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从细微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yuzh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可见语文能力培养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方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语言学科,所以语文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语言的训练抓起。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宇宙间所有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在语言的交流中个体间彼此沟通,实现是与非、有与无、赞同与反对等等的对话。现实中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强,所以教师在课内外的各种活动中,要时刻有榜样的意识,为学生创造出学习语言的大环境。
  如何在语文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训练好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学好语文,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我在语文实践和语文的教学研究中,体会到如下做法可以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借鉴。
  (一)营造说的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
  在日常的课内外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营造让学生乐于交流表达的氛围,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首先,教师和学生在情感方面缩短乃至实现零距离。拥有童心,做孩子的朋友。让他们乐意和教师交流,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自然交流中,提高他们的表达水平。
  (二)立足文本,激起说的欲望。
  教材中有很多语言空白点,抓住这些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并表达。
  (三)完善机制,自觉练说。
  “话是拦路虎”这句话说出了口语表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需要有制度的保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形成习惯。我借鉴师范学习时的体验,制定了口语表达的制度,规定学生在晨读中有个人口语展示的时间。
  
  二、开拓视野,积累素材
  
  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丰富的知识。为达到丰富知识的目的,我主张让学生有目的观看影视节目,在观看节目后,除了了解节目所介绍的知识外,还要思考节目能吸引人所采用的方法(优美的语言、分明的条理、完整的结构等)。还有,结合教学前的预习环节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此开拓知识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同时要形成语文能力,也还需要一般的知识,例如学生的作文,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如果学生对于所写的内容涉及的知识不清楚,是写不出文章的。所以关于课文内容的文化科学知识,也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和人格发展都是有益的。
  
  三、训练倾听,提高语文能力
  
  倾听不仅是人的基本素养。同时,善于倾听对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有目的地表达、提高注意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是语文能力形成的有益手段。在学生倾听能力训练中,我做了如下尝试:低学段学生注意力差,在课上结合数数游戏训练学生倾听。方法是:教师正数一组数字(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倒着说出来。例:1、2、3、4、5、6;1、3、5、7、9、11、13;及隔几个数数出来等。中高学段倾听训练时,教师低声读出一段文字,让学生复述,其他学生指出丢了多少等训练。倾听训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训练了能力。
  
  四、信任学生,做“懒”教师
  
  “教是为了不教”,当我们的训练使学生达到了“青胜于蓝”的境地时,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形成了。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本理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动者。通过教师的引领,使之形成语文能力。我的做法是:和学生一起认真学习单元阅读提示内容,把握重点和能力训练点。教师选一篇作精细的教学(时间可能超出建议课时),告诉学生重点学习的方面。其他的文章让学生自己来学习讲解(即:轮流当小老师),学生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不但对文章的学习深入,而且在组织活动、语言表达、环节设计、知识理解、情感体验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促进。在学生讲完后,教师给与评价,对知识的学习给予重点指导,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其继续讲其他篇目。这样的训练,学生有兴趣,教师有乐趣,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培养。
  
  五、关注读写,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因为儿童语言的发展,并不完全靠语文课堂教学,有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真知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课外阅读和活动。学生们从课外读物中、从生活中不仅丰富了知识,语言也随之发展起来。所以要重视课外这一条途径,要把语文课教成开放型的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做到:
  (一)向书本开发,加强课外阅读。
  首先要摆正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叶圣陶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课外阅读决不能无条件的重视,而讲读还是基本”。所以课内和课外阅读,必须以课内讲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课外要配合课内。如课内讲读作品的一部分,课外可以阅读全篇;课内阅读学方法,课外阅读去运用,运用已掌握的阅读能力去学习、提高。
  (二)向生活开放。
  不要把孩子关在室内读书,要把儿童带到生活中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在观察玩赏中,自然有序地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随时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以文为本,读写结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话告诉我们:多读能加深理解。如能在“读”上指导得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一种“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文为本,以读通、读懂、读熟为目的,边读边写,以读促写。这样,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课文内容,学好基础知识,并能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学以致用,提高读写能力。读的方法是:课前,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字典、词典自学字词;课堂里,先解答疑难字词,然后指导学生用粗读、细读、默读、轻声读等形式阅读课文或精读重点句段。在熟悉、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方法,再根据所学的课文设计片断练习或习作。
  语文是百科之母,学好语文、形成语文能力是长期的工作,我将不断探索学习,为学生形成语文能力而不懈努力。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伴随着全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科学技术为手段的素质教育,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历史使命。本文从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教学方法的积累运用两方面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简单的分析、论述。    一、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育家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小学生对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实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可以为学生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音乐的感受力、理解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教学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了诸多变化,提供了促进语文教学的方式和途径。但是一轮轮的教学改革,也对传统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笔者认为不能忽略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要“承旧”以“创新”,在吸收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改革“锦上添花”。    一、传统语文教学是长期实践的产物    我国历代的教育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几乎都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语文学科新课改已实行多年,高耗低效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课改背离教学规律,与新课改精神不符,变成了“假课改”。教学应在“六不”上做文章,“六不”是新课改理念的充分体现,其本质就是还权给学生,视学生为主人,促使其主动、活泼、积极地发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教学是唤起、维持、促进学生进步发展的行为。追求有效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