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苏人金秋时节过新年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54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天,是他们的大年初一。
  这是在中国唯一一个金秋时节过年的地方,这是一个保留着与甲骨文同时代的图画文字“萨巴文”的地方,这是一个风俗习惯与中国其他地区迥异的地方。
  蟹螺堡子的居民,属尔苏藏族,又称尔苏人,是藏族中人数很少的一个支系,目前仅存约2万人。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四川省西南部的横断山中,大渡河流域的历史已遥远得难以追溯且扑朔迷离。

历史之谜


  在四川雅安市的石棉、汉源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宁等县,是尔苏人的主要聚居地。他们被当地彝族人称为“俄祖”,意为最早居住之人。最新的民族史的研究成果证明,彝族是唐代中叶来到这里居住的,而尔苏人早在唐代初期以前即在此定居了。
  根据上古时代史料查阅,以及现代人文学者的田野考察,人们惊讶地发现,尔苏人的历史仅有上古时代和元明时代有一些模糊的记载,这两个时代之间的历史完全空缺。如今居住在石棉县城里的尔苏祭司“萨巴”王福有告诉我,他这一族人迁徙至此地,已经有28代了。如此推算,应该是在明代。关于尔苏人的来历,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尔苏原为青藏高原上的一支部族,由于被松赞干布领导的吐蕃人打败,被迫亡命川西一带。尔苏人的祖先为了使得整个部族繁衍下去,不让后世受到牵连,切断了所有关于本部族信息的來源。至今尔苏人还口口相传一句誓言:“我们尔苏人是不能说根的,说了就会被追杀!”
  另一种说法是尔苏人来自成都平原,因为他们的诗歌和唱经中,经常出现岷江、峨眉等地名,他们相信自己与成都平原上神秘消失的三星堆文明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三星堆出土的铜铸神树上,有一只公鸡昂首向天的造型,与尔苏人以公鸡置于树上祭天几乎一模一样,并且在三星堆出土的日月星崇拜、时辰的图形,也曾出现在尔苏人的经卷图文中。
  尔苏人的口中说着罕为人知的尔苏语,书写着一种古老的图形文字,族中的节庆祭祀、法事、行医等职责,均由一代代的萨巴行使。而在周边的民族看来,尔苏人的萨巴身怀一种能克制他们的法术,为此毗邻尔苏族群的人们一度惧怕他们。
  一直以来,尔苏人的独特文化,都是以萨巴的方式进行传承的。萨巴既是对族中祭司和大法师的称呼,也是尔苏人宗教和经文的名称。他们创造的图画文字,便是以萨巴经文的方式,由一代代的萨巴们传承下来。经文里,有着尔苏人对宇宙、神鬼和万物的看法,也有着一些据说能掌控生死,甚至可以克制其他民族的法术巫咒。据年老的尔苏人讲,功力深厚的大萨巴一旦念起咒语,水牛都会流泪,彝族的毕摩(彝族巫师)都会害怕。
  尔苏人至今都在使用本族群的古老历法。由于尔苏历法的独特推算方式,所以他们就成了中国唯一一个在中秋节前夕过年的族群。这个盛大的节日,尔苏人称其为“还山鸡节”。

尔苏碉楼


  我前往蟹螺堡子所在的石棉县江坝村五组,一路费了些周折。从石棉县城驾车出发向西,溯大渡河而行,至安顺场后又折向西南,溯松林河驶向蟹螺乡。在蟹螺乡政府打听到蟹螺堡子的方位后,我驾车又沿着一条又窄又陡的山路驶抵蟹螺堡子下面一处尔苏山庄。
  蟹螺堡子坐落在一座大山的山腰,是周边的尔苏人节庆祭祀、欢娱的地方。我步行前往蟹螺堡子时,远远便看见一棵高大的柏树独立于密林之中。当地人告诉我,那是尔苏人心目中的神树,朝着它的方向走,便会到达堡子。
  刚翻过一个临悬崖的陡坡,蟹螺堡子的标志性建筑——碉楼便出现在我眼前。

  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碉楼,是历史上尔苏人民居的典型造型,它的外形不像羌碉那样如四方形烟囱般直插云天,而是如汉民族的悬山式民居——屋顶两面坡、建筑平面是长方形。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墙体以天然片石垒砌,除了朝院内的一面墙外,其余三面均无窗户,细看,可见一个个高一尺、宽半尺的成梯形的枪眼镶嵌在墙上。朝院内的那一面墙上,房门竟然开在二楼,进出碉楼需搭木梯。   这座碉楼,战时是工事,平时是民居,这恐怕是作为一个历史上弱小族群的尔苏人的无奈之举。也正因为如此,这座碉楼所存储的历史、军事、艺术等多方面的信息,已引起省内文物部门重视,其维修加固工作也即将展开。
  绕过堡子,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广场出现在我眼前。
  时值国庆节,尔苏人刚过完新年不久,广场周围两楼一底干栏式民居的房檐下,红灯笼依然鲜艳,门前的对联还未褪色。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如幕布覆盖在院墙和屋墙上,延续着丰收的喜悦。
  居住在蟹螺堡子的江坝村五组尔苏人唐全友,像对待老朋友一样热情地接待我。尔苏妇女簇拥着我,将盛上核桃、板栗的簸箕放在我面前,并不停地把它们往我手里塞。

银河之子


  尔苏人的“还山鸡节”,其年庆在农历八月初九至十二日之间,轮流举行,四年一轮。从唐全友的讲述中,我大致了解了这个神秘而独特的年庆的过程。
  年年的“还山鸡节”拉开帷幕之时,尔苏人心目中“能够通神”的人,也就是原始宗教的传承人——萨巴,便会带头领唱年庆的主题歌《觉那妈姆》。
  “觉那妈姆”是汉语中宇宙的银河之意,在这里也表示“到母亲所在地去”。其开篇唱道:“先有天,后有地,有了天地,有了山。有了山,有了水,有了草,有了树,有了土,有了石,后来有了人间。有了人间,就有了我们祖先。”

  在歌词中,尔苏人认为自己族群的历史可追溯到创世之初。尔苏人的祖祖辈辈,一直流传着人类起源的神秘传说:猴子里有一类是黑头的,它们吃了盐之后,全身的毛逐渐褪去,演变成了今天的人类。
  但是,尔苏人的祖先真正来自何方,或许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团。他们一代又一代刻意隐瞒族群的来龙去脉,仅仅被笼统地告之,为躲避战乱、屠杀,被迫逃亡到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
  或許是欲从冥冥之中汲取祖先的力量,或许是对欲说还休的历史的某种补偿,每年的“还山鸡节”,祭祀祖先,追思亡灵,与先人进行跨越时空的沟通,便成为尔苏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仪式。
  祭品及盛装祭品的器物,是从“还山鸡节”的前一天开始准备的。这一天相当于汉族的大年三十。
  上午,在羊皮鼓鼓声的召唤中,女人们在萨巴带领下,来到村头清澈的小溪边祭拜水神。她们一边唱着远古的《感恩歌》:“我们的节日像春天的花,就好看了……爹爹的恩情还得了,妈妈的恩情还不完……”一边将簸箕及炊具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点燃一堆堆柴火,将簸箕在火上熏烤,以便彻夜杀灭病菌。将经过熏沐的盛装祭品的簸箕带回家后,便将事先已蒸熟的糯米倒入其中,然后端到院坝里,将糯米倒入石臼内开始舂糍粑。舂糍粑是气力活,男人打主力,手执木杵一上一下地操作;女人则在旁边不断翻搅石臼里的糯米,以使糍粑舂得又黏又细腻。
  舂好了的糍粑柔软、洁白、细腻。然后,将糍粑装入簸箕,用酒瓶对其挤压,使之摊成大饼状。最后,用刀将糍粑切成巴掌般大,端回屋里放在楼上堂屋的神龛前。
  在神龛前,摆放着便于祖先食用糍粑的竹签。倒好一杯杯白酒,焚烧纸钱,祭祀祖先的第一项仪式便开始了。

白鸡祭祖


  接下来的仪式,便是杀鸡祭祖祈福。
  唐全友告诉我们,杀鸡必须由萨巴操刀,所杀之鸡必须是白毛黑脚的土公鸡,杀鸡的地点必须在各家楼上的堂屋内。
  在各家堂屋的神龛前,萨巴一番诵经打卦后,便用刚磨过的利刀将白公鸡宰杀,并将鸡血一滴不洒地用事先准备好的两只白碗接住。房主人小心翼翼地接过盛满鸡血的白碗,虔诚地走向堂屋山墙处的窗口。
  这开在山墙上的窗户,当地人称“山门”。窗户下沿的外墙上,有一块砌墙建房时镶嵌的凸出墙壁的大石板,石板上放置着一块白石。尔苏人崇拜白石,认为它是灵物,能通神、鬼、人,能辨真善美、假恶丑,能驱邪招福。
  房主人神情肃穆地站在窗前,一丝不苟地将鸡血涂抹在白石上。然后,再拔下白公鸡身上最漂亮的羽毛,利用浓稠的鸡血,将其粘在白石上。至此,“还山鸡节”的又一项仪式便完成了。
  我在唐全友的窗前看到,白石上的鸡血已呈乌红色,一根根洁白的羽毛如白石上的石花在山风里轻舞,似在呼唤远古的亡灵。   唐全友特别强调,所杀的白公鸡,不得与本家以外的人分食,只能由家人享用。
  接下来,便是集体上山祭祀。
  唐全友带着我们,沿着堡子后面密林中的一条小道,来到位于山腰的公共祭祀场地。

  這是一处隐秘之地,但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在这里,依山凿出一道长十几米的坡坎,坎上是一溜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块。坎边一棵独立的柏树根部,立有一块近两尺高的白石。坡坎下面,则是一块狭长的平地。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是蟹螺堡子的尔苏人心目中的神圣之地。
  坡坎上的石块,原来各代表一个逝者的魂灵。这些石块,取自于散落在各处的逝者的坟茔,有的曾是坟前的标志石,有的甚至就是墓碑的残骸。将它们集中一处,既方便集体祭拜,也有让亡灵抱团取暖、热热闹闹在一起的意思。柏树下的那块白石,则是神灵的化身。有它的庇佑和守护,亡灵便得以安宁。坡坎下的平地,便是祭祀者的跪拜之地。
  妇女是不能上山祭祀的。在萨巴带领下,身着民族服装的男人们,头上顶着腊肉、糯米、酒等祭品,来到这公共祭祀地。将丰盛的祭品在代表各自亡灵的石块前摆放停当后,人们便在萨巴的祷告声中,在海螺号声、牛角号声中,一次次地跪拜、磕头……
  从山上归来,男人们女人们便在堡子的小广场中央,点燃篝火,在瓦片堆里烧上一炷炷白香,置一坛子自酿的酒……欢度新年、喜庆丰收、祈盼来年风调雨顺的狂欢活动拉开序幕。
  舞者们以面粉抹面,尔苏人坚信这样化妆后,妖魔鬼怪就找不到他们了。他们手持山羊角神鞭,走丁字步、猫步、叉步,动作夸张、滑稽,令观者笑声不断。有专家认为,这些舞蹈源于尔苏人的原始图腾崇拜,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来。

古老文化


  2011年5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文献展暨研讨会上,被学者称为“萨巴文”的尔苏图画文字,首次向世人公开亮相。与会专家们确认,“萨巴文”和此前发现的纳西族“东巴文”,同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仅存的两种原始图画文字。更有专家通过比对,认为尔苏图画文字甚至比商代甲骨文字更为原始。
  在蟹螺堡子旁边一家尔苏农家乐里,我看到了依照经卷上的尔苏图画文字绘制在墙上的这些象形文字。彩色的日、月、星辰图案,牛、羊、马、猴等动物图案,山川、树木、花草等地貌植物图案,相互交叉组合,形成一个个图画文字。据尔苏文化学者统计,这样的图画文字有200个(幅)左右。
  文字的形体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有明显的一致性,能够从单字体推知它所代表的事物,是“文字”可以称之为文字的基本原则,尔苏图画文字是符合这一原则的。不过每一个图画文字表达的是多层意思,甚至是一件事情。比如,有一幅图的下方是盛满食物的盘子,上方是闪亮的星星,中间是陶罐、断树、大雾,这个图画文字的意思是:这一天是有酒有肉的喜庆日子,树被风刮断,预示着大风将至,但星星闪耀,这一天总的来讲还是好天气。
  尔苏图画文字还有一个在世界所有的文字中极为罕见的特点,即在文字中配有红、黄、蓝、绿、白、黑的颜色,来表达不同的附加意义。如黄色代表泥土,绿色代表草木,蓝色代表水。此外,尔苏图画文字无固定书写笔顺和格式,为说明需要表达的内容顺序,在图形中将单字(符号)按左下、左上、右上、右下、中间的顺序排列。
  因此,语言学家一致认为,这种由图画脱胎而来,刚刚跨入文字行列的原始图画文字,是“国宝级”的文化宝藏,非常珍贵,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这应验了费孝通先生的预言:“我国西部民族走廊,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   除了“国宝级”的图画文字外,有着古老文化传承的尔苏人是非常热情好客的,尽管我到访之时,他们的新年已过去20多天,但蟹螺堡子的妇女们仍应我之邀,欣然穿戴上最典型、最漂亮的全套民族服饰。她们头缠黑、白布帕,銀珠缀在前额,正红色的服装饰以葱绿色的镶边,领、肩、袖、前后襟是精美的刺绣。令我感动的是,她们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敬意,十分认真地打扮自己:缠黑、白布帕时,被缠者下蹲,操作者如绣花一般,反复地将头帕在被缠者头上比试、调整。从开始到完工,一个人的头帕缠了近10分钟。她们圆盘状的头饰,是用几丈长的布条盘缠而成,想来顶在头上份量不轻。
  我注意到,无论是少女,还是中年妇女,乃至可称婆婆的老人,这些尔苏女性的身材都非常适中。若只看她们背影,很难区分年龄。
  全体穿戴完毕,用不着我们邀请,爽朗大方、歌舞细胞与生俱来的尔苏妇女们,便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并用银铃般的嗓音唱起了尔苏的《迎客歌》……
  荡漾在我耳畔的歌声,其音韵、音色既有刘三姐的广西民歌的婉转、清脆,又有才旦卓玛的西藏民歌的高亢、悠扬。尽管我听不懂歌词的准确含义,但是,从她们的舞姿、歌曲的旋律以及面部表情,我已深深地感受到尔苏人的深情厚意,感受到尔苏文化的无穷魅力。
  如今的尔苏人“还山鸡节”庆典活动,已加入了民族歌舞表演、迎宾仪式等项目,这样能更好地配合旅游开发。但是,庆典活动中尔苏传统文化与内涵,如洗簸箕、打糍粑、斩白鸡和传统祈福祭祀仪式等,依旧在当天的节庆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尔苏文化,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西南“藏彝走廊”上的一块瑰宝。

  TIPS
  行程:从成都市出发,沿G5高速公路或108国道经雅安市行至石棉县;从石棉县沿549国道经安顺场镇行至蟹螺藏族乡,在安顺场镇可游览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从蟹螺藏族乡沿乡道行至蟹螺堡子。
  特色饮食:石棉烧烤,椒麻草科鸡,彝家坨坨肉,茶香大渡河鱼。
其他文献
20多年前,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之后留学美国的她加入了可口可乐公司总部,负责公司在亚洲区的法规事务,保障产品的合规生产和质量安全。那时她对自己的英文特别没信心,每次写一点点东西都要先让秘书看一遍,再让上司詹姆斯看一遍。  终于有一天,詹姆斯跟她急了。他把她喊进办公室,问:“那些对外文件,你为什么一定要我看了才敢发出去?”她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因为您是我的上司,我做的事情只有您把好关
摘要: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充分考虑了学段阅读教学衔接的需要,设计了以阅读方法教学为主线,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目标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结构。以此为依据,拟从三、四学段阅读教学衔接基础、衔接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解决小、初阅读能力衔接的问题。  关键词:统编教材;“三位一体”;小、初衔接;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的编写缺乏一体化设计,小学和初中选用语文教材也是各自为政,
如果你有话想说  我妈妈经常在我耳边叨唠“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一定要吃好”。说得容易,做起来真难。每天早上,我的闹铃响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我不得不起床,匆匆洗漱之后,要不胡乱扒拉几口早餐,要不干脆不吃。为了上学不迟到,我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吃顿早餐,有时候妈妈会早起为我准备好早餐,我也是随便抓个包子或馒头在路上吃,有时候边跑边吃。妈妈说这样对身体很不好,我原来一直不当一回事,直到上次我因为急性胃炎被送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5月17日说,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总体可控。只要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宏观大势,增强战略自信,众志成城、真抓实干,中国经济一定能够有效应对外来风险挑战。  “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经济完全能够在风雨中壮大成长;历史也终将证明,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在风雨中不断壮大成长。”孟玮在国家发改委就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中国经济表现出足够韧性、巨大潜力、
冬日的公园。  陶然亭公园有四座大门,外地游客也许有所不知,从东门进入参观可能效率会降低。因为从东门进入后的景点较为分散,来回穿梭于景点之间会误时费力,所以建议选择了走北或西或南三门中的一个。北门游玩赏景两不误  从北门进入陶然亭公园,不远就到了儿童乐园。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游乐项目,精彩刺激的海盗船、激烈对抗的碰碰车、欢乐喷球车,以及互动性很强的袋鼠跳和小火车。另外,电动游艺场中,还有倾斜旋转的“豪
重庆市开州区对40个镇乡街道470个村和涉农社区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大数据库,健全农民科技教育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州区农民科技教育将建立高素质农民储备库、师资库、示范基地库,要求对全区种植养大户、规模养殖场经营者等进行全面、精准、无疏漏摸底调查,建成高素质农民儲备库。同时,遴选优秀专家,挖掘本地田秀才、土专家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师资库,并推荐具有一定示范带动型的产业基地,或具有先进农民利益
张弘是卖大蒜的,李固是卖生姜的,两个人汇在一条路上了。又叙了年龄,竟是同庚,就以兄弟相称。兄弟俩的打算一样,不怕劳苦,要把货挑到僻远的村寨去卖,那样的地方价钱高。  张弘笑着说,大蒜是大蒜,生姜是生姜,我们兄弟不会互相抢生意。  李固嘿嘿一声,是呀,还会互相促成生意,有些人买了这样,还会买那样,姜蒜不分家嘛。可卖的要是一样的,就成冤家对头了!  张弘庆幸真是碰得好!  兄弟俩翻山越岭,来到一片山区
韩文公祠位于潮州古城区山雄水美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穿过四柱三门的石牌坊,跃入眼帘的是参天的古木,盎然的翠意。顺着甬道走到尽头,沿51级台阶向上攀溯,高楼杰阁掩映于青山绿荫间。  故事的序幕就從这51级台阶拉开:唐朝的宪宗皇帝将佛骨迎入宫中供奉,举国上下刮起一股近乎癫狂的“佞佛热”,作为儒家正统的韩愈看不下了,他洋洋洒洒写了一份《谏迎佛骨表》上呈天庭。韩愈是个实心眼,说话不知道拐弯,表中
目前国内钾肥价格迅猛上涨,已有失控迹象。这主要是由于国际钾肥生产巨头掌握了定价话语权,不断抬高价格。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应该加快建设国内生产基地,降低钾肥进口依存度。  据了解,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钾肥价格迅猛上涨,氯化钾吨价从1600元涨到目前的2900元左右。业内人士透露,这主要是由于在国际钾肥贸易中,卖方已形成了两大垄断集团,即北美国家的CANPOTEX销售公司和前苏联地区的BPC销售
“哥们,去双安吗?我顺路去双安,去不去?”“你们去哪儿?我可以免费捎一下……”沿着拥挤的344路公交站点,王永每天开着他的奔驰S350驶过,会摇下车窗,奋力冲人群招呼。少数人看到这位光头会惊喜地喊出:“顺风哥!”原来最近两个月,央视新闻频道每天都会播出一则公益广告“真诚沟通”,主人公便是王永。但大部分迎接他的,则是满脸狐疑,据说还有人被吓得条件反射,将手里的早餐扔进他车里。  “在我们农村,搭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