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分享
这是一份来自学生的手写书信。我在给这个学生做咨询期间,她一直用文字记录心情和我分享。在征得学生同意后,我将我们之间近20份书信中的一些片断原文展示给大家。
当还有一周就要一模的时候,我真的慌了。
慌,懂吗?就是心里不沉着,动作慌乱……
每次都是这个样子,每次考试来临都是这个样子,从小到大。
其实有时候,我自己可憋得慌了,一种无法形容的累,我觉得快疯了。
我总是让关心我的人失望,我不敢面对,我怕我快要被搞垮了。有时候我甚至想,如果我可以有好几条命,那我一定得死一回。
马上就一模了,不想发表什么意见了。
快怕死了,怕死了。
能不能给我点时间把自己调整好,然后,把一模考好点;然后,让爸妈开心点;然后,让老师放松点;然后,我就可以快乐些了。
我真的想把高考考好啊,非常非常想。
昨天很晚才睡,一直在做题,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睡觉,急着休息。12点的时候爸爸过来对我说:“宝贝,还在学呢,别太晚了。”
我冲爸爸笑了笑,很温柔,很美好,我觉得特舒服。
睡觉之前,爸爸帮我弄好被子,亲了我一口,关上了灯……
分析解读
从这个孩子的来信中,明显能够感觉到她对高考的恐惧,对临近考期的恐惧。从她的信件和测评结果来看,她存在着严重的考前焦虑情绪,其焦虑主要来自两方面:
第一个焦虑源是她对高考本身的看重,即出现了错误的认知。“我真的想把高考考好啊”,这是一个可怜的呐喊,是发自内心的意愿,是她的目标。目标本身的沉重感,以及自身实力的不确定,使得孩子对目标的实现缺乏信心。
另一个焦虑源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孩子,她怕高考的结果对不起父母的付出,进而导致恐慌加剧。从孩子的来信里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特别好,特别亲密。每天早晨母亲都会亲自叫孩子起床,并做好早餐,饭后再由父亲骑车送孩子去学校,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女儿心疼父亲,表示要自己可以去学校,但是父亲坚持要送。常常听见父亲说:“快了,高考完我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慈祥善良的父亲哪里知道,正是这份沉重的爱和过分的关注,给女儿带来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我不能有错,考不好特别对不起父母!”
很多父母也像本案例中的妈妈爸爸一样,他们太爱自己的孩子,太在乎自己的孩子。正是因为父母的这种爱,让孩子感受到不堪重负。父母的亲吻会让孩子做个好梦,是非常好的安慰,但是“高考快点结束吧,我也就解脱了”之类的话语,会一直萦绕在孩子的脑海里。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不能换一句话?“孩子,陪你一起渡过的这些拼搏的日子,爸爸也感觉到很幸福和充实,爸爸妈妈会陪着你一起迎接挑战!”这样表达,说明您幸福地享受着这个过程,不会让孩子觉得你们是看她厮杀,而是感受到与父母并肩作战。压力被分担,孩子自然不觉得孤单,恐惧感随之降低。
专家建议
本案中这个孩子之所以会给我写信,是因为她不敢把她的压力告诉她的父母,她只能用笑容面对父母,这个笑容包含对父母的感激,同时也有一些掩饰。她只能把灿烂的东西回馈给父母。无形中这种亲情就成了她的压力。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间,由于孩子的示好心理,她要把最好的一面留给父母,导致她会把很多东西积压在内心,成为负担,变为无法自我解脱的一部分压力。这样,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在来信中会说:“老师,这样跟您聊天舒服多了。”
其实,孩子除了希望父母叫她起床等生活上的照顾外,更希望父母能像朋友一样地倾听她内心的恐惧和压力。要知道,倾述本身就是一种宣泄,一种放松,一种减压的有效手段。如果孩子能够说出内心的困扰、痛苦,她就能够释放部分压力;如果在倾述中能得到理解、支持和正确的引导,那她就会放下很多压力,焦虑的情绪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我并没有使用什么复杂的心理咨询技能,最主要的就是倾听。真诚、专注地倾听了孩子所有的故事,慢慢地让她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她的内心就空了,她的负担就减轻了,然后再给她些建议,她自然会欣然接受。
倾听作为心理咨询最主要的技术之一,既简单又实用。各位教师和父母,在高三最后的阶段,一定要外松内紧,表面上看起来不要太过关注孩子。另外,还要适度调整我们成年人的期望值。在心理调适方面,做父母的要学会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情,让她说出自己的困扰。希望我们的父母和老师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这是一份来自学生的手写书信。我在给这个学生做咨询期间,她一直用文字记录心情和我分享。在征得学生同意后,我将我们之间近20份书信中的一些片断原文展示给大家。
当还有一周就要一模的时候,我真的慌了。
慌,懂吗?就是心里不沉着,动作慌乱……
每次都是这个样子,每次考试来临都是这个样子,从小到大。
其实有时候,我自己可憋得慌了,一种无法形容的累,我觉得快疯了。
我总是让关心我的人失望,我不敢面对,我怕我快要被搞垮了。有时候我甚至想,如果我可以有好几条命,那我一定得死一回。
马上就一模了,不想发表什么意见了。
快怕死了,怕死了。
能不能给我点时间把自己调整好,然后,把一模考好点;然后,让爸妈开心点;然后,让老师放松点;然后,我就可以快乐些了。
我真的想把高考考好啊,非常非常想。
昨天很晚才睡,一直在做题,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睡觉,急着休息。12点的时候爸爸过来对我说:“宝贝,还在学呢,别太晚了。”
我冲爸爸笑了笑,很温柔,很美好,我觉得特舒服。
睡觉之前,爸爸帮我弄好被子,亲了我一口,关上了灯……
分析解读
从这个孩子的来信中,明显能够感觉到她对高考的恐惧,对临近考期的恐惧。从她的信件和测评结果来看,她存在着严重的考前焦虑情绪,其焦虑主要来自两方面:
第一个焦虑源是她对高考本身的看重,即出现了错误的认知。“我真的想把高考考好啊”,这是一个可怜的呐喊,是发自内心的意愿,是她的目标。目标本身的沉重感,以及自身实力的不确定,使得孩子对目标的实现缺乏信心。
另一个焦虑源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孩子,她怕高考的结果对不起父母的付出,进而导致恐慌加剧。从孩子的来信里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特别好,特别亲密。每天早晨母亲都会亲自叫孩子起床,并做好早餐,饭后再由父亲骑车送孩子去学校,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女儿心疼父亲,表示要自己可以去学校,但是父亲坚持要送。常常听见父亲说:“快了,高考完我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慈祥善良的父亲哪里知道,正是这份沉重的爱和过分的关注,给女儿带来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我不能有错,考不好特别对不起父母!”
很多父母也像本案例中的妈妈爸爸一样,他们太爱自己的孩子,太在乎自己的孩子。正是因为父母的这种爱,让孩子感受到不堪重负。父母的亲吻会让孩子做个好梦,是非常好的安慰,但是“高考快点结束吧,我也就解脱了”之类的话语,会一直萦绕在孩子的脑海里。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不能换一句话?“孩子,陪你一起渡过的这些拼搏的日子,爸爸也感觉到很幸福和充实,爸爸妈妈会陪着你一起迎接挑战!”这样表达,说明您幸福地享受着这个过程,不会让孩子觉得你们是看她厮杀,而是感受到与父母并肩作战。压力被分担,孩子自然不觉得孤单,恐惧感随之降低。
专家建议
本案中这个孩子之所以会给我写信,是因为她不敢把她的压力告诉她的父母,她只能用笑容面对父母,这个笑容包含对父母的感激,同时也有一些掩饰。她只能把灿烂的东西回馈给父母。无形中这种亲情就成了她的压力。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间,由于孩子的示好心理,她要把最好的一面留给父母,导致她会把很多东西积压在内心,成为负担,变为无法自我解脱的一部分压力。这样,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在来信中会说:“老师,这样跟您聊天舒服多了。”
其实,孩子除了希望父母叫她起床等生活上的照顾外,更希望父母能像朋友一样地倾听她内心的恐惧和压力。要知道,倾述本身就是一种宣泄,一种放松,一种减压的有效手段。如果孩子能够说出内心的困扰、痛苦,她就能够释放部分压力;如果在倾述中能得到理解、支持和正确的引导,那她就会放下很多压力,焦虑的情绪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我并没有使用什么复杂的心理咨询技能,最主要的就是倾听。真诚、专注地倾听了孩子所有的故事,慢慢地让她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她的内心就空了,她的负担就减轻了,然后再给她些建议,她自然会欣然接受。
倾听作为心理咨询最主要的技术之一,既简单又实用。各位教师和父母,在高三最后的阶段,一定要外松内紧,表面上看起来不要太过关注孩子。另外,还要适度调整我们成年人的期望值。在心理调适方面,做父母的要学会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情,让她说出自己的困扰。希望我们的父母和老师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