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不在于学知识,而在于长智慧。除了课堂内的知识传授,课堂外的思辨活动既是语言上的交锋,更是思维的博弈。思辨文化在大学的建设和推广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思考社会问题,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即锻炼当代大学生对问题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和反驳能力。思辨文化的建设和推广不仅主观上受到越来越多地大学生的认可,更在客观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社会认知能力,进而辅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专业学习目标和未来职场方向。此文,笔者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在校园思辨活动组织和建设方面情况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思辨文化;独立学院;行动研究
思辨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潮,在希腊文明中发展和传承了两千年。思辨从纯哲学的思考以衍生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同一问题正反两面的辩证分析,能极大地锻炼人们对问题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和反驳能力。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日三省”即使强调反思,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而墨子在《小取》中也强调“明是非之分,明同异之处”,在社会中辩证地看待事物。思辨能力能提高大学生课外的活动的层次,以辨促思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并且在思辨中提高自己判断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思辨文化在大学生能力中不可或缺。
我院2005年9月,学院成立了辩论协会并于同年10月举行了首届“新生杯辩论赛”开始,陆续取得了一些成绩:2006年12月荣获陕西省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冠军,得到了省内兄弟高校和媒体的普遍关注;2007年7月受邀赴台湾参加第三届亚太华语辩论公开赛,首战就遇到华语辩坛强队——澳门大学辩论队,经激烈角逐胜出,最终取得8强;近几年学院辩论队也曾参加两届世界华语大专辩论赛、两届IDEA-SUFE中国公开辩论赛、首届独立学院辩论公开赛等等。实践证明,独立学院辩论队和辩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国内、国际高校进行同台竞争的潜力。然而,思辨文化却没有持续得到的发展和推广,各独立学院的思辨文化却不甚活跃。本文将对思辨文化的萧条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管理模式落后是校园思辨文化活动处在低位主要原因
笔者在带学生在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中,对同级院校的辩论活动进行了了解和调查。独立学院的校园思辨文化活动不能得以发展和推广,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个性突出,但自制不足。学生整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的不足,不能够满足涉及面广的辩题的需求;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过于形式化、表面化,缺乏个人见解;部分学生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带有功利思想,大局意识不强。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个人主义意识较强,也导致了团队打比赛中集体意识薄弱,不利于协调和统一。
第二,社团运作方面:专业的辩论队和大学生辩论社团没有区分,导致辩论的精英化专业训练被降格为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辩论队队员现大都是辩协成员,辩协过于繁重行政事务和组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拖累着辩手对辩论的热情追求、能力提升和精神投入,辩协与辩论队的“合二为一”发展模式成为大学校园辩论近年来一直处在低位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辩论队员人员不固定、更替过于频繁,辩论队管理较为松散,造成思辨文化和辩论技能传承的断层现象十分严重。社团管理的单一模式使团队不稳定,使思辨文化不能得到有效传承。
第三,学院指导方面:独立学院成立较晚,文化积累比较薄弱,依附于母校的管理模式使院校对思辨文化的关注薄弱,造成对辩论活动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活动单一、脱离常规管理规范等问题。另外,团委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对辩论的理解和认识差异较大,造成对辩论的重视和组织常会出现忽冷忽热,制度执行断断续续,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
总之,学生辩论队管理松散,思辨社团建设缺乏文化传承,学院的指导和关注较少,是导致校园思辨文化活动处于低位的综合原因。因此如何有效地打破恶性循环,积极建设思辨文化,并在校内外进行推广,需要在学生队伍管理,社团机制管理和学院导向管理上的整体配合。
二、“多点开花,分层促进,重点配置”的思辨文化发展思路
为了加强思辨文化的推广,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批判性分析能力,提高思辨团队的竞争和协作精神,配合建设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笔者基于思辨文化的特点,对兄弟院校的调查和建设学院辩论社团和取得佳绩的经验,提出如下“多点开花,分层促进,重点配置”的思辨文化发展思路。
(一)辩论队去行政化
近几年,辩协学生负责人和辩手多次反映学院思辨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辩论队的指导老师也觉得有些被动运作。学生反映,学院辩论队有被“忽略或异化”的感觉,很多时间被一些与辩论无关的事情所干扰,队员激情减退。将辩手从繁杂的行政事务和组织工作解脱出来,使辩论队和辩协错位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将辩论队建成一个“博学、多闻、慎思、明辩”学术型、交流型和竞技型学生团队,让辩手在一种开放、自由、活泼和激情的氛围中,扩展知识层次,交流辩论技巧,提升思辨素养,坚决避免有辩论潜质和热情的辩手因不喜欢繁杂的行政事务和社团内部的“官僚”作风过早地离开辩论队,造成辩手结构和层次上的断层现象。辩论队应该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学生对学校的严格管理方式有抵触,我们提出“大学严格管理与宽松管理哪个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样的辩题,让学生在正反思辨后更客观地认识社会现象,而不只随波逐流简单抱怨。
(二)区分辩论队与思辨社团的职能
辩论队的主要职能:引领学院的思辨文化发展方向;普及辩协会员的思辨知识和技能;指导、担当学院 “新生杯”辩论赛和辩论群英会的技术指导和评审;代表学院与校外辩论团体进行学习与交流,参加各类辩论比赛;完成学院在思辨文化建设方面的其他事宜。思辨社团的主要职责:聚集有辩论爱好的学生;“新生杯”辩论赛和辩论群英会两大赛事组织工作;给学院辩论队培育和输送有辩论潜质的新鲜血液。辩论队和辩协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合作与共赢的关系,互相制约、互为促进的关系。辩论队伍的成立需要提高层次,并加大本院与兄弟院校的参赛、交流和学习,以提高认知水平,拓展交流视野。 (三)积极构建“以赛促建”的长效机制
目前,在校外竞赛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开辟校内竞赛平台。基本模式:第一学期的新生杯辩论赛以发掘具有辩论潜质的新生力量;第二学期:的辩论群英会以锻炼新生代,充实辩论队,完善辩手结构。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逐步成立系级学生辩论队,不定期组织系级辩论队学习与交流,拓宽我院学生在思辨文化的继承和延伸,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不断提升全院学生的口才技能和思辨素养,真正起到文化育人的功效。在院内选拔完毕后,推荐学生参加国家级的各类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开设《演讲与口才》公共实践类选修课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演讲与口才已经成为现代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其作用越来越大。演讲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交际的重要技能;是求职成功的桥梁;是树立自我形象的渠道。该课程主要介绍演讲与口才的实用知识,各种演讲词的写作方法;介绍演讲、辩论、求职等通用口才的技巧和职业口才的技能。强调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突出人文性、交互性、参与性、操作性。利用公选课这一平台,普及广大学生的写作、思维、演讲、辩论等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思辨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
总之,“一言之辩,重于九鼑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思辩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对一所学校来讲,可以有效地将辩论与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相结合,与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个体来讲,也是一个提升个人素质、锻炼个人能力的有效载体。学校层面可以适度加以组织与引导,让思辨文化在大学校园里起到活跃第二课堂,辅助第一课堂,强化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oy Wood.Strategic Debate\[M\].Illinois USA: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95.
\[2\]孔子.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郑晓燕.论校园辩论活动的优化\[J\].江西教育科研,2006.
\[4\]陆楚真.开展辩论活动,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5\]钱激扬.不同辩论模式引发的文化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2004.
\[6\]韩献芬.谈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9.
【作者简介】
陈涛(1978— ),男,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团委书记。
【关键词】思辨文化;独立学院;行动研究
思辨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潮,在希腊文明中发展和传承了两千年。思辨从纯哲学的思考以衍生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同一问题正反两面的辩证分析,能极大地锻炼人们对问题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和反驳能力。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日三省”即使强调反思,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而墨子在《小取》中也强调“明是非之分,明同异之处”,在社会中辩证地看待事物。思辨能力能提高大学生课外的活动的层次,以辨促思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并且在思辨中提高自己判断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思辨文化在大学生能力中不可或缺。
我院2005年9月,学院成立了辩论协会并于同年10月举行了首届“新生杯辩论赛”开始,陆续取得了一些成绩:2006年12月荣获陕西省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冠军,得到了省内兄弟高校和媒体的普遍关注;2007年7月受邀赴台湾参加第三届亚太华语辩论公开赛,首战就遇到华语辩坛强队——澳门大学辩论队,经激烈角逐胜出,最终取得8强;近几年学院辩论队也曾参加两届世界华语大专辩论赛、两届IDEA-SUFE中国公开辩论赛、首届独立学院辩论公开赛等等。实践证明,独立学院辩论队和辩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国内、国际高校进行同台竞争的潜力。然而,思辨文化却没有持续得到的发展和推广,各独立学院的思辨文化却不甚活跃。本文将对思辨文化的萧条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管理模式落后是校园思辨文化活动处在低位主要原因
笔者在带学生在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中,对同级院校的辩论活动进行了了解和调查。独立学院的校园思辨文化活动不能得以发展和推广,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个性突出,但自制不足。学生整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的不足,不能够满足涉及面广的辩题的需求;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过于形式化、表面化,缺乏个人见解;部分学生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带有功利思想,大局意识不强。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个人主义意识较强,也导致了团队打比赛中集体意识薄弱,不利于协调和统一。
第二,社团运作方面:专业的辩论队和大学生辩论社团没有区分,导致辩论的精英化专业训练被降格为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辩论队队员现大都是辩协成员,辩协过于繁重行政事务和组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拖累着辩手对辩论的热情追求、能力提升和精神投入,辩协与辩论队的“合二为一”发展模式成为大学校园辩论近年来一直处在低位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辩论队员人员不固定、更替过于频繁,辩论队管理较为松散,造成思辨文化和辩论技能传承的断层现象十分严重。社团管理的单一模式使团队不稳定,使思辨文化不能得到有效传承。
第三,学院指导方面:独立学院成立较晚,文化积累比较薄弱,依附于母校的管理模式使院校对思辨文化的关注薄弱,造成对辩论活动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活动单一、脱离常规管理规范等问题。另外,团委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对辩论的理解和认识差异较大,造成对辩论的重视和组织常会出现忽冷忽热,制度执行断断续续,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
总之,学生辩论队管理松散,思辨社团建设缺乏文化传承,学院的指导和关注较少,是导致校园思辨文化活动处于低位的综合原因。因此如何有效地打破恶性循环,积极建设思辨文化,并在校内外进行推广,需要在学生队伍管理,社团机制管理和学院导向管理上的整体配合。
二、“多点开花,分层促进,重点配置”的思辨文化发展思路
为了加强思辨文化的推广,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批判性分析能力,提高思辨团队的竞争和协作精神,配合建设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笔者基于思辨文化的特点,对兄弟院校的调查和建设学院辩论社团和取得佳绩的经验,提出如下“多点开花,分层促进,重点配置”的思辨文化发展思路。
(一)辩论队去行政化
近几年,辩协学生负责人和辩手多次反映学院思辨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辩论队的指导老师也觉得有些被动运作。学生反映,学院辩论队有被“忽略或异化”的感觉,很多时间被一些与辩论无关的事情所干扰,队员激情减退。将辩手从繁杂的行政事务和组织工作解脱出来,使辩论队和辩协错位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将辩论队建成一个“博学、多闻、慎思、明辩”学术型、交流型和竞技型学生团队,让辩手在一种开放、自由、活泼和激情的氛围中,扩展知识层次,交流辩论技巧,提升思辨素养,坚决避免有辩论潜质和热情的辩手因不喜欢繁杂的行政事务和社团内部的“官僚”作风过早地离开辩论队,造成辩手结构和层次上的断层现象。辩论队应该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学生对学校的严格管理方式有抵触,我们提出“大学严格管理与宽松管理哪个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样的辩题,让学生在正反思辨后更客观地认识社会现象,而不只随波逐流简单抱怨。
(二)区分辩论队与思辨社团的职能
辩论队的主要职能:引领学院的思辨文化发展方向;普及辩协会员的思辨知识和技能;指导、担当学院 “新生杯”辩论赛和辩论群英会的技术指导和评审;代表学院与校外辩论团体进行学习与交流,参加各类辩论比赛;完成学院在思辨文化建设方面的其他事宜。思辨社团的主要职责:聚集有辩论爱好的学生;“新生杯”辩论赛和辩论群英会两大赛事组织工作;给学院辩论队培育和输送有辩论潜质的新鲜血液。辩论队和辩协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合作与共赢的关系,互相制约、互为促进的关系。辩论队伍的成立需要提高层次,并加大本院与兄弟院校的参赛、交流和学习,以提高认知水平,拓展交流视野。 (三)积极构建“以赛促建”的长效机制
目前,在校外竞赛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开辟校内竞赛平台。基本模式:第一学期的新生杯辩论赛以发掘具有辩论潜质的新生力量;第二学期:的辩论群英会以锻炼新生代,充实辩论队,完善辩手结构。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逐步成立系级学生辩论队,不定期组织系级辩论队学习与交流,拓宽我院学生在思辨文化的继承和延伸,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不断提升全院学生的口才技能和思辨素养,真正起到文化育人的功效。在院内选拔完毕后,推荐学生参加国家级的各类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开设《演讲与口才》公共实践类选修课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演讲与口才已经成为现代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其作用越来越大。演讲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交际的重要技能;是求职成功的桥梁;是树立自我形象的渠道。该课程主要介绍演讲与口才的实用知识,各种演讲词的写作方法;介绍演讲、辩论、求职等通用口才的技巧和职业口才的技能。强调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突出人文性、交互性、参与性、操作性。利用公选课这一平台,普及广大学生的写作、思维、演讲、辩论等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思辨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
总之,“一言之辩,重于九鼑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思辩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对一所学校来讲,可以有效地将辩论与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相结合,与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个体来讲,也是一个提升个人素质、锻炼个人能力的有效载体。学校层面可以适度加以组织与引导,让思辨文化在大学校园里起到活跃第二课堂,辅助第一课堂,强化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oy Wood.Strategic Debate\[M\].Illinois USA: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95.
\[2\]孔子.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郑晓燕.论校园辩论活动的优化\[J\].江西教育科研,2006.
\[4\]陆楚真.开展辩论活动,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5\]钱激扬.不同辩论模式引发的文化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2004.
\[6\]韩献芬.谈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9.
【作者简介】
陈涛(1978— ),男,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