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个过程,我们在讲课前要进行一些如熟悉大纲、钻研教材、参阅资料、编写教案等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是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关键。高中政治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同于高中文科的其他学科,也不能完全照搬其他文科的教材解读方法。以往在对高中政治教材进行解读时,政治教师更多的是基于传统或是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辅和知识点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解读,也没有形成相对系统和完善的教材解读方法。
一、关于对教学转变教学方式的见解
近几年,由于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要求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它的目标是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1.把“重知识灌输”转变为“重学习引导”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商品”这个知识点时,应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穿的衣服,使用的文具这些是不是商品”,这样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踊跃地参与讨论,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把“以教材为纲”转变为“注重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注重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如各种图片资料、影音资料、历史文献等一些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充实教学课堂。
3.把“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并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自觉将德育教育目标引入其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提升教学主题,旗帜鲜明地注重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引导。
4.把“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的教学研究者”
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之前,自己要做好榜样,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学者型的教学研究者。
二、关于对教师语言艺术的见解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知识的载体,对教师教学来说更为重要。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是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逐步明确地认识到: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当我们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能够为学生所理解的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
学生对学习有听懂、理解、消化和笔记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教学语言要有讲解性。重点问题需要强调一下,疑难问题需要解释一下,没说清楚的地方需要重复一下,以便增加教学语言的时值。在教学语言中,运用分析和综合、演义与归纳、类推与比较,这样使讲解的内容更容易为学生迅速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于如何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的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主。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果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果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因为人们创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开始时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对“胡思乱想”、荒诞的幻想,大胆探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再次,要教给学生想象力的方法。黏合,即把记忆表象进行一番割舍与添加,再把保留下来的各个成分纳入新的联系中,从而建立新的完整的形象;强调,即把记忆表象的某个部分突出显示出来,从而建立新的形象;典型化,常常是通过一个人物形象反映一群人物的特征。
比如在学习《多党合作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表现在哪里?”“这一中国特色直接带来的优越性有哪些?”“根据中国国情,中国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等问题。另外,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是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此时往往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同时,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实现从“敢疑”到“善疑”的飞跃。
总之,在新课改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政治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探究式教学,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样才有利于激活政治课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佩雯.思想政治课教材解读方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徐彩吸.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7(4).
[3]席中华.对政治新课改的认识[J].广东教育教研,2007(4).
(责任编辑袁妮)
一、关于对教学转变教学方式的见解
近几年,由于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要求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它的目标是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1.把“重知识灌输”转变为“重学习引导”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商品”这个知识点时,应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穿的衣服,使用的文具这些是不是商品”,这样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踊跃地参与讨论,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把“以教材为纲”转变为“注重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注重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如各种图片资料、影音资料、历史文献等一些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充实教学课堂。
3.把“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并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自觉将德育教育目标引入其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提升教学主题,旗帜鲜明地注重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引导。
4.把“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的教学研究者”
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之前,自己要做好榜样,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学者型的教学研究者。
二、关于对教师语言艺术的见解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知识的载体,对教师教学来说更为重要。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是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逐步明确地认识到: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当我们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能够为学生所理解的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
学生对学习有听懂、理解、消化和笔记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教学语言要有讲解性。重点问题需要强调一下,疑难问题需要解释一下,没说清楚的地方需要重复一下,以便增加教学语言的时值。在教学语言中,运用分析和综合、演义与归纳、类推与比较,这样使讲解的内容更容易为学生迅速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于如何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的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主。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果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果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因为人们创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开始时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对“胡思乱想”、荒诞的幻想,大胆探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再次,要教给学生想象力的方法。黏合,即把记忆表象进行一番割舍与添加,再把保留下来的各个成分纳入新的联系中,从而建立新的完整的形象;强调,即把记忆表象的某个部分突出显示出来,从而建立新的形象;典型化,常常是通过一个人物形象反映一群人物的特征。
比如在学习《多党合作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表现在哪里?”“这一中国特色直接带来的优越性有哪些?”“根据中国国情,中国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等问题。另外,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是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此时往往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同时,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实现从“敢疑”到“善疑”的飞跃。
总之,在新课改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政治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探究式教学,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样才有利于激活政治课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佩雯.思想政治课教材解读方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徐彩吸.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7(4).
[3]席中华.对政治新课改的认识[J].广东教育教研,2007(4).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