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间生活:我有多喜欢工作,就有多讨厌上班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有没有过压力爆表,忍无可忍,一把推开桌子、踢翻椅子,抡起大锤砸烂电脑、砸烂你所栖身的小小格子间的时候?就像手游《粉碎办公室》中那位供职于“奴隶科技”的主人公所做的那样。
  对于一众所谓“格子间动物”来说,这样的情景在脑内已经发生很多次了,只恨没有勇气付诸现实。
  因此,当一段被描述为“监视器记录的办公室抓狂画面,所有办公室居民的幻想”的视频即真实版《粉碎办公室》被上传到科技网站Gizmodo时,迅速得到了病毒式传播,点击量数以百万计。最高赞的评论是:“这家伙太屌了!他懂得该怎样生活。其他狱友应该和他一起反抗才对。”
  现代人画地为牢,把自己困在格子间里。可悲?不,更多的是无奈,就像电影《办公空间》中某个角色所说的金句:“人被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待在狭小的格子间内,对着计算机屏幕坐上一天又一天。”《办公空间》另一译名《上班一条虫》认知度更高,因其取“上班一条虫,下班一条龙”之意。
  而更多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砸烂格子间以后,又该怎么样?

职业倦怠是一种病


  《上班一条虫》于1999年上映,其反映的种种职场病症,在20年后的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
  公司内部使用大量不明英文名词缩写,并且人人朗朗上口;人员流动太快,刚磨合好的同事转眼就离职,又得开始新一轮磨合;加班变成家常便饭,明明事情已经做完却没法准点下班,周末也要进公司;高层常常要求全公司的人放下手头的工作,召开全体大会;领导明明想叫你干点啥,又不直接讲,希望你自己提出;为了让开会更有效率,需开会前会,为了會前会,又要先开更多的会前会,如此形成一个闭环,总有开不完的会……
  “格子间里的白领和流水线上的工人到底有什么区别?”知乎上最高赞的答案是:“区别在工人会觉得你的工作轻松又舒适,只有你知道每天压抑疲惫得要死。”
  脉脉数据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职场人厌班情绪调查报告》显示,职场人“丧班”(即讨厌上班却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上班)现象严重:
  有40.6%的人自称“丧班晚期”,32.3%的人自称“中度丧班”,27.1%的人自称“没有/轻度丧班”;不想上班的原因,47.9%的人选“赚得少”,33.3%的人选“纯粹不想上班”,30.2%的人选“不喜欢工作内容、伙伴”;而面对“为什么要上班”的灵魂拷问,四分之三的人坦承“因为穷”,超过一成的人是“因为梦想”,剩下不到一成的人则表示“不知道,没想过”。
  “丧班”用专业术语来描述,即“工作倦怠”。这个术语源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小说中,格林用“Burnt-Out”这个词描述医生这个职业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交瘁、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其字眼意思即“燃烧竭尽”)。

工作3小时,摸鱼5小时


  实践哲学家安德鲁·塔格特在观点分享网站Aeon上发表文章称,假设工作已经统治了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会怎样?
  他的答案是:“凡是人们目光所及,都充满着‘就业前’‘就业中’‘退休’‘未充分就业’和‘失业’的标签,没有人能跳出这五个分类。凡是人们所及之处,每个人都会赞美和热爱工作,并把‘希望你有高产的一天’当作最好的祝福语。人们一睁眼就投入工作任务,闭眼只是为了睡觉。在任何地方,努力工作的精神都会被奉为实现成功的手段,而懒惰会被认定为最严重的罪行。无论在何处,不管是内容供应商、知识经纪人,还是合作建筑师、新部门领导,都会不停地谈论着工作流程、增量、计划、基准、扩大规模、货币化和增长这些事情。”
  早在1845年,卡尔·马克思就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工人们可以从单调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到那时,他们可以早上打猎,下午捕鱼,晚上蓄养牲畜,晚饭后从事批判。”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主义活动家威廉·莫里斯认为,未来人们只需要每天工作4小时;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预测,到了21世纪初(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科技进步使得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人们可以每周只工作15个小时。
  然而,正如果壳网主笔Ent在微博上所说:“他(凯恩斯)的预言某种意义上确实成真了:我们现在每天工作3小时然后摸5小时的鱼。”凯恩斯的预测为何不能实现?著有《扯淡的工作》的人类学家戴维·格雷伯认为,从技术角度来说每周15小时工作制确实可以实现,但恰恰相反,“技术被引导的方向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工作得更多。为此,许多相当没用的岗位被创造了出来”。

改变,就从不再把工作视为一切、被工作奴役开始


  是时候重新定义工作以及工作模式了。
  人们的非工作生活扩大了,高尔夫球场的生意越来越好,渔具店的销售额也出现了大幅增长,收听深夜BBC电台节目的听众增加了两倍,一些男人开始主动承担更多家务活。《每日邮报》一位专栏作家建议,家长们可以用多出来的时间尝试过更多性生活。
  美国记者伯纳德·列夫科维茨1979年出版的《休闲:在一个朝九晚五的世界里放弃工作》一书展示的则是不工作的生活个案:他采访了100位放弃工作的人,比如一位记者离职后,自己做番茄罐头,没事听听歌剧;一位前清洁工,喜欢驾船出海,在甲板上享受日光浴。他的结论是:尽管这些个案的生活也不乏困惑,但他们在放弃工作后依然感受到“生活的完整性”及“体验开放性”的乐趣。
  改变,就从不再把工作视为一切、被工作奴役开始。
  而可以改变的,还有对待工作的态度,比如,分清“工作”和“上班”。《圆桌派》2016年第11集在讨论“不想上班怎么破”时,某位嘉宾就提到,“不想工作”和“不想上班”是两个概念。“我非常厌恶上班,但我很热爱工作。
  所谓工作就是我自己那点事,我跟个虫子一样,起来以后就进入工作,一直工作到睡觉。但是我不想上班。我相信大部分不愿意上班的人,并不是厌倦工作。”
  也就是说,要找到让自己安身立命、实现价值的东西。哪怕你什么也不愿意干你可以像第欧根尼那样,淡定地对质疑你的人说:对不起,请让让,你挡住我的阳光了。
其他文献
摘 要:郭文斌作为宁夏当代文坛的代表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提出的“安详诗学”对当今这个浮躁、被物欲充斥的社会有着极大意义,“安详诗学”深处蕴含的文化道德观念和理想主义情境激励着无数人积极快乐地活着。在很多方面,郭文斌的“安详”与古希伯来文明的“智慧文学”都有着不小的相似性,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试图通过对两者的道德观、人生观和苦难观的比较,为理解郭文斌“安详诗学”提供另一个可探查的角度。  关键
喜欢旅行,大概是深藏在骨子里的基因。我不喜安稳,更厌倦一成不变。我要的生活是充满新鲜感和波澜的,而这些唯有旅行可以带给我。  每一次出发,都恍若重生。每一次在路上,都深感活着的美好。  即使旅行后,還是要面对生活的鸡飞狗跳,但是那一段经历却可以让我回味很久,甚至能支撑我走很长的一段路。  这些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走过的那些路,看过的那些风景,遇见的那些人,现在想来,都是我人生中最闪耀的部分。 
这些年来,优秀的主旋律影视剧不仅深受中老年人的欢迎,也俘获了年轻人的心。2021年春天,一位00后网友在通宵追完《觉醒年代》之后感慨道:“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给爸妈‘安利’一部主旋律剧……”  优秀的主旋律影视剧一直都是时代的记录者,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军事战争、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还是源于现实生活的谍战、悬疑、公安、扶贫等故事,甚至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生活,都被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忠实记录下来,弘扬真善美,传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莫卒生于1549年4月2日,1861年考入少年军事掌校掌习,1867年毕业盾进入玻得堡炮兵学院,1870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1872年进入波得堡米哈伊洛夫斯基大学学习,1875年夏氏毕业后被授予上尉军街,此后在图拉兵工厂工作了近20年。  从1878年开始,莫卒一直效力于弹仓式步枪的设计。1891年,他借鉴了比利时工程师钠甘设计的弹仓中的某些结构,研制成功了军用弹仓式
春日“花仙子” 摄影/沈海滨踏春吧 摄影/视觉中国笑容 摄影/视觉中国路边的母女 摄影/视觉中国守护 摄影/视觉中国明天,你好 攝影/视觉中国
摘 要: 2018年,以先锋、实验戏剧为标榜的国内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做出令人瞠目结舌又满怀期待的大举动——花费多年时间与心血,借孟氏美学的外壳,改编老舍先生享誉世界的经典话剧作品《茶馆》。该作在上演后争议不断,口碑两极化严重,部分观众认为改编版是对老舍原作的亵渎,也有人认为是《茶馆》的再创造。笔者将结合老舍人生经历及《茶馆》原作,透过孟京辉的后现代主义戏剧理念进行分析,探究这一版极具先锋意义的《茶
1.有时人生就像心电图,不要指望着它永远都是一帆风顺。如果你脚下的路平顺如直线一般,那么遗憾地告诉你,你可能就挂了。  2.各位病友,挂号的时候请遵守一下秩序好吗,干嘛非要去插队呢?难道你们真的觉得生活不够美好吗,非要急着先挂?  3.亲,不要嫌弃我给你缝合的伤口不太好看。如果缝线的时候给你打个漂亮的蝴蝶结,一定会相当好看,但你愿意吗?  4.这位朋友,别人拍照的时候你能不能稍稍离得远一点?我想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它涉及地域之广,人数之多,生命、财产损失之大也是绝无仅有的,它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令人欣慰的是正义最终赢得胜利。  成千上万的军速中,有很多人都怀有二战情结、从历史到经典战例,从军服到抢械,无不是爱好或收藏的内容,不少人恨不得重返历史,与侵略者血战一场。  游戏开发商出版?大量的二战游戏让军速们可以在电脑的虚拟空间与侵略者斗智斗勇,一决高低。在二战游戏中
我发现了填补种族裂隙最快的方式,是说相同的语言。索韦托是个大熔炉。人们来自不同的部落和家乡。镇上的大多数小孩都只会说自己的家乡话,但是我学会了各种不同的语言,因为我的生长环境让我不得不学。  和我妈在一起,我见识到了她怎么运用语言来跨越种族界限,处理难题,闯荡世界。有一次我们去商店,店主当着我们的面,用南非荷兰语对保安说:“跟着这些黑人,以防他们偷东西。”我妈妈转过身,用流畅的南非荷兰语说道:“为
快要三十岁的时候,我和几个差不多年纪的女朋友,组成了一个少女俱乐部。  因为不想变成那种讨人厌的三十岁女人。那种女人一说起自己老公、孩子,各种家长里短就没完没了,可怕;每天问别人眼角是不是有皱纹,眼皮是不是下垂,可怕;整天琢磨赚钱买房子或者督促老公赚钱买房子,可怕。  我们要做永远的少女,永远诗情画意,永远内心敏感,永远桀骜不驯,永远不向世故圆滑低头,永远保持一颗金子一样的少女心。  当然,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