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通过介绍学校数学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算术普及、中等数学普及、数学建模普及,到如今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阐明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学校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学校教育;数学教育;教育发展;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9-0
广东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通过对广东27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学术背景和职业背景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