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在教学中应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改进创新,充分发挥物理学实验的多种功能和作用,这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掌握物理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及课后小实验的改进,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教师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对知识深入引导和研讨,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亲自探索知识,如能将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经过分析、讨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则会从中悟出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例如:在研究电热的演示实验中,我是这样处理的:提前在课前布置预习本节课,以思考题的方式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演示实验课题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生利用自习课时间,实施以下过程:
  1、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怎样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变为可以观察比较的对象。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不同的实验方案达十余种,有的甚至比教材上的方案还简单易行,有的让火柴梗吸收电热升温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有的让烧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使玻璃管的红水柱上升,有的让灯丝发热升温而发光……
  2、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在完成设计后,有的同学到实验室借实验仪器,有的学生找老师帮忙安装实验装置,有的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小器材,这样变纯观察性实验为创造性操作实验。
  3、自由组合,探索研究。经过交流,有一些同学的实验方案相近似,于是他们就自动组合,在实验过程中,互相交流切磋、沟通、共同研究。在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二 学生分组实验中,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是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但绝大多数学生是按教材的安排程序进行实验,按照教师布置的步骤进行操作,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凑“热闹”成分很多,这样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如:初三物理中《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如果只是指导学生按教材的安排进行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在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和低于额定电压的情况下的发光情况,并将每次测得的电压,电流值填入实验表格,算出电功率值,那么实验目的单一,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不限制实验原理。在讲本节课时,只讲清实验目的,说明小灯泡上“3.3V”或“2.5V”意义,至于实验原理由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按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结果出现三种实验原理P=UI,P=U2/R,P=I2R,并通过对三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的深入分析,确定应用P=UI为实验原理的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2、不规定实验步骤。进实验室要求不看课本,动手时只说明实验中要观察灯泡的亮度,触摸灯泡热度,计算灯泡的功率和电阻,并不限定实验有三个步骤,结果巡视实验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设计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其中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灯泡热度的触摸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
  3、不确定实验归纳。实验后不固定方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伏安法既可测电阻也可以测电功率,(2)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其两端实际电压的增大而增大;(4)灯泡只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实际电压过高会浇坏灯泡,过低灯不亮;(5)因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故不宜用P=I2R和P=U2/R测灯泡的电功率,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能力,并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 加强课外小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非常丰富,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活动。对每章或每节课后的小制作、小实验,教师可适当给予指导,提出必要的建议。使得学生能够善于动脑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把小实验、小制作活动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虽然课外实验活动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或不规范,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尤其在设计和准备过程中那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及操作过程,是在其它途径中无法体会到的,激发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综上所述,本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开放性实验,边讲边实验,并改进实验装置,器材等,让学生尝试实验设计、操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进而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等方法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听力学习策略调查,对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在改善学生听力策略,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职农类院校 听力 学习策略 调查分析    对于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在国外已经进行了近二十年,其调查方法主要是选定目标调查群体后,采用调查对象进行个别访谈或者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不同对象在某领域学习中学习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说,提前一天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听完后要发表意见和建议,并
摘要 针对中职生在顶岗实习期稳定率低的问题,本文从自身、学校、社会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中职生 顶岗实习 稳定率 问题 解决    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转暖,社会用工需求持续增长,企业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据北京市人社局统计,今年前两季度用工缺口都超过了20万。各企业早早就在中职校门排起了长队,等着要人,中职学生成了皇帝女儿不愁嫁,只要学生肯就业,就一定能找到实习单位,
阅读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教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创造,就成了过程优化的关键。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是记事、写人、状物、写景的记叙文,它们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和蕴含其中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儿童通常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为中介来进行思考,可以说学生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动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就十分必要。那么,怎样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呢?    一 巧用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阅读教学更无普遍适应的模式
[摘要]随着体育与健康的改革如火如荼深入的开展,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高校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实际,开设多种项目的体育选修课,篮球选项课就是受大学生喜爱与欢迎的课程之一。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考核形式上不断探索与改革的今天,篮球选项课如何完善与改进,在教学内容上满足大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在教学形式能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方法上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是他们篮球技术在短时间里得以
摘要 教师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三方面内容,备教材固然重要,而备学生则更是关键环节。本文拟就教师应在备课中关注学生知识基础、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家庭背景及发展变化等方面,作浅要分析。  关键词 备学生 知识基础 个性特征 习惯 家庭背景 发展变化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两军作战,如果不了解敌情,就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样的道理,作为教师,如果对所教
一直以来,由于受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追求高分,不少教师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英语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重视语法知识、重点词汇的讲解、传授,而不能顾及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目前英语教育的现状,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能够大面积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如何在我们母语环境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已经成为实现英语教育价值的重大研究课题
【摘 要】我们都知道,英语学习的基本要素是听、说、读、写四个主要部分,它们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只有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综合能力。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用、交际,因此听(]i stenl n g)就首当其冲,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关于制定提高听力教学质量有什么具体的对策和方法呢?简单的说,一切可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各种具体的方法,都是提高听力教学质量的方法。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