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医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深入和护理模式的相应转变,同时相应医疗法规的不断出台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普及,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加强,使得在工作中对护士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护士应该加强对相关医疗法规的学习,积极运用相应法律法规防范护患纠纷,加强自身保护。
【关键词】医患纠纷;法律;护士自身保护
1.相关护理立法与护患纠纷的关系
1.1我国已颁布的相关护理法律、法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立法有了长足发展,就护理立法而言,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事故差错登记报告制度》、《护理管理标准及评审办法》等诸多法规。2008年制定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
1.2相关医疗卫生法律与预防护患纠纷的关系
依护理人员认真贯彻和执行与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是护理人员从业的首要条件。护理相关法律不仅维护了护士的合法权益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安全,对防范护患纠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
2.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健全护理立法
2.1完善护士资格认定和考试注册制度
《护上条例》应从护士执业资格的取得途径、注册条件、注册程序、注册期限、有效期、注册的延续、注册的变更、执业资格注销等方面进一部进行规范[2],使只有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人员才能给病人进行护理。
2.2建立职业保险制度,增强对护士的保护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护士几乎都参加护士执业保险,要建立健全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及医事赔偿保险制度[3]。当发生护患纠纷时,使受害的病人在经济上及时得到合适的赔偿,同时也适当减轻护士在道义上的负罪感。
2.3建立护理工作评估许可制度
引起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就是护理工作的双重性和高风险性。因此,应当建立相应的评估许可制度,对进行何种护理工作、具体操作规范的可行性进行检查、评估、备案,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3.全面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
3.1加强护理在校生的法律学习
加强护理法律课程的设置。目前,在我国的护理学专业教育中,缺乏与护理职业相关的 法律知识,法学教育落后,法律知识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4]。
3.2护生实习阶段培养法律意识
3.2.1使护生明确正确的法律身份[5]
实习生只有在执业护士的严密的监督和指导下,严格按照操作常规工作,否则,便是侵权,如果护生离开护士的指导,独立进行操作给患者造成损害,护生则要负法律责任。因此在护生实习时要,想换医疗机构要做好实习前培训,是他们明确正确的法律身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患者进行护理。
3.2.2使带教老师明确法定职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的规定,在护士的指导下,护生发生差错或是事故,本人和带教老师都要承担责任[6]。因此带教老师应该在带教工作中认真负责,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指导护生操作。
3.2.3将对护生法律意识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教学中
带教老师应该言传身教,加强对护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举办教育培训班、护理法律专题讲座、护理纠纷的案例等使他们在实习阶段便得到良好的法律教育。
3.3临床护士运用法律防范护患纠纷和加强自身保护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是护患纠纷事故有法可依,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造成了患者的人人身侵害,侵犯了患者的权利,便可能引起护患纠纷。因此,运用法律防范护患纠纷,加强自身保护是每位护理人员都谁分关心的问题。
3.3.1学习相关护理法律、法规
临床护士应当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基本基本技术与管理规范》等。
3.3.2认识工作中的潜在法律问题
护理人员应当通过不定期的法律讲座或是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进一步剖析在临床护理中那些是侵权行为,使护患双方的权利靠法律维护。
3.3.3增强防范意识
医务人员要有防范差错事故的意识,要真正认识到一旦发生医疗差错事故,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不幸和经济负担;也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导致医院经济上的损失,影响医院的社会形象,甚至扰乱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后果。
3.3.4尊重患者权利,依法履行告知义务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法通则》的规定,患者有知情同意权。患者有权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信息,有权选择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在医疗和护理工作中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恪守职业道德维护患者的隐私权[7]。在护理工作中,同意应当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患者及其家属完全清楚并有能力做出判断的情况下,否則便可能造成侵权甚至犯罪。
3.3.5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护士应当加强对《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准确掌握各种操作的目的、用品准备、操作方法级程序,注意事项四个方面的内容并做到输液、测量生命体征、导尿、输血等各项操作规范娴熟[8]。
3.3.6 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加强病案管理
护理文书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真实记录,也是判断护患纠纷性质、责任的的重要证据[9]。它是决定医疗赔偿官司胜负、医疗过失鉴定的重要依据。如果病历记录不详细,重要数据、病情变化等漏记,或对病情观察处理的记录不及时、不严谨、不完整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护士应及时、准确、认真地书写好各类护理文书,加强对护理文书的规范化管理,杜绝差错,给处理护患纠纷提供了可靠地依据。
3.3.7明确执行医嘱过程中的法律责任
遗嘱是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法律依据,护理人员应当明确在执行医嘱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如果随意篡改或是无故不执行医嘱属于违规行为,对病人造成伤害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护士发现医嘱有明显原则性错误时没有立即向医生提出并予以纠正给病人造成伤害的,应当与医生一起承担法律责任。
4.医疗机构应当贯彻法律思想,遵守法律规定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遵守法律法规医疗机构管理工作应当做到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项工作规范,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安全保证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避免医疗过失的发生。[科]
【参考文献】
[1]刘均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护士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2,16(11):676.
[2]郑硕,王红敏,王国平.我国护理立法的现状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60.
[3]朱丽娟.护理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及防范[J].医疗纠纷防范,2009,23(36):291.
[4]傅静,鞠梅,王海蓉,等.我国护理本科法律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3086-3087.
[5]田耘,吴晶婷,王宝佳.多渠道培养护生法律意识减少护患纠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9):88-89.
[6]刘义兰,王桂兰.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防范护患纠纷[J].现代护理,2005,11(1):57.
[7]王支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与自我保护[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10):79-79.
[8]魏改莲,郭相英.护理技术操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防范对策[J].基层护理论坛,2007,11(8):753.
[9]冷晓红,王红红.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探讨与政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8):34-35.
【关键词】医患纠纷;法律;护士自身保护
1.相关护理立法与护患纠纷的关系
1.1我国已颁布的相关护理法律、法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立法有了长足发展,就护理立法而言,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事故差错登记报告制度》、《护理管理标准及评审办法》等诸多法规。2008年制定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
1.2相关医疗卫生法律与预防护患纠纷的关系
依护理人员认真贯彻和执行与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是护理人员从业的首要条件。护理相关法律不仅维护了护士的合法权益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安全,对防范护患纠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
2.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健全护理立法
2.1完善护士资格认定和考试注册制度
《护上条例》应从护士执业资格的取得途径、注册条件、注册程序、注册期限、有效期、注册的延续、注册的变更、执业资格注销等方面进一部进行规范[2],使只有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人员才能给病人进行护理。
2.2建立职业保险制度,增强对护士的保护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护士几乎都参加护士执业保险,要建立健全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及医事赔偿保险制度[3]。当发生护患纠纷时,使受害的病人在经济上及时得到合适的赔偿,同时也适当减轻护士在道义上的负罪感。
2.3建立护理工作评估许可制度
引起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就是护理工作的双重性和高风险性。因此,应当建立相应的评估许可制度,对进行何种护理工作、具体操作规范的可行性进行检查、评估、备案,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3.全面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
3.1加强护理在校生的法律学习
加强护理法律课程的设置。目前,在我国的护理学专业教育中,缺乏与护理职业相关的 法律知识,法学教育落后,法律知识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4]。
3.2护生实习阶段培养法律意识
3.2.1使护生明确正确的法律身份[5]
实习生只有在执业护士的严密的监督和指导下,严格按照操作常规工作,否则,便是侵权,如果护生离开护士的指导,独立进行操作给患者造成损害,护生则要负法律责任。因此在护生实习时要,想换医疗机构要做好实习前培训,是他们明确正确的法律身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患者进行护理。
3.2.2使带教老师明确法定职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的规定,在护士的指导下,护生发生差错或是事故,本人和带教老师都要承担责任[6]。因此带教老师应该在带教工作中认真负责,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指导护生操作。
3.2.3将对护生法律意识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教学中
带教老师应该言传身教,加强对护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举办教育培训班、护理法律专题讲座、护理纠纷的案例等使他们在实习阶段便得到良好的法律教育。
3.3临床护士运用法律防范护患纠纷和加强自身保护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是护患纠纷事故有法可依,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造成了患者的人人身侵害,侵犯了患者的权利,便可能引起护患纠纷。因此,运用法律防范护患纠纷,加强自身保护是每位护理人员都谁分关心的问题。
3.3.1学习相关护理法律、法规
临床护士应当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基本基本技术与管理规范》等。
3.3.2认识工作中的潜在法律问题
护理人员应当通过不定期的法律讲座或是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进一步剖析在临床护理中那些是侵权行为,使护患双方的权利靠法律维护。
3.3.3增强防范意识
医务人员要有防范差错事故的意识,要真正认识到一旦发生医疗差错事故,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不幸和经济负担;也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导致医院经济上的损失,影响医院的社会形象,甚至扰乱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后果。
3.3.4尊重患者权利,依法履行告知义务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法通则》的规定,患者有知情同意权。患者有权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信息,有权选择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在医疗和护理工作中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恪守职业道德维护患者的隐私权[7]。在护理工作中,同意应当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患者及其家属完全清楚并有能力做出判断的情况下,否則便可能造成侵权甚至犯罪。
3.3.5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护士应当加强对《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准确掌握各种操作的目的、用品准备、操作方法级程序,注意事项四个方面的内容并做到输液、测量生命体征、导尿、输血等各项操作规范娴熟[8]。
3.3.6 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加强病案管理
护理文书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真实记录,也是判断护患纠纷性质、责任的的重要证据[9]。它是决定医疗赔偿官司胜负、医疗过失鉴定的重要依据。如果病历记录不详细,重要数据、病情变化等漏记,或对病情观察处理的记录不及时、不严谨、不完整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护士应及时、准确、认真地书写好各类护理文书,加强对护理文书的规范化管理,杜绝差错,给处理护患纠纷提供了可靠地依据。
3.3.7明确执行医嘱过程中的法律责任
遗嘱是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法律依据,护理人员应当明确在执行医嘱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如果随意篡改或是无故不执行医嘱属于违规行为,对病人造成伤害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护士发现医嘱有明显原则性错误时没有立即向医生提出并予以纠正给病人造成伤害的,应当与医生一起承担法律责任。
4.医疗机构应当贯彻法律思想,遵守法律规定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遵守法律法规医疗机构管理工作应当做到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项工作规范,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安全保证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避免医疗过失的发生。[科]
【参考文献】
[1]刘均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护士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2,16(11):676.
[2]郑硕,王红敏,王国平.我国护理立法的现状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60.
[3]朱丽娟.护理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及防范[J].医疗纠纷防范,2009,23(36):291.
[4]傅静,鞠梅,王海蓉,等.我国护理本科法律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3086-3087.
[5]田耘,吴晶婷,王宝佳.多渠道培养护生法律意识减少护患纠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9):88-89.
[6]刘义兰,王桂兰.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防范护患纠纷[J].现代护理,2005,11(1):57.
[7]王支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与自我保护[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10):79-79.
[8]魏改莲,郭相英.护理技术操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防范对策[J].基层护理论坛,2007,11(8):753.
[9]冷晓红,王红红.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探讨与政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