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小学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相结合状况的研究,客观分析了课外体育与体育课各自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怎样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有机结合达到提高整体的综合效应的契合点,提出了一些更加适宜学生发展的建议,为学校体育面向素质教育和面向未来的改革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课外体育;体育课;有机结合;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前言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展,强调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与多面性,是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学校应有新的思想和观念,把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在过去很长时期内,人们谈到体育教育,说得最多的就是“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因为这既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又是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通常是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种主要形式来进行的。所以,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结合就十分重要。那么,怎样使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
二、怎样上好体育课
真正上好一堂课,绝非是一件易事。那么,上好一堂课的全过程应是如何呢?原日本国大学教育部高田卫先生曾提出:“成功的体育教学,首先应是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赞扬。”怎样才算是一堂上得好的体育课呢?他说必须具备四条原则:在课堂上,使学生尽最大力气进行运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动作,改进了技术,增强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健康水平;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增进了友谊;通过教学启迪他们,使他们有所发现,并认识一些新的东西,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和献身精神。
教师必须要有求知欲望,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以充实完善自我,做到教学中不断“吐故纳新”;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三基”教学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处理好“差生”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贯彻好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地贯彻严格要求与耐心教育相结合,这是搞好教学的又一保证;注意安全,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更是教学中不可忘记的,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体育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教书育人应放在教学之首位,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所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可以诱导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逐渐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于部分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发展其身体素质,使之更加全面,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有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竞赛等,它有如下特点:从性质分析,体现出规定参加与自愿参加相结合的特点;活动内容丰富、空间广阔,不受教学大纲限制;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有利于能力的培养;群众性鲜明,参加的学生人数多且参加组织的人员也多;课外体育活动具有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的特点;具有补偿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能满足青少年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需要,有效地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强体质;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课余生活;培养社交能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
学校领导的重视不够;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工作不力;课外活动时间被占用;场地器材落后,学生活动兴趣客观上受到制约。
(一)创建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1、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途径:体育节;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日常教育;2、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方法:体育游戏;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知识讲座;组织观摩体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发挥媒体的作用传播;3、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能力的方法:变“看热闹”为“看门道”;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组织观摩比赛;观摩后组织讨论;组织专题讲座;组织体育知识竞赛。
(二)活跃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组织的作用: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一方面要作好组织发动工作,发挥体育组织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活动兴趣进行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为此,要充分调动学生体育组织的组织积极性,主动扶持学生会体育部下属的各种学生体育组织,如: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小组等,使其起到开展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广大学生赖以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心,体育教师要对其组织给予积极的指导。
五、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两个基本的重要部分,是主要的环节。课外体育活动不能仅仅当作体育课教学的转移和延伸,这两者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
(一)体育课是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实施的,二者相结合也应以此为核心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也应以“健康第一”作为导向,安排适宜的体育活动,使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都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服务,实现教学纲要目标。
(二)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互动发展构思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开展良性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弥补课堂教学所带来的不足。学生、老师通过学校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所得的信息来开展一系列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结果所得出的信息直接反馈到学校体育课中,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再学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互动式发展。
六、结束语
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一直是学校体育的两个基本的重要部分,是学校体育的最主要的环节,二者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使学生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二者能科学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使学校体育对教育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促使整体的综合效应提高,这对我们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强盛具有不可限量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芬芬.寻求适宜学生的体育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9):13.
[2]李玉华.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16.
[3]楼丽琴.对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23.
关键词:课外体育;体育课;有机结合;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前言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展,强调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与多面性,是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学校应有新的思想和观念,把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在过去很长时期内,人们谈到体育教育,说得最多的就是“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因为这既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又是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通常是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种主要形式来进行的。所以,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结合就十分重要。那么,怎样使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
二、怎样上好体育课
真正上好一堂课,绝非是一件易事。那么,上好一堂课的全过程应是如何呢?原日本国大学教育部高田卫先生曾提出:“成功的体育教学,首先应是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赞扬。”怎样才算是一堂上得好的体育课呢?他说必须具备四条原则:在课堂上,使学生尽最大力气进行运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动作,改进了技术,增强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健康水平;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增进了友谊;通过教学启迪他们,使他们有所发现,并认识一些新的东西,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和献身精神。
教师必须要有求知欲望,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以充实完善自我,做到教学中不断“吐故纳新”;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三基”教学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处理好“差生”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贯彻好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地贯彻严格要求与耐心教育相结合,这是搞好教学的又一保证;注意安全,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更是教学中不可忘记的,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体育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教书育人应放在教学之首位,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所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可以诱导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逐渐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于部分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发展其身体素质,使之更加全面,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有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竞赛等,它有如下特点:从性质分析,体现出规定参加与自愿参加相结合的特点;活动内容丰富、空间广阔,不受教学大纲限制;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有利于能力的培养;群众性鲜明,参加的学生人数多且参加组织的人员也多;课外体育活动具有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的特点;具有补偿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能满足青少年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需要,有效地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强体质;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课余生活;培养社交能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
学校领导的重视不够;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工作不力;课外活动时间被占用;场地器材落后,学生活动兴趣客观上受到制约。
(一)创建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1、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途径:体育节;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日常教育;2、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方法:体育游戏;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知识讲座;组织观摩体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发挥媒体的作用传播;3、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能力的方法:变“看热闹”为“看门道”;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组织观摩比赛;观摩后组织讨论;组织专题讲座;组织体育知识竞赛。
(二)活跃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组织的作用: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一方面要作好组织发动工作,发挥体育组织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活动兴趣进行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为此,要充分调动学生体育组织的组织积极性,主动扶持学生会体育部下属的各种学生体育组织,如: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小组等,使其起到开展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广大学生赖以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心,体育教师要对其组织给予积极的指导。
五、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两个基本的重要部分,是主要的环节。课外体育活动不能仅仅当作体育课教学的转移和延伸,这两者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
(一)体育课是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实施的,二者相结合也应以此为核心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也应以“健康第一”作为导向,安排适宜的体育活动,使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都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服务,实现教学纲要目标。
(二)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互动发展构思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开展良性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弥补课堂教学所带来的不足。学生、老师通过学校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所得的信息来开展一系列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结果所得出的信息直接反馈到学校体育课中,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再学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互动式发展。
六、结束语
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一直是学校体育的两个基本的重要部分,是学校体育的最主要的环节,二者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使学生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二者能科学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使学校体育对教育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促使整体的综合效应提高,这对我们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强盛具有不可限量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芬芬.寻求适宜学生的体育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9):13.
[2]李玉华.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16.
[3]楼丽琴.对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