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从“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统一;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开展 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科技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等几方面,就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随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普及,实验室建设、管理和设备的充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摆在我们广大科学教师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开展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特点
科学课具有自己的特点:1、逻辑思维:符合逻辑的思考;2、质疑精神: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3、实证意识:讲求证据、实事求是。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所以,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交流总结”的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质疑精神。这样的实验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统一
实验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进行实验时既不能搞“教师画葫芦,学生画瓢”式的模仿实验,也不能放任不管,听由学生漫无边际的摸索实验。应该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动脑,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实验效果。例如《分离混合物》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对混合在一起的锯末和螺丝钉进行分离。学生提出四种分离的办法:①用磁铁。②用手拣。③用筛子。④用水。接下来学生就要动手实验来证明他们提出的方法可行。在此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这四个实验都做,有顺序吗?”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用水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应放在最后。教师的这个指导就是适时必要的指导,否则学生实验会难以成功。
四、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地提升,源自教师的评价。在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能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探究中能积极合作的,能为他人成功而喝彩的,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的,只要某一方面较好,就给他鼓励性的评价。这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师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想到(如把橡皮泥和泡沫绑在一起;往水里加盐、加糖……)等许许多多想法,虽然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都给了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后,追问:不借助任何材料,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受到过表扬,他们会放大胆子去思考,就能促进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科技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实验室的功能主要为老师实验教学提供方便之门,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场所。开展课内外科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起着一定的作用。诸如开展以下课内外科技活动,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发展。比如说我们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植物制作标本,使学生认识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重新认识了大自然。还有在学校组织一次制作小发明比赛,学生作品多种多样,有些作品构思独特,我们老师根本想不出来。实验员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情况和学生情况,开展一些科技活动,比如说种植基地,让学生亲自种植,亲自观察记录,这样的长期观察和记录,对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对学生长期积累数据分析数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你课堂上无法取到的效果。
搞好科学实验教学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让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多加交流,减少教学的低效性,为科学教学做出自己的努力。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随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普及,实验室建设、管理和设备的充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摆在我们广大科学教师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开展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特点
科学课具有自己的特点:1、逻辑思维:符合逻辑的思考;2、质疑精神: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3、实证意识:讲求证据、实事求是。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所以,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交流总结”的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质疑精神。这样的实验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统一
实验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进行实验时既不能搞“教师画葫芦,学生画瓢”式的模仿实验,也不能放任不管,听由学生漫无边际的摸索实验。应该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动脑,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实验效果。例如《分离混合物》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对混合在一起的锯末和螺丝钉进行分离。学生提出四种分离的办法:①用磁铁。②用手拣。③用筛子。④用水。接下来学生就要动手实验来证明他们提出的方法可行。在此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这四个实验都做,有顺序吗?”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用水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应放在最后。教师的这个指导就是适时必要的指导,否则学生实验会难以成功。
四、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地提升,源自教师的评价。在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能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探究中能积极合作的,能为他人成功而喝彩的,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的,只要某一方面较好,就给他鼓励性的评价。这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师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想到(如把橡皮泥和泡沫绑在一起;往水里加盐、加糖……)等许许多多想法,虽然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都给了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后,追问:不借助任何材料,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受到过表扬,他们会放大胆子去思考,就能促进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科技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实验室的功能主要为老师实验教学提供方便之门,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场所。开展课内外科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起着一定的作用。诸如开展以下课内外科技活动,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发展。比如说我们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植物制作标本,使学生认识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重新认识了大自然。还有在学校组织一次制作小发明比赛,学生作品多种多样,有些作品构思独特,我们老师根本想不出来。实验员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情况和学生情况,开展一些科技活动,比如说种植基地,让学生亲自种植,亲自观察记录,这样的长期观察和记录,对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对学生长期积累数据分析数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你课堂上无法取到的效果。
搞好科学实验教学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让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多加交流,减少教学的低效性,为科学教学做出自己的努力。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