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认为初中物理是比较难学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目前,初中教学仍习惯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对自然现象缺乏一定的观察与研究,只专注于系统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主要围绕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吸收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不高,学生也就觉得物理难学了。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探究性教学”。
一、探究性教学的内涵以及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改变以往的一味讲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思考、探究。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思考中激活自己的脑细胞,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学生面临各种问题或困惑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教师,而是自己思考,探究各种可能性,以找出问题的答案。如若把“探究性学习”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认识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那么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灵活了,就会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财富,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
二、初中物理课堂,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就是教师将学生带到某一种已经设定的环境中,在此特定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充满好奇,只要教师能够进行良好的引导,就能够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自觉学习的行动,学生会主动、自觉地从事各种探究性活动。教师要能够主动地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着眼,观察世界。日常生活及客观世界,是课本知识的试验场,是我们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场所。例如热胀冷缩原理,磁场原理。再如冬天从室外回到室内,为何眼镜片上有水珠;为何冬天嘴里会呵出“白气”等。
2.提出假设,进行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假设与猜想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这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与鼓励。对于有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应当通过相关的物理实验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收获颇多。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哪些时,许多学生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在实验过程中,设定多种情境,分析在相同接触面上,不同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大小有关。
3.交流与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观察到了部分物理现象,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学生就应当学会运用所获取的实验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把这些数字化、零散化的信息总结汇总成一篇书面的报告或口头报告。在交流活动中,有几点需要注意:交流过程中,首先,交流是相互敞开心扉的交流过程,难免有意见不一的时候,此时,学生应要学会文明地争吵,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辩论;其次,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随波逐流,在分析自己想法的时候,要有理有据;再次,需要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分析自己观点与别人的区别。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合现代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活跃课堂气氛,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当然,探究式教学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必须与时俱进,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学动向以及现阶段孩子的心理活动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娜.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探讨[J].新课程(教研),2010(5):45.
[2]周菊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9):66.
[3]徐冬梅.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开展探究性教学[J].吉林教育,2010(35):93.
(责任编辑易志毅)
一、探究性教学的内涵以及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改变以往的一味讲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思考、探究。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思考中激活自己的脑细胞,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学生面临各种问题或困惑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教师,而是自己思考,探究各种可能性,以找出问题的答案。如若把“探究性学习”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认识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那么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灵活了,就会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财富,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
二、初中物理课堂,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就是教师将学生带到某一种已经设定的环境中,在此特定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充满好奇,只要教师能够进行良好的引导,就能够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自觉学习的行动,学生会主动、自觉地从事各种探究性活动。教师要能够主动地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着眼,观察世界。日常生活及客观世界,是课本知识的试验场,是我们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场所。例如热胀冷缩原理,磁场原理。再如冬天从室外回到室内,为何眼镜片上有水珠;为何冬天嘴里会呵出“白气”等。
2.提出假设,进行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假设与猜想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这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与鼓励。对于有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应当通过相关的物理实验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收获颇多。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哪些时,许多学生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在实验过程中,设定多种情境,分析在相同接触面上,不同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大小有关。
3.交流与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观察到了部分物理现象,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学生就应当学会运用所获取的实验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把这些数字化、零散化的信息总结汇总成一篇书面的报告或口头报告。在交流活动中,有几点需要注意:交流过程中,首先,交流是相互敞开心扉的交流过程,难免有意见不一的时候,此时,学生应要学会文明地争吵,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辩论;其次,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随波逐流,在分析自己想法的时候,要有理有据;再次,需要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分析自己观点与别人的区别。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合现代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活跃课堂气氛,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当然,探究式教学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必须与时俱进,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学动向以及现阶段孩子的心理活动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娜.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探讨[J].新课程(教研),2010(5):45.
[2]周菊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9):66.
[3]徐冬梅.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开展探究性教学[J].吉林教育,2010(35):93.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