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号召下,国家为了落实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现在很多高校在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上存在脱节现象,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应该逐步去探寻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与落实方式,为高校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路,从而解决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关键点、落实方式
国家向来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正如新的时代为我们如何对学生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发起了新的挑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表达了国家对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渴求,也体现了面对新时代与时俱进的教学新模式的应用。现在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行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应该做出相应的实际行动进行改革,促进教书育人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协同发展,为国家培育更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一、当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所存在的问题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隔阂”
课程思政包括在学校中所有的教育活动和工作,以各种课程为载体,思政教育穿插其中,兼顾课程的专业知识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引导功能。即把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发挥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但思政教育一直被狭义地认为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工作,其他的专业课老师的教学内容则是教授专业课的知识,这是比较落后的观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之间的隔阂。
2.思政教育模式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需求脱节
时代在不断进步,当今的大学生大都为90后、00后,他们都是追求思想个性化的一代。时代的前进让他们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大学生,时代的进步激发了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不断思考与探索,以及对于更高的目标的不断追求。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要求思政教育应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而当今思政教育主要是以理论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师也只是课堂上教授知识,课下师生之间没有交流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也提不起他们对于思政课堂的兴趣,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落实方案
1. 高校确立坚定的育人目标,与时俱进
各高校都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日常的教学目标。各高校党支部及党组织也应该发挥自身先锋队和战斗堡垒的作用,积极组建课程思政研討活动及多个高校的教学交流。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加强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发达,我们要学会发挥其积极作用,例如,推进互联网与思政教育逐步结合,建立科学完善的“互联网+思政”体系。这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通过大数据寻找在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学的元素,并及时对于知识进行新的教学设计,通过系统化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2. 提高各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加强课堂落实
思政教育不仅要在思政课上进行,还应扩大到所有的课程之中。因此,我们也应该对其他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深入指导。首先,教师们是课堂上的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思想意识关系到课堂的质量。教师们可以积极参加以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为主题的教育研讨会,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建立具有深刻思政教育意义的教学体系。其次,在新进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进行思政修养的培训,老教师带动新老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学习,让新加入工作岗位的教师体会到自己的引导作用,重视将思政教育贯彻到自己的教学设计内容之中,确保教学成果的实效性和课程思政意识的传承。
3. 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
当代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不仅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还有他们自己的思考与需求。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的课程改革不仅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变换,还有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了解学生们对于思政教育的真实想法,有选择地去听取学生们对于思政教育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将教育方式由理论灌输转变为一场知识与思想的交流,将教学内容中枯燥无味的理论概念转变为与时事相关的发言。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甚至会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充实现有的思政教育内容。
总结:课程思政的改革使之前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变成了各个课堂的全面渗透,也使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高校和教师及时去进行教学方式及内容进行调整,鼓励学生及时对老师的教学进行反馈,问题总会得到解决。高校及时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与时俱进,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思政教育的“以学生为本”,相信社会主义价值观会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贯彻。
参考文献:
[1] 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
[2] 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1982.
[4] 王俏华.对学校道德教育中榜样教育方法的伦理学追问[J].教育探索,2011(4):32,33.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关键点、落实方式
国家向来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正如新的时代为我们如何对学生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发起了新的挑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表达了国家对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渴求,也体现了面对新时代与时俱进的教学新模式的应用。现在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行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应该做出相应的实际行动进行改革,促进教书育人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协同发展,为国家培育更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一、当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所存在的问题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隔阂”
课程思政包括在学校中所有的教育活动和工作,以各种课程为载体,思政教育穿插其中,兼顾课程的专业知识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引导功能。即把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发挥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但思政教育一直被狭义地认为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工作,其他的专业课老师的教学内容则是教授专业课的知识,这是比较落后的观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之间的隔阂。
2.思政教育模式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需求脱节
时代在不断进步,当今的大学生大都为90后、00后,他们都是追求思想个性化的一代。时代的前进让他们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大学生,时代的进步激发了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不断思考与探索,以及对于更高的目标的不断追求。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要求思政教育应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而当今思政教育主要是以理论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师也只是课堂上教授知识,课下师生之间没有交流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也提不起他们对于思政课堂的兴趣,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落实方案
1. 高校确立坚定的育人目标,与时俱进
各高校都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日常的教学目标。各高校党支部及党组织也应该发挥自身先锋队和战斗堡垒的作用,积极组建课程思政研討活动及多个高校的教学交流。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加强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发达,我们要学会发挥其积极作用,例如,推进互联网与思政教育逐步结合,建立科学完善的“互联网+思政”体系。这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通过大数据寻找在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学的元素,并及时对于知识进行新的教学设计,通过系统化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2. 提高各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加强课堂落实
思政教育不仅要在思政课上进行,还应扩大到所有的课程之中。因此,我们也应该对其他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深入指导。首先,教师们是课堂上的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思想意识关系到课堂的质量。教师们可以积极参加以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为主题的教育研讨会,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建立具有深刻思政教育意义的教学体系。其次,在新进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进行思政修养的培训,老教师带动新老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学习,让新加入工作岗位的教师体会到自己的引导作用,重视将思政教育贯彻到自己的教学设计内容之中,确保教学成果的实效性和课程思政意识的传承。
3. 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
当代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不仅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还有他们自己的思考与需求。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的课程改革不仅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变换,还有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了解学生们对于思政教育的真实想法,有选择地去听取学生们对于思政教育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将教育方式由理论灌输转变为一场知识与思想的交流,将教学内容中枯燥无味的理论概念转变为与时事相关的发言。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甚至会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充实现有的思政教育内容。
总结:课程思政的改革使之前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变成了各个课堂的全面渗透,也使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高校和教师及时去进行教学方式及内容进行调整,鼓励学生及时对老师的教学进行反馈,问题总会得到解决。高校及时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与时俱进,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思政教育的“以学生为本”,相信社会主义价值观会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贯彻。
参考文献:
[1] 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
[2] 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1982.
[4] 王俏华.对学校道德教育中榜样教育方法的伦理学追问[J].教育探索,2011(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