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鲜明 形象突出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qiqi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节选于司马迁之杰作《史记》中的文章——《鸿门宴》是一篇巧用对比手法的力作,对比手法贯穿全文始终。全文通过对刘项两大阵营的四对人物——主帅项羽与刘邦,谋臣范增与张良,武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的对比描写,不仅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副惊心动魄的故事场景,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还道出了双方明争暗斗、形势互换的根源。
  【关键词】《鸿门宴》 《史记》 司马迁 人物形象
  
  《鸿门宴》中人物形象鲜明,闪耀着个性的光芒,这除了得益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外,人物间的相互对比映衬也功不可没。
  
  一、主帅对比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在劣境中忍辱负重,虚心纳见,小心机警,随机应变。当时项兵四十万,屯于鸿门;刘兵十万,驻在霸上。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刘邦对抗项羽无疑于以卵击石。项羽一听刘邦欲王关中便暴跳如雷,“大怒”下令“击破沛公军”;一听刘邦的花言巧语,见其可掬媚态,便又软化愧疚,尽释前嫌,甚至不待对方言终,就急于表白,口无遮拦,归咎曹无伤以自解。一语泄密,断送无伤性命,耿直寡谋,粗疏草率之极。更有甚者,居然自称“籍”表谦卑,留沛公与饮,对范增示意置之不理,对项伯翼蔽沛公坐以观望,对樊哙闯帐斥责不惊不怪,对刘邦逃席张良留谢反应迟钝,完全忘了自己此次宴会的目的,被刘邦牵着鼻子走,玩弄于股掌之间,由极为主动变得彻底被动。彻底暴露出他恃勇骄横,刚愎自用,沽名轻敌,思虑肤浅的性格特征。与之相反,刘邦惊悉报告,在“大惊”“默然”之余,两次问张良“为之奈何”,这固然有在突发事件面前手忙脚乱的惶急情态,但更多表现出他清醒冷静,虚心求计的精神。明明是自己欲王关中,却说是“鲰生”的献计,并隐其姓名,可见其虚伪机诈;明明是对张良心存疑虑,却待张良献计后审问其“安与项伯有故”,很有心眼;待张良申明乃起兵前的旧情,非两军对垒时与项伯私通,刘邦才除去疑虑,立即询问“孰与君少长”,并称“吾得兄事之”,一下将自己降到与张良同辈的地位,机诈权变,笼络人心的手段可谓十分高明。待项伯入见,即奉酒为寿攀亲家,称兄道弟结友情,极尽拉拢巴结之能事。夯实感情路基后,再极力表白,谎言巧辩,硬是把勃勃野心说成是耿耿忠心,并于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人马与礼物去谢那本不为罪的罪。他这样委曲求全,以屈求伸,将权变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不愧是个审时度势、圆滑多谋、善于玩弄政治手腕的老手。甚至在人物的称呼上,他也十分讲究:先称张良为“君”(对同辈的敬称),后张良留谢时又升级为“公”(对长辈的敬称);对项羽一声一个“将军”,对自己一声一个“臣”,随着政治的需要而适时变化,用心之细之深可见一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赢得了臣子的忠心,利用了项伯,哄骗了项羽,避过了范增,保全了自己,逃过了一劫;并分化瓦解了敌人,逐渐由宴前的极端被动变得极为主动。
  项羽用人唯亲,不与臣计,使谋臣不能展其才,将士不能效其力。范增绞尽脑汁出的谋划的策,却抵不过项伯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刘邦的几句花言巧语便让其飘飘然,昏昏然,置宴前计划于不顾,让范增的一腔心血付诸东流。刘邦则知人善任,虚心纳见,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能与之互通声气,共商计策,从而使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尽展其才。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且用敌效劳。当张良问刘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谎称为“鲰生”,连自家人也不告诉实情;项羽则一听刘邦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就不打自招“此沛公大司马曹无伤言之”,出卖内应。项羽对自己的内奸——叔父项伯奉为上宾,“东向坐”;刘邦则一脱险回营就“立诛杀曹无伤”,杀得坚决果断,杀得心狠手辣。
  
  二、谋臣对比
  
  范增老谋深算,有远见,幕前幕后四处奔忙,必置刘邦于死地而后快;张良多处幕后,静观事态发展,只在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才亲自出马。相比之下,张良更显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当项羽大兵压境,刘邦仓皇不知所措时,他镇定自若,从容提问,弄清刘邦的思想状况,胸有成竹提对策,让主子绝境见希望;危难时又代主留谢,千斤重担一肩挑。范增是鸿门宴的总导演,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由刘邦入关后与居山东时对财色的不同态度,看出“其志不在小”而建议杀刘邦于宴上。但他宴前既不了解项羽的思想动态,临场又无视刘邦的花言巧语所产生的影响,独自操刀,一味地将个人意愿强加于人。君臣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各自为政,孤军作战。即便他看出主子优柔寡断,多次使眼色(“数目项王”),打手势(“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也得不到回应,因而范增再老谋深算,却也未免浮躁骄横,最终落得一个惨败收场。
  
  三、武将对比
  
  樊哙迫于形势留于营外,却时刻关心营内动静。一听主子身处险境,便决然闯帐,要“与之同命”,誓与主子同生死,共存亡;入帐后,瞋目怒视,目眦尽裂,面对敌人存心刁难的“斗卮酒”“生彘肩”,他“立而饮之”“切而啖之”,豪壮勇武,面无惧色;并借机作答,句句说理,处处是谎:明数秦王,暗责项羽;重提旧约,示刘称王也无错;既褒刘邦劳苦功高,又怨项羽赏罚不明;名为规劝,实则警告。一番“义责”,不乏文气,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让其为言所屈,无言以对。当刘邦欲逃而有“未辞”之虑时,他又认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分析得失安危,合情合理。整个过程,他主动出击,积极谋划,勇猛而又不失谋略。项庄当时也在帐外,可他是在范增的召见下才入帐的,并且在范增叙清杀刘之因(“君王为人不忍”),传授杀刘之法(“入前为寿”“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后,为免被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才“入为寿”的。在“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不得击”的意外情况下,又不知变通,束手无策。与樊哙相比,既无勇力,又无谋略,被动之极。
  
  四、内奸对比
  
  曹无伤属侧面描写,用墨极少;项伯为正面描写,用墨相对较多。曹无伤告密触怒项羽,激化刘项矛盾,使局势紧张;项伯告密,缓和矛盾。曹无伤被项羽轻率泄露,项伯却被刘邦称兄道弟,约为婚姻。曹无伤在宴后立即被诛杀,死得不明不白,可悲可怜;项伯却在宴上与项羽“东向坐”,安然无恙,活得有滋有味,可恨可鄙。
  总之,在《鸿门宴》中,司马迁着力对比着刻画了刘项两大阵营的四对人物——主帅项羽与刘邦,谋臣范增与张良,武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既对照映衬出他们鲜明的性格特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道出了双方明争暗斗,得失成败的根本原因。
  ★作者简介:胡旭容,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是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古代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究性论文。阐述了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文化人格的构建及其对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着重论述了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对现行的古代散文教学进行了反思。本文认为让古代散文这棵“老树”绽放千年的美丽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崇高使命,惟有如此,学生才会逐步完善自己的文化品格并进而扛起一个民族的未来。  【关键词】古代散文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编者按:窦尔翔,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市人民政府金融顾问、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的课题包括教育金融制度创新、教育金融抑制问题、教育的国际化与国际教育金融、金融网链管理研究、教育塔福域(以下简称TEFU)模式等,并担任多国TEFU落地模式的首席经济学家。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
【摘?摇要】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状态,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索,并试图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基础教育    目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和课程标准的出台,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教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议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评练结合、师生互动的方式,启发学生去领悟作文考点的变化,最终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审题、分析论证的方法。  【关键词】分析原因;互动讨论;方法指导    【触发点】高三一轮验收的作文话题是“偶像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是一个老话题,一个容易写的话题,大多数同学平时了解得比较多,可谓耳熟能详,按理应能写出分析具体、说理深刻,现实针对性强,文笔流畅的佳作来。但实
一、回顾成就:  助力青少年及教育科技工作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侯理事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  侯宝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成立于1993年,可以说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里成长起来的。我们的宗旨有三个主要方面:为青少年科技工作服务,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服务,为光大弘扬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服务。这个宗旨的表述方式“为……服务”是很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这些作品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优秀的民族品质。  【关键词】古典诗词;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语文教学    我国的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象灿烂群星,众多的体裁、风格、流派又如众芳斗艳,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
编者按: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HEPI)网站于2020年3月30日刊登了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副校长克里斯·赫斯本兹(Chris Husbands)和政策与战略负责人娜塔莉·戴(Natalie Day)的文章——《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八项干预措施》(Eight I
【摘要】科技文阅读是高考阅读题中的主打题型,只有把握住基本的解题思路,即感知、定向、比照、推理,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准确快捷。  【关键词】科技文阅读;解题思路;感知;定向;比照;推理    高考科技文阅读题解题思路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即感知、定向、比照、推理。下面我们结合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生物多样性》3道阅读题进行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
【摘要】文章从“话题选择”、“文体专长”、“谋篇专长”、“手法专长”和“选材定向”五个方面的培养,针对当前高考作文的“多话题(命题)”和“三自政策”,结合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阐述了如何练好高考作文的“绝活”和“绝招”。  【关键词】高考;作文;特长培养    自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30年过去了。纵观30年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虽然经历了几个阶段,但从1999年开始,基本上采用了“话题作文
随着全民创新热潮的到来,K-12、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如何将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将设计思维作为一种通用方法论引入教育领域等。在此背景下,2016年12月9-10日,“2016设计、计算与创新思维培养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黄荣怀主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和中央电教馆馆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