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和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随着课程改革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情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不能提供生动、形象、丰富的实际情境,很难激发学生的联想,很难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生困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进入了课堂,成为新的教学资源环境。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可以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从而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网络创设教学情境意义重大。
一、利用网络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上课伊始,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导入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情境,就能唤起学生大脑中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通过网络导入情境,能把学生带到相应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进入情境的内心感受,从而使学生主动地了解、欣赏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例如,席慕蓉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采用联想、拟人、排比等手法,对长城形象进行勾勒,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教学《长城谣》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课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在网上找到有关 “长城三大关” (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和八达岭长城的图片,配上说明文字和音乐,精心制作成“Flash”。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这一段介绍长城的“Flash”,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了解中国长城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
精美的图片配上富有音乐感的语言,通过彩色图像、音像效果及视频显示,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利用网络展示情境,培养朗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材中许多文章朗朗上口,适于朗读,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性,训练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由于我们地处客家方言区,平时习惯于用客家方言进行交流沟通,导致有些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高。而通过网络情境的图式音频展示训练学生朗读,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还为非普通话地区教师和学生解决了朗读能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等,教师对这类课文应充分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网络情境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照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通过欣赏多媒体平台所展示的美丽的画面和聆听名家富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网络情境中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也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利用网络深入情境,吸纳文章精华
品赏课文中,利用网络让学生深入情境,激发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学习与思考,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吸纳课文精华。例如: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文中描写竹林,是按照作者行走的次序来描写的。文章先写从竹林外远望竹林的总体印象,次写深入竹海的情景,再写站在高处竹坞上所见的景色,把江南竹林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若单凭语言文字,学生很难领会到这种美。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竹林,教学前,我在网上选出吻合本文情境的竹林图片和视频,包括有“从平地开始至山顶,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完全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有“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堆一浪,一直涌到很远的地方”,有“两旁高大的竹林密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挡着猛烈的阳光,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一样”,有“竹林上出现了缕缕的轻烟”……教学中我展示这些图片和视频,画面形象生动,学生感受颇深。我还通过动画处理,使“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堆一浪,一直涌到很远的地方”形象、直观地显现在学生面前……精美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与知识内容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更加深刻,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事实证明,利用网络让学生深入情境,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吸纳课文的精华,提高学习能力。
四、利用网络再现情境,激发想象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借助网络再现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边想象边用语言表达美。
比如在学完郦道元的《三峡》时,我借助网络,查找一些网友所录制的三峡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再现“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美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气势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奇观。虽然没有去过三峡,但通过感受画面,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遐思迩想、浮想联翩,在想象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看完后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看后的感受表达出来,并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网上游三峡”的游记。
通过网络再现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丰富对课文内容的感受,能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利用网络创设写作情境,提高写作水平
网络情境对学生的写作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用网络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有利于他们互相交流写作心得体会。比如我利用网络平台先放了一段“梅州美丽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梅州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景色,然后再放一段“环境污染”的视频。两段视频播放完毕,我就让学生就此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写一篇《我爱家园》的文章。要求学生把感受和作文以回帖的形式发表在我在学校网站论坛创设的“我爱家园”的主题帖里,并且要求学生对同学的感受和文章也作出评价。学生给学生的文章打分,学生给学生的文章写批语、写评论,所带来的成就和交流感,是教师无法带来的。通过互相交流,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最大的满足感。
利用网络创设写作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创造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六、利用网络创设阅读情境,丰富课外知识
利用网络创设阅读情境,进行课后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楼阁,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比如在学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以后,我要求同学们自己到网络中搜索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的资料,并把搜索到的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以回帖的形式回复到我在学校论坛中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的主题贴中。学生积极响应。当我次日打开主题帖时,发现“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阅江楼”“浔阳楼”“甲秀楼”等风土人情资料应有尽有。学生在回帖的过程中也阅读其他同学的回帖,通过资源共享,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网络为语文情境教学插上了翅膀,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不能提供生动、形象、丰富的实际情境,很难激发学生的联想,很难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生困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进入了课堂,成为新的教学资源环境。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可以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从而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网络创设教学情境意义重大。
一、利用网络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上课伊始,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导入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情境,就能唤起学生大脑中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通过网络导入情境,能把学生带到相应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进入情境的内心感受,从而使学生主动地了解、欣赏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例如,席慕蓉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采用联想、拟人、排比等手法,对长城形象进行勾勒,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教学《长城谣》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课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在网上找到有关 “长城三大关” (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和八达岭长城的图片,配上说明文字和音乐,精心制作成“Flash”。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这一段介绍长城的“Flash”,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了解中国长城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
精美的图片配上富有音乐感的语言,通过彩色图像、音像效果及视频显示,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利用网络展示情境,培养朗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材中许多文章朗朗上口,适于朗读,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性,训练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由于我们地处客家方言区,平时习惯于用客家方言进行交流沟通,导致有些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高。而通过网络情境的图式音频展示训练学生朗读,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还为非普通话地区教师和学生解决了朗读能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等,教师对这类课文应充分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网络情境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照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通过欣赏多媒体平台所展示的美丽的画面和聆听名家富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网络情境中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也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利用网络深入情境,吸纳文章精华
品赏课文中,利用网络让学生深入情境,激发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学习与思考,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吸纳课文精华。例如: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文中描写竹林,是按照作者行走的次序来描写的。文章先写从竹林外远望竹林的总体印象,次写深入竹海的情景,再写站在高处竹坞上所见的景色,把江南竹林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若单凭语言文字,学生很难领会到这种美。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竹林,教学前,我在网上选出吻合本文情境的竹林图片和视频,包括有“从平地开始至山顶,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完全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有“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堆一浪,一直涌到很远的地方”,有“两旁高大的竹林密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挡着猛烈的阳光,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一样”,有“竹林上出现了缕缕的轻烟”……教学中我展示这些图片和视频,画面形象生动,学生感受颇深。我还通过动画处理,使“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堆一浪,一直涌到很远的地方”形象、直观地显现在学生面前……精美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与知识内容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更加深刻,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事实证明,利用网络让学生深入情境,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吸纳课文的精华,提高学习能力。
四、利用网络再现情境,激发想象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借助网络再现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边想象边用语言表达美。
比如在学完郦道元的《三峡》时,我借助网络,查找一些网友所录制的三峡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再现“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美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气势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奇观。虽然没有去过三峡,但通过感受画面,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遐思迩想、浮想联翩,在想象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看完后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看后的感受表达出来,并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网上游三峡”的游记。
通过网络再现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丰富对课文内容的感受,能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利用网络创设写作情境,提高写作水平
网络情境对学生的写作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用网络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有利于他们互相交流写作心得体会。比如我利用网络平台先放了一段“梅州美丽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梅州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景色,然后再放一段“环境污染”的视频。两段视频播放完毕,我就让学生就此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写一篇《我爱家园》的文章。要求学生把感受和作文以回帖的形式发表在我在学校网站论坛创设的“我爱家园”的主题帖里,并且要求学生对同学的感受和文章也作出评价。学生给学生的文章打分,学生给学生的文章写批语、写评论,所带来的成就和交流感,是教师无法带来的。通过互相交流,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最大的满足感。
利用网络创设写作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创造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六、利用网络创设阅读情境,丰富课外知识
利用网络创设阅读情境,进行课后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楼阁,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比如在学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以后,我要求同学们自己到网络中搜索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的资料,并把搜索到的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以回帖的形式回复到我在学校论坛中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的主题贴中。学生积极响应。当我次日打开主题帖时,发现“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阅江楼”“浔阳楼”“甲秀楼”等风土人情资料应有尽有。学生在回帖的过程中也阅读其他同学的回帖,通过资源共享,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网络为语文情境教学插上了翅膀,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