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学改革理应包括“教改”和“学改”, 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研究偏重于“教”和“教改”,对“学”和“学改”重视不够。从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的讲话,透过美国大学教学,近观我国高校教学,应借鉴其长处,更新“教”与“学”的内容,从而适应新世纪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玮丽(1963-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及教法研究;常智勇(1979-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外语系助教,主要从事语言学及教学法研究。(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12-02
美国大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局限于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其培养方式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忽视了对教学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因此,在借鉴美国大学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大改革力度,为我国新世纪的发展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美国大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创新教育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创新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等到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依靠创新才能维持经济实力。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在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莱文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在实际教学中,不应给学生限定内容,而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
美国大学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来教育学生。大学实施学分制,给出核准的课程目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课程,多方位地获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知识和训练。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可与导师或院系选课辅导老师共同制订学习计划,之后确定自己的专业和专业计划。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研究生课程,或选择专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与毕业设计有关的深度课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从一年级起,学生就必须参加各级研讨会,在获得各科知识最新动态的同时,培养团体合作、协调的工作精神,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此外,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后的选课十分灵活,可应聘到企业中去,适当延长修读期限以获得工作经验、经济来源,并取得学分,从而丰富工作经历,获取社会经验。美国大学强调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与学习目的,有区别地培养各层次人才。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申请进行考核,合格后允许其选择高一级的课程学习。
二、对我国高校教学现状的分析
1.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种教学改革过于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却忽视了更为根本的教学结构的改革。以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为例,其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者灌输给学生。在这一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其中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就必定具有这种结构形式。这种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固然重要,但如果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不进行改革,就等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仍是老一套,即使内容、手段、方法等改革再先进,也无法达到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目的。
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主要因为教育理论界对于教学过程的研究存在误区,影响了整个教育界的教学改革目标和方向。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所形成的过程。其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样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学生的“学”,属于学习活动,应当遵循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教”,属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所以“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相适应”。从“学”这个侧面来说,学习活动主要是认知活动;从“教”这个侧面来说,它是一种影响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科学的提法是把“学”看成是认知过程(也包括情感过程),而把“教”看做是影响和促进“学”的一种外部条件。把“教”与“学”二者合在一起统称之为认知过程是不可取的、不科学的。这样,就必然认不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当然也就看不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危害。我国的教育理论界正是因为存在上述误区,所以对教学结构问题一直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教学改革也就始终未能击中要害,这就是多年来教学改革尽管做了大量工作却没有大突破的主要原因。
2.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我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抑制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主张把个体的学习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认为学习的起因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由于这种理论在实际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和老师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被束缚和禁锢,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根除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赖以孕育、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美国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国,除非老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容许学生这样做的,学生也绝不敢这样做。其结果是使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和美国的同类学生相比,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明显不如对方。人所共知,具有发散思维和敢于向权威挑战正是从事一切创造发明的重要前提。这就反映出我国当前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结构等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多年来培养出的大量学生绝大部分是知识记忆型人才,而非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原因。
尽管高校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应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而目前大学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精神。因此,对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学过程进行彻底的改造,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过程的融合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当然,做到这一点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观念上真正、彻底地改变不容易,要在实践中实施难度就更大了。同时,教师本身就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加之多年教学工作养成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改变很难。此外,还有政策、环境、条件、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3.忽视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课程涉及的应该是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以及可迁移性都比较强的知识。只有這样,学生才能具备对今后快速变化社会的适应能力。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体现人文精神的培育,更要靠环境和氛围的熏陶,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基础能力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当今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更为明显。
4.忽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位学生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总之,通过对美国大学教学和我国高校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应借鉴美国大学教学的长处,更新“教”与“学”的内容,从而适应新世纪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Alan Cunningsworth.如何选择教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David Nunan.第二语言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Fraida Dubin ,Elite Olshtain.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Keith Morrow,Arita Schocker.交际法教学中课文的使用·国外外语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Stern 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UP,1983.
[关键词]高校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玮丽(1963-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及教法研究;常智勇(1979-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外语系助教,主要从事语言学及教学法研究。(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12-02
美国大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局限于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其培养方式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忽视了对教学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因此,在借鉴美国大学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大改革力度,为我国新世纪的发展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美国大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创新教育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创新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等到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依靠创新才能维持经济实力。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在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莱文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在实际教学中,不应给学生限定内容,而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
美国大学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来教育学生。大学实施学分制,给出核准的课程目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课程,多方位地获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知识和训练。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可与导师或院系选课辅导老师共同制订学习计划,之后确定自己的专业和专业计划。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研究生课程,或选择专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与毕业设计有关的深度课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从一年级起,学生就必须参加各级研讨会,在获得各科知识最新动态的同时,培养团体合作、协调的工作精神,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此外,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后的选课十分灵活,可应聘到企业中去,适当延长修读期限以获得工作经验、经济来源,并取得学分,从而丰富工作经历,获取社会经验。美国大学强调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与学习目的,有区别地培养各层次人才。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申请进行考核,合格后允许其选择高一级的课程学习。
二、对我国高校教学现状的分析
1.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种教学改革过于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却忽视了更为根本的教学结构的改革。以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为例,其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者灌输给学生。在这一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其中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就必定具有这种结构形式。这种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固然重要,但如果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不进行改革,就等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仍是老一套,即使内容、手段、方法等改革再先进,也无法达到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目的。
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主要因为教育理论界对于教学过程的研究存在误区,影响了整个教育界的教学改革目标和方向。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所形成的过程。其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样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学生的“学”,属于学习活动,应当遵循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教”,属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所以“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相适应”。从“学”这个侧面来说,学习活动主要是认知活动;从“教”这个侧面来说,它是一种影响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科学的提法是把“学”看成是认知过程(也包括情感过程),而把“教”看做是影响和促进“学”的一种外部条件。把“教”与“学”二者合在一起统称之为认知过程是不可取的、不科学的。这样,就必然认不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当然也就看不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危害。我国的教育理论界正是因为存在上述误区,所以对教学结构问题一直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教学改革也就始终未能击中要害,这就是多年来教学改革尽管做了大量工作却没有大突破的主要原因。
2.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我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抑制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主张把个体的学习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认为学习的起因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由于这种理论在实际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和老师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被束缚和禁锢,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根除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赖以孕育、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美国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国,除非老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容许学生这样做的,学生也绝不敢这样做。其结果是使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和美国的同类学生相比,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明显不如对方。人所共知,具有发散思维和敢于向权威挑战正是从事一切创造发明的重要前提。这就反映出我国当前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结构等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多年来培养出的大量学生绝大部分是知识记忆型人才,而非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原因。
尽管高校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应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而目前大学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精神。因此,对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学过程进行彻底的改造,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过程的融合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当然,做到这一点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观念上真正、彻底地改变不容易,要在实践中实施难度就更大了。同时,教师本身就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加之多年教学工作养成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改变很难。此外,还有政策、环境、条件、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3.忽视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课程涉及的应该是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以及可迁移性都比较强的知识。只有這样,学生才能具备对今后快速变化社会的适应能力。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体现人文精神的培育,更要靠环境和氛围的熏陶,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基础能力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当今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更为明显。
4.忽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位学生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总之,通过对美国大学教学和我国高校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应借鉴美国大学教学的长处,更新“教”与“学”的内容,从而适应新世纪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Alan Cunningsworth.如何选择教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David Nunan.第二语言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Fraida Dubin ,Elite Olshtain.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Keith Morrow,Arita Schocker.交际法教学中课文的使用·国外外语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Stern 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UP,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