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袭警:“好坏都要尝试”的人生信条应摒弃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t1988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1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张某携带一把长约10厘米的水果刀欲乘坐北京地铁8号线,被拒后与安检人员和现场处理的民警发生冲突。乘民警不备,张某突然用脚踢踹、用手抽打民警,后被制服。据报道,在派出所,在被问到其行为将会面临何种后果时,张某露出微笑:“最多拘留15天,其次罚款,其次警告”,并称“人生总要有第一次的尝试,好的坏的都要尝试,微笑面对生活。”
  如果那么想、那么做的是一个未成年人,我们尚可以将其归结为年幼无知。然而,不乏幼稚的想法、充满暴力的行为发生在一个22岁、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身上,着实令人吃惊。22岁的成年人,本该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接受高等教育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早该具有了对是非的判断。遗憾的是,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这当然是个别现象,但如果因为是个别现象而掉以轻心,不辨析其中是非,其他人步其后尘是可能的。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有些注定会来,而且往往不期而至,我们无从选择;有个人努力空间的,有些需要我们去争取,有些则需要极力避免。具体说,那些美好的“第一次”,值得我们努力争取,而那些会让人生走上弯路的“第一次”最好一辈子也别来。对张某来说,这是她“第一次被刑事追究”,其学业、就业、信用记录等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面对诸多不利后果,她口中的“微笑面对生活”,恐怕只能是一句空话。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好的坏的都要经历”,类似表达挺多,很有些心灵鸡汤的味道,但道理都对,听听无害。不过,和“经历坏的”很多时候无法避免,人只能选择面对不同,“尝试坏的”却体现为当事人对消极后果的主动追求,在伤害自己的同时也会损害家庭、社会。“好坏都要尝试”,是一种应该被摒弃的人生信条。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对张某来说,这一事件或许可以算作她人生之路的一个“紧要处”,可惜的是,冲动的性格、错误的人生信条让她作出最错误的选择。(有删减)
  雪莱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往事不可追,未来诚可期。人生信条是一个人做人的指向标。你会相信你所相信的,坚持你所坚持的。但是这种相信和坚持必须符合常理,底线清晰,不能伤害自己及他人,否则人生信条脱离正常轨道,带来的负面效果不可预估,最终的结果可能无法承受,给自己及家人带来无尽的伤痛。人生信条的选择应慎重,把信条付诸行动时也应拥抱理智,拒绝儿戏。
  示例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胜于理论,勇于尝试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引导着人们不断前行。莎士比亚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1943年,美国的《黑人文摘》刚创刊时,前景并不被看好。杂志的创办人约翰逊为了扩大发行量,决定撰写一系列“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让大家切换角度,尝试把自己放在黑人的地位上,思考黑人的处境和面临的问题。为了增加号召力和扩大影响力,他决定邀请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利诺来参与撰写文章。于是,他给总统夫人写了一封言辞非常恳切的信。但是被回绝了,罗斯福夫人回信说她太忙,没有时间写。约翰逊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又给她写了一封信,结果还是被回绝了。以后,每隔半个月,约翰逊就会准时给总统夫人写一封信,言辞也更加恳切。后来,罗斯福夫人因公事来到约翰逊所在的芝加哥市,约翰逊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即给她发了一份电报,锲而不舍地请她在芝加哥期间抽空给《黑人文摘》写篇文章。这一次她没有拒绝,她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寄给了《黑人文摘》。《黑人文摘》的销售量就从2万份激增到15万份。正是因为约翰逊坚持不断的尝试,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尝试都值得推崇的。2018年11月,22岁的女大学生张某携带一把长约10厘米的水果刀欲乘坐北京地铁八号线,被拒后与安检人员和现场处理的民警发生冲突。事后,她没有丝毫悔过之意,反而淡定地表示“人生总要有第一次的尝试,好的坏的都要尝试,微笑面对生活”。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却无法分辨是非曲直,无法辩明前行的方向,实在可悲。把一切的恶果归咎于尝试的失败,实在可叹。好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坏的尝试,则会带来无尽的苦果。尝试是一把双刃剑,让尝试成为前行的风帆,需有“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清醒意识,需有“穷则独善其身”的忍耐之心。面对“诱惑”,面对“伤害”时,请不要轻易尝试。——重庆市青木关中学 一考生《尝试之“魂”》
  示例二:万事开头难,鲁迅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直面“第一次”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人生有很多“第一次”,有些注定会来,有些偶然而至,有些需要我们去争取,有些则需要极力避免。无论哪种“第一次”,我们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或迎难而上,或绕道而行。让有利于我们成长的“第一次”变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有害的“第一次”减少发生的频率。
  2018年,对张某来说,这是她“第一次被刑事追究”。张某携带一把长约10厘米的水果刀欲乘坐北京地铁八号线,被拒后与安检人员和现场处理的民警发生冲突。乘民警不备,张某突然用脚踢踹、用手抽打民警,后被制服。这样的“第一次”会让张某的学业、就业、信用记录等多方面受到不小影响,让她的前景堪忧。似乎为了强装镇定,事发后她表示“微笑面对生活”。如果换个场景,这句话定有激励人心的功效,可此时这句话却好似毒鸡汤,喝了却难以下咽。况且,这样的“第一次”竟然是她自主选择的结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毫无理智的冲动选择危害公共安全,讓人惊讶,更让人叹惋。
  人生如白驹过隙,“第一次”总是令人印象深刻。可张某这样的“第一次”只是莽撞行事,让人惊奇。减少这样的“第一次”才能让人生减少惊吓,增加惊喜。——重庆市青木关中学 一考生《人生的“第一次”》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曼德拉说:“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脚。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热情勇敢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知世故而不世故”,这是我对人生的第一次理解。  而第二次,便是在周国平的《愿生命从容》。  人活一世不过也就两种姿态,要么轰轰烈烈,要么平平淡淡。可从没有哪一个
海子曾说:“当我痛苦地站在你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也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他是手中空无一物,可海子却有个圆足的自我,比起他,行囊滿满的我却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气息奄奄,一身疲倦。  我们或许是民国南渡北归的文人师长,或许是肩负一家待哺小儿的父母,又可能是街头巷尾不住徘徊的请缨志士。可卸下这一切风刀霜剑的折耗,我们终回于“我”这一自身。纵然国亡家仇,颠沛流离,汪曾祺笔下,那些乌鱼锅贴,那味昆明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从世界第九上升到世界第二;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百姓生活,从追求吃饱穿暖到吃好穿好……国家发展的“大变革”关系着每个人的“小变化”。  请结合见闻,写下你的感悟,分享你的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提供的观点明确:歌颂改革开放。依据材
终于买到了三年前就想买的书,且看完了第一遍。这本书刚出來时,每本36元,嫌贵,一犹豫,后来多次搜遍网络,就再也买不到了。原来:限量印刷,自然不是随时可以入手的。之后去作者的博客三次留言询问怎样才能买到书,但她忙,没空理我。今年,终于在旧书网上淘到了。全网仅此1本,八五成新,还是花了36元。现在,即便有人出双倍的价钱,我也不卖。  其实,书,真是卖得太便宜了。想想看,只花区区几十元,就能收获花同样的
当“葛优躺”成为一种时尚,当佛系青年成为一种方式,当王者荣耀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当“小确幸”等成为网络流行语……“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等标签便随之而来。事实上,放眼今日之中国,不仅只存在这些,还有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在新时代拼搏奋斗的精氣神!他们追求个性,也寻找共性;特立独行,也求其友声;有激情昂扬的奋进力量,也有力透纸背的人性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我们应年青有为!
一坛米酒,酿三年与酿三十年,哪一坛更能让人记住它的醇美?  王鼎钧先生写道:“方便面、速溶咖啡、人造钻石、速成来航鸡……这是一个速成的时代。速成的另一面是速毁,这也是一个速朽的时代。”  相比鸿雁传音鱼传尺素的从前,我们身处一个无比方便快捷的时代,各种信息信手拈来仿佛万方来朝,我们俨然成为了知识的主人。只不过,在我们享受着知识速成的同时,也同样经历着知识的速朽。  我们在网络上阅读的文章,最后能像
深不绝泉涓,稚子浴其渊。  ——北齐·刘昼《刘子新论·逸文》  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  ——严文井《小溪流的歌》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胡宏伟《长江之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赤壁怀古》
1952年,我从哈佛大学毕业。在毕业典礼的前一天,教授告诉我们,他要对我们做最后一场考试。  我们明天就要毕业了,而且深信我们有能力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完全没有将考试放在心上。等试卷发到我们手上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张试卷上居然只有一个问题:一只蚂蚁以正常速度爬上金字塔大概需要多久?“这是一次认真的考试,答案中不能出现‘大概’或‘可能’这类描述,无论你们用什么办法,我只要你们算出答案。”教授对我们说。
《论语》中的金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某种程度揭示了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先正面肯定这一流传已久的名言,欲抑先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从自己的心理推及他人,自己认为那样做会不妥,就不应该要求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那么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总之,孔子所言是告诫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理解尊重他人、友好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言之有物,让人感到充实;物取精华,方称得上明智。积累素材,应该精挑细选;佳材选就,更需精雕细琢;这样的选材、用材,方能成就考场佳作。  一、优中选优,积累精华  按理,素材本身没有优劣之别,但是从备考现实出发,还是要有所侧重。而具有较强时代感、社会反响强烈的素材,应该成为选材的首要对象。信息时代,时有让整个社会沸腾的现象或事件,这些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的素材,集中体现了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