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模式是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在移植和模仿多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之后,日本形成了等级性二元制为主要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为国家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模式;日本;二元制
所谓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涵,第一,是指教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样式;第二,主要是反映某个国家教育制度特点的教育式样;第三,主要指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本文所讲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具体式样。近代日本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是“后发外生型”国家,在构建“日本式”高等教育模式的时候,它面临着两个重要的课题:一个是从多样化的欧美大学模式中选择哪种进行有效的移植,另一个是如何让欧美大学模式成功“变种”成为适应日本环境的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在1868年到1945年近代化期间,日本在快速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地对其他国家的模式进行移植和变种,从而形成独特的“日本式”高等教育模式。
一、高等教育机构的演变与发展
明治初年,日本百废待兴,人力物力资源十分有限,无法承担起高质量大学的创办。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个折衷的方法,为大学设立过渡性学校——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是极其“日本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存在可以看作是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专门学校和大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二战”以前,几乎所有的大学在制度上都是以“专门学校”的形式建立,然后才“升格”为大学的。二战以后,在新制度下产生的大学,大多数也是从专门学校转过来的。专门学校可以说是日本大学的“母体”。大学和专门学校是如何建立、发展的呢?这是探讨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大学和专门学校的发展历程就是日本近代高等教育模式建立的过程。
(一)专门学校的演变与发展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开始大规模地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制度,其内容涉及教育行政、经费、督导、各级各类教育的性质、规模、学科课程、内部管理和考试等等。同时《学制》对大学的概念做出了规定,它是位于与小学、中学、大学相连接的学校体系的顶端,必须是接收中学毕业生、由日本教师用日语实施高水平的专门教育的学校。
《学制》的颁布效仿了法国中央集权制的大学区制,但缺乏对日本当时实际情况的考虑,所以实施起来十分困难。由于资源匮乏,大学区制下的日本并没有建立起任何大学,反而成功建立了东京医学校和开成学校这两所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的存在无法在《学制》中找到依据,直到1873年颁布的《学制二编追加》明确了专门学校的概念和任务。专门学校是指“由外国教师传授高深学问的学校,此类学校与师范学校一样,是以习得其学术并于将来以国语教授国人为目的的学校。”也就是说专门学校是外国教师用外语传授高水平专门教育的专门学校,是大学教师的培养机构,当时,东京医学校和开成学校这两所官立学校就是使用这个概念。
(二)大学的演变与发展
严格意义上来说,日本近代第一所大学始于东京大学。1877年,文部省通知:“将文部省所辖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合并,改称东京大学,并将其分为理学部、文学部、法学部和医学部四个学部。为了保障东京大学生源的优质性,同时设立高等中学校作为其大学预科。”东京大学是在仿照和移植欧美大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法、理三个学部是取自于英美模式,而医学部则为德国模式。东京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日本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大学”这种高等教育机构在日本建立起来了。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加深,明治政府认为建立一所象征国家权威,并且能够和西方大学分庭抗礼的大学是及其有必要的。在1886年,文部省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帝国大学令》规定:“帝国大学适应国家之需要,以教授学术、技术理论及研究学术、技术之奥秘为目的。”它主要由文、法、理、医、工、农6个分科大学和大学院组成。其中文、法、理、医是东京大学时期移植欧洲传统大学所形成的,工科大学是对欧洲新型的技术学院的移植,而农科大学的原型则是美国的赠地学院。
二、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特点
日本在近代化初期,官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模式——典型的等级性的金字塔结构。受官办教育思想的影响,位于金字塔顶端是官立学校,它主要参考了德国模式,它吸收了大部分资源,主要在于吸收先进学术技艺、探索高深学问的奥秘,它代表的是“从上”的高等教育。而处于低端的则是私立学校,它模仿了美国模式,它敏感地捕捉到了社会大众的需求,加快了近代化的进程,是一种“从下”的高等教育,这种二元等级结构就成为了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三、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模式产生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近代化的实现为前提。在综合了多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式”的高等教育模式——少而精的官立学校以及多而广的私立学校。这种二元制的高等教育模式在近代化初期是及其奏效的,它十分有利于资源的累积,同时培养了大批的高质量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是快速实现近代化的有力保障。但是在近代化进程下形成的高等教育模式也有其弊端,比如说等级化过于明显,官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者之间的地位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中央文部省的权利过于集中等。除此之外,近代化时期整个日本高等教育都打上了这一时期的烙印——重视专门教育,忽视一般教育,这些弊端是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p233.
[2][日]天野郁夫.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3]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
[4]朱永新,王智新.当代日本高等教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2
作者简介:
赵丽(1989.11~),女,甘肃省陇南市人,兰州市城关区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高等教育模式;日本;二元制
所谓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涵,第一,是指教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样式;第二,主要是反映某个国家教育制度特点的教育式样;第三,主要指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本文所讲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具体式样。近代日本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是“后发外生型”国家,在构建“日本式”高等教育模式的时候,它面临着两个重要的课题:一个是从多样化的欧美大学模式中选择哪种进行有效的移植,另一个是如何让欧美大学模式成功“变种”成为适应日本环境的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在1868年到1945年近代化期间,日本在快速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地对其他国家的模式进行移植和变种,从而形成独特的“日本式”高等教育模式。
一、高等教育机构的演变与发展
明治初年,日本百废待兴,人力物力资源十分有限,无法承担起高质量大学的创办。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个折衷的方法,为大学设立过渡性学校——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是极其“日本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存在可以看作是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专门学校和大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二战”以前,几乎所有的大学在制度上都是以“专门学校”的形式建立,然后才“升格”为大学的。二战以后,在新制度下产生的大学,大多数也是从专门学校转过来的。专门学校可以说是日本大学的“母体”。大学和专门学校是如何建立、发展的呢?这是探讨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大学和专门学校的发展历程就是日本近代高等教育模式建立的过程。
(一)专门学校的演变与发展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开始大规模地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制度,其内容涉及教育行政、经费、督导、各级各类教育的性质、规模、学科课程、内部管理和考试等等。同时《学制》对大学的概念做出了规定,它是位于与小学、中学、大学相连接的学校体系的顶端,必须是接收中学毕业生、由日本教师用日语实施高水平的专门教育的学校。
《学制》的颁布效仿了法国中央集权制的大学区制,但缺乏对日本当时实际情况的考虑,所以实施起来十分困难。由于资源匮乏,大学区制下的日本并没有建立起任何大学,反而成功建立了东京医学校和开成学校这两所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的存在无法在《学制》中找到依据,直到1873年颁布的《学制二编追加》明确了专门学校的概念和任务。专门学校是指“由外国教师传授高深学问的学校,此类学校与师范学校一样,是以习得其学术并于将来以国语教授国人为目的的学校。”也就是说专门学校是外国教师用外语传授高水平专门教育的专门学校,是大学教师的培养机构,当时,东京医学校和开成学校这两所官立学校就是使用这个概念。
(二)大学的演变与发展
严格意义上来说,日本近代第一所大学始于东京大学。1877年,文部省通知:“将文部省所辖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合并,改称东京大学,并将其分为理学部、文学部、法学部和医学部四个学部。为了保障东京大学生源的优质性,同时设立高等中学校作为其大学预科。”东京大学是在仿照和移植欧美大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法、理三个学部是取自于英美模式,而医学部则为德国模式。东京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日本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大学”这种高等教育机构在日本建立起来了。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加深,明治政府认为建立一所象征国家权威,并且能够和西方大学分庭抗礼的大学是及其有必要的。在1886年,文部省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帝国大学令》规定:“帝国大学适应国家之需要,以教授学术、技术理论及研究学术、技术之奥秘为目的。”它主要由文、法、理、医、工、农6个分科大学和大学院组成。其中文、法、理、医是东京大学时期移植欧洲传统大学所形成的,工科大学是对欧洲新型的技术学院的移植,而农科大学的原型则是美国的赠地学院。
二、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特点
日本在近代化初期,官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模式——典型的等级性的金字塔结构。受官办教育思想的影响,位于金字塔顶端是官立学校,它主要参考了德国模式,它吸收了大部分资源,主要在于吸收先进学术技艺、探索高深学问的奥秘,它代表的是“从上”的高等教育。而处于低端的则是私立学校,它模仿了美国模式,它敏感地捕捉到了社会大众的需求,加快了近代化的进程,是一种“从下”的高等教育,这种二元等级结构就成为了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三、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模式产生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近代化的实现为前提。在综合了多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式”的高等教育模式——少而精的官立学校以及多而广的私立学校。这种二元制的高等教育模式在近代化初期是及其奏效的,它十分有利于资源的累积,同时培养了大批的高质量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是快速实现近代化的有力保障。但是在近代化进程下形成的高等教育模式也有其弊端,比如说等级化过于明显,官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者之间的地位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中央文部省的权利过于集中等。除此之外,近代化时期整个日本高等教育都打上了这一时期的烙印——重视专门教育,忽视一般教育,这些弊端是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p233.
[2][日]天野郁夫.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3]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
[4]朱永新,王智新.当代日本高等教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2
作者简介:
赵丽(1989.11~),女,甘肃省陇南市人,兰州市城关区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