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教学应保持“议论”气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da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每堂课的教学都应注重“三个把握”,把握文本个性、把握学生学情、把握教学互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获得语言运用的规律。
  一、把握体裁特征和文本个性
  本课是议论文,议论文的教学目标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落脚在论点和论据的把握上。弄清什么是论点论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课文体会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论据为什么有说服力。在学生逐步了解议论文特点的过程中,学习阅读议论文和议论文行文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享受思辨的乐趣,进而培养其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二、把握学生学情
  对于学生早已经知道的东西,老师喋喋不休,而学生最需要老师指导的内容,老师视而不见,这是学生在语文课上最大的痛苦。本课文字浅显,四年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读懂词句的能力,再花大量的时间去疏通课文,是浪费,也是低效。
  学生学习议论文最大的困难其实是阅读方法的困惑,是学法的迷惘。找到作者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论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论据)都不难,难的是论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论证);论证的语言是怎么组织的;富有怎样的独特性,缜密性。
  三、把握教与学的对话气质
  语文是一门活的语用学。语文教师应是一个好的对话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现场感,在自然、得体的语言运用中,感染学生,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验语言运用的美妙!议论文的学习中,教师格外需要给学生閱读、思考、品味、交流等多种对话互动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文体的独特,完成对议论文的阅读、审美。
  【后课例】
  一、对话导入,互动入境
  《说勤奋》,这篇课文中“说”字可以换成什么字?(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体——议论文。议论文有什么特别呢?回忆文中三句论点。为什么要重复三次呢?(首尾呼应,反复强调论点,是议论文的点睛妙笔!)回忆论据“司马光”和“童第周”一生勤奋的事例。
  二、营造整体问题情境,确定对话和互动方向
  古往今来,勤奋学习的名人很多,为什么本课选择了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人物的事例呢?(用整体话题语境,将学生直接带入议论的思辨之中,为学习指明方向。)
  三、领悟表达,深入对话互动
  论据一:司马光一生勤奋。学生读文第2-3自然段,划出句子。
  话题1:“哥哥、弟弟都……司马光却躲起来。”
  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司马光与其他孩子的对比中,体会他的勤读善思。
  话题2:“警枕”
  看警枕图片,想象头枕警枕的感觉。学生与自我对话:我们的枕头绵软,是为了“睡”,而司马光是为了“醒”。那这样的对比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话题3:“他用了19年,终于……”
  补充《资治通鉴》资料,学生与辅助文本对话、互动:从《通鉴》的字数、价值、地位谈司马光用一生勤奋换来了丰硕的果实。
  话题4:课文从司马光的哪几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只有一生勤奋……”
  生生对话互动:从他小时候与其他孩子的对比,从他长大后生活的一个细节,从最后的成就都看出,司马光的一生都在勤奋中度过。
  话题5:虽然介绍了司马光的一生,但只用了寥寥130个字,是否不够具体明白?
  师生互动:议论文中的写事是为说理服务的,贵在简要概括。
  论据二:童第周
  学生自由读,小组对话互动交流: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话题1:“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
  补充资料《少年童第周,倒数第一和顺数第一》
  学生与辅助文本对话,感受童第周与司马光的经历不同,体会:他有“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的勇气、行动和成果。这验证了华罗庚的话“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话题2:“后来他远渡重洋……很大的影响。”
  学生拿出读过的资料《精彩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对话互动:当时中国技术落后,童第周怎么能完成外国教授和同学都没有完成的工作?
  话题3:书中的文字和你们所读的两段资料相比,你觉得哪个详细?哪种写法更适合议论文呢?(重申议论文贵在简要概括的特点)
  四、重回问题,生成总结
  古往今来,勤奋的名人很多,为什么本课选择了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人物的事例呢?生生、师生互动:体会论据的典型性。
  五、抒发感受,自我对话
  与童第周、司马光、自己对话,并写下来。(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淀,将之丰富、条理化)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程的内涵更为丰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所以,课堂拓展也越来越被教师所关注。适当的课堂拓展给语文课堂注入别样的活力,同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信息多了,思维的空间广了,效率也相应提高了。但笔者发现,也有很多课堂拓展只讲求拓展的环节,不推敲拓展的目的,往往因为过度拓展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先生的这一首诗点明了提问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现代汉语词典》对“有效”这样解释:“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强调了基于文本,基于课堂,基于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提问呢?  一、立足题眼,问领全文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全文的主旨、情感的基点,有的能在内容上起到引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文章的题
自古以来,人们将“语文”理解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出口行云流水,落笔铿锵有致”,把文字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恰到好处,便可以出口成章了。这几乎是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但是,把自己的意思、主张表达出来,说服别人,让别人“听其言,观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一次我上完《爱迪生救妈妈》后,问学生:“妈妈手术后如何评价爱迪生的做法?”学生脱口而出的仅仅是“天才”“聪明”两个词语。为什么这份真挚的情感只能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1.巧用插图。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富有兴趣。如《黄山奇石》一课的插图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赞美之情。如何让学生迅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景中去呢?在进行这一节课的导入时,我巧用插
《家》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讲述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祖国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和我们的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这一课的学习中阅读能力得到多方面的训练呢?我从以下五
一、课文简说  《用心灵去倾听》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心灵之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篇幅很长,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苏珊用自己极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倾听以及她那富有诗意的语言使一个孤寂、无助、对死亡充满恐惧的男孩变得快乐、自信。文章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根据
“曲径通幽处”,因“曲”而怡悦,因“曲”而产生了拐点智慧。拐点与“幽处”如何相“通”却要更多的智慧。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形式,生字的拐点,解构的拐点,致用的拐点……太多的拐点,要我们去圆融,需要我们在层递中,保持她那一份完美。基于此,本人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时(苏教版《语文》第十册)通过对“最近发展区”的不断反思与重建,使教学活动凸显出真实的发展意义。   一、字词的拐点:由字到文,创造边缘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就应当以学生为本,找准学生的发展区,让问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智慧,“爆”出灿烂的花朵。  [案例扫描]  《菩萨兵》(苏教版三年级)两种案例,两种提问方式出现
最近,我上了一堂看图说话课,因为课程没有规定选材,所以没有现成的参考材料,从选材到备课再到上课,我都很自由,也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现在,我将这堂课的感受总结下来,跟同行们分享。  一、选材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学生们才有表达的欲望。可见,说话课是否成功,素材的选择是关键,就像做饭一样,有好的食材,才能烹饪出美味的菜肴,才能勾起食客的食欲。这堂课的组图,就是我所选的食材。这些“食材”,我觉得是
语文教学的道德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的生态课堂,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又让学生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呢?  一、树立“错误即资源”意识,精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生态,关注语文课堂学习质量  1.关注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