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骨所引起的观众情怀共鸣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何为中国风骨?当风骨以电影的方式进行呈现的时候,七亿观众的票房和过半的良好口碑为何能够说明中国风骨给人带来这么大的共鸣?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许多人的心中都会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电影《无问西东》的四个故事,将观众带入了西南联大的那段历史,而在前三段故事的交错中,在第四个故事的时间转换里,导演用生动的又不失朴实的光影效果,庞大又不失精致的台词结构,可以说是深深牵引住了观众的眼球。
  关键词:中国风骨;无问西东;珍贵;真实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1
  在《无问西东》的故事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被一种很深的情节高高挂起,这种情节是浓烈的、高尚的,他高于所谓的明哲保身,也高于最佳选择,这种情节似乎有些高的和当下的人们的心里有些格格不入,很多人看起来似乎都感觉有一些愚蠢,但是我相信,这样的精神,依然会在这个时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指引着一代代的人们,它仿佛是一道光,逆流而上,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向来蕴藏在中华文化之中,所以又仿佛一道暗流没有丝毫时代的痕迹延续至今,这种精神就是不顾投机的教会,依照自己内的渴望,做出丝毫不后悔的、珍贵的选择。
  一、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现成的“最佳选择”
  作为一名电影观众,我深知,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个现成的最佳的选择,那就是别多管闲事,电影中的王敏佳面对老师的生活窘境可以说是置若罔闻,到最后也就落了个被批斗和毁容的解决,李想也许可以不将所有的食物留给张果果的爸爸妈妈,在故事的最后,或许他也不会葬身雪地之中;故事中的沈光耀似乎有很多机会可以回归他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也许可以选择出国来避免这场炮火战乱,倘若他选择了那样,或许就不会在故事最后同军舰同归于尽;故事中的张果果如果不是四胞胎,或许她就不会花这么多钱来安顿家人。
  在通常情况下,选择自保是热性使然,即便李想由于想去支援边疆而选择了缄默,将王敏一个人承担被批斗的窘境,作为观众,我们顶多只能感慨一句话:时代就是这样的。在那样的时代里,倘若我们站起来说一句打抱不平的话,哪怕做一件很普通的事情,都很可能殆尽生命的成本,观众的悲悯之心或许也在期待,这些被时代裹挟的学生们,不要逞英雄。
  但在电影中,吴岭澜的一句话:“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还有空军教官的一句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谓和同情。”给了沈光耀一个答案,面对父母的坚决反对,毅然登上战斗机,在执行任务期间,他不忘曾经在炮火中泯灭的男孩,于是总是绕道给贫困的战火中的孩子们投放生活物品,,沈光耀投喂的食物,差点饿死了孤儿陈鹏,陈鹏毫不顾忌文革时期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的条条框框,端着可能失去生命的代价救起了善良的王敏佳,王敏佳为了不因为自己伤害李想,说信是自己一个人写的,李想带着感激去支援边疆,最后舍命救了张果果的爸爸妈妈,张果果最后更没有在最后出卖David,很好地安置了四胞胎的一家人。
  电影中的四代人,他们共同推进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时代的精神和中国的风骨,他们依靠不同的语言和行动,诠释了什么才是生命的“最佳选择”和“生命应有的风骨和真实”。而始终在电影中贯穿其中的,就是这种“不问世俗,无问西东”的气节。
  二、电影中与现实中的世俗
  在《无问西东》里,导演依靠故事穿插的方式,将这个概念嵌套进两个小故事中,在电影中,其所提及的“世俗”并非是四海为家、随波逐流的选择工作,也不是明哲保身的苟且,更不是灭绝人性的批斗,它弥留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仿佛是我们每天用来呼吸的氧气深藏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因为习惯而让人无法发现。当我们开始认为民国时期、文革和抗战都是过眼云烟的适合,我们是否应当坐下来好好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这个时代中究竟每天都在面临着什么样的世俗呢?
  三、关于珍贵的新的思考
  在电影即将亮起导演、制片人、演員的字幕的最后一尾,张果果用独白的方式,运用当代的语言,诠释了整部电影的内涵,他说,看到的和听到的,经常会令大家感到些许的沮丧,世俗就是如此强大,强大到让人们无法获得改变他们的年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对你们的人生进行了解,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道那些世俗曾经在意你们做的事情,在你们的心中还占有多少,才更荣耀,究竟是拥有什么,才能够同被爱相提并论。等你们长大的时候,你们会因为绿芽冒出徒弟而充满喜悦,会因为初升的朝阳而欢呼雀跃,也会尝试着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在赞美他人生命的同时,我们是否遗忘了自己的那一份珍贵?
  我觉得这段独白将整部电影浓缩到一个点上,这段话诠释了什么是真正充满风骨的人生和生命的珍贵。或许同生活中那些难以攀越的山峰相比,我们总是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够感受极目远眺的珍贵,但是在中途遇到挫折的适合,我希望能够记起我们自己的珍贵,能抵挡住这一丝生命所给予我们的苍凉。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我们更应当记得自己的珍贵,跟着我们的内心,无问西东地作者所有想做的、认为对的事情。
  无论世界是什么样的,实则并不重要,如何投机也不需要在意,青春短暂,也没有必要为世俗所累,既然是一介书生又何尝不可选择书生意气?我们因为真实,因为风骨,所以珍贵。
  总结:
  而身处银幕之外的人,或许只需要长长地吸一口气,也许是略感周围氧气的突然紧张,其实没关系,毕竟我们在这一刻同一部很好的作品相遇。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褚福海,男,祖籍宜兴,现居昆山。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北方文学》、《散文百家》、《中华文学》、《散文选刊》、《鸭绿江》、《少年文艺》、《海外文摘》、《青年文学家》、《散文诗世界》、《太湖》、《文学港》、《牡丹》、《散文诗》等报刊。著有散文集《掬水闻香》、《心音》。  腊月易思乡。  这个时间节点上,蛰伏在心底的乡情,常于不经意间升温、发酵,如同薄淡的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SYK18035),項目名称:对抗暴力的斗士村上春树——解读《海边的卡夫卡》。  摘 要:村上春树作为日本乃至世界知名的作家对充斥在人类进程中的暴力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语言表述。暴力无处不在,也是充满荒谬、空虚。面对暴力人类既渺小又无可奈何。村上以游戏式的玩家高高在上的超然姿态将暴力问题呈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这看似对暴力的妥协,实则反映了他对暴力
卧薪尝胆——人间正道是沧桑  无语悬想泪茫茫,遣情怀伤先断肠;  纵以故国凭难附,枉作只身梦还乡。  莫向旧时人问晓,执手忍顾鬓成霜;  十年劫难因何处?自是千里长难忘。  岂能炙手不可热?无非心寒被主张;  信知天道是非常,道非常道亦沧桑。  浣纱越溪西子畔,一若耶溪通三江;  两重壮志酬几许?不外如是生或亡。  天下英雄尽看来,谁把薪卧胆苦尝?  吊民伐罪伸绝恨,屈伸能事著思量。  刷马洗槽十
摘 要: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诗词与散文作为不同的文学体式,各具特色,然而细细赏玩,我们不难发现其相通之处。  关键词:诗歌;散文;意境;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01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大花园中的奇葩异卉,一直为人们所传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而中国现代散文也以它独有的魅
摘 要:從来可与日月争辉,“光华公子”源氏是娇美有毒的罂粟花,开在令人向往而不被期待的平安京,摇曳生姿,独自盛放。他一生大抵只筹谋着两样事物,滔天的权贵,美丽的爱情。权力之争使他长袖善舞又阴险狡诈,用着淡泊名利与懦弱柔软做皮囊;滥情又无情使他几度红尘轮回,泛情又长情又使他在弱水三千中,误了初衷,忘了初见,到头来,虽算不得竹篮打水,却逃脱不得遁入空门的宿命,不被抱有幻想地寂寥生长。  关键词:权力之
摘 要:本文分析了简媜空灵绝美的文字背后渗透的生命意识、孤独感,以及对信仰、宗教、婚姻与死亡的思考。通过对具体散文作品的品读并结合简媜个人的生活经历,文章从艺术审美与生命体悟两个维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简媜与她华丽冷艳的文字盛宴。  关键词:简媜;散文;艺术审美;生命意识  作者简介:余培培(1997.9-),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语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东亚文化。  
摘 要:“不可避免”和“可以预料”是哈罗德·布鲁姆在《读诗的艺术》中提到的两种易于成诵的诗的模式。“不可避免”背后所体现的文学批评原理是重“意”轻“言”。“可以预料”是对创作者以读者阅读体验和效果为先的创作思路的精准概括。推崇这种创作思路的批评者往往重“言”轻“意”。文学批评应将“言”与“意”相结合,哈罗德重“意”轻“言”的文学批评原则会导致文学批评过于依赖批评者和作家个体的主观性而失去具有普遍意
摘 要:名著的语言总能引人入胜,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让整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古往今来收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与其作者炉火纯青的遣词造句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其笔下的林黛玉,更是个性鲜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以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为主要根据,对林黛玉的言语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个性及体会作者的语言技巧。  关键词:人物个性;礼貌原则;合作原则
摘 要:东野圭吾是当代日本最受瞩目的推理小说作家,他对社会和人性问题非常关注。《白夜行》是东野的代表作,以桐原亮司和雪穗的悲剧爱情为线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扭曲。  关键词:《白夜行》;东野圭吾;人物形象;人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著作,在出版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今天我
摘 要:《史记》一直被认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惊人泣鬼之著作,但是当我们捧卷试读时,却总是被其列传之首《伯夷列传》所困惑。与别的篇章相比他似乎太乱,多发议论而少史实,与司马迁列传固有写法简直天差地别;但这一篇章却又作为列传之首,不由让人长思,在看似烦乱的章节背后,在读来繁芜的字句背后,是否蕴藏着司马迁通贯整本《史记》的天人思想,又是否被赋予了“只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