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属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量很大,贯穿于整个初中教学,本应受到学生的重视,但由于部分几何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定理多且较难以理解,学生越学越感觉到学习吃力,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难点后,在教这一难点前利用三种不同的课前导入方式将难点一一化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课前导入;学习兴趣
数学空间和图形知识,也就是几何知识,学生听到“几何”二字就不太理解到底几何是要学些什么. 在初中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课上,学生接触到一系列既陌生又熟悉的图形的概念及学习时所需要用到的几何术语时,就已经认定这是一个很难的部分了. 另外,九年级上册《图形与证明》这一章更是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做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推理证明. 困难虽在,但必须迎难而上.
一、了解学生学习难点,重视课前导入
通过初中数学中的空间和图形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寻求证据、给出证明,做到有条理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这往往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感觉难学的数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再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时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首先,学生刚开始学习空间和图形知识时,会觉得图形复杂,概念抽象,特别是那些几何术语难以理解、掌握、运用;其次,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数形结合,推理证明的这一新的数学模式;最后,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需要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作出转变,对于刚接触新知识的学生来说这是比较难做到的. 以上几个学习难点容易导致学生有“遇难则退”的思想,要是不懂的知识点累积得越来越多,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后,就能发现会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在一开始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时候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 此时,良好的课前导入,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前导入时能把整节课的难点给做一个铺垫,提前给学生解惑.
二、如何将导入法应用到空间和图形教学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的前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学习欲望最强的时候,所以,可以说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如何将以下三种基本的导入法应用到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
1. 实例导入
初中数学课本中的许多几何概念都与生活中的物品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适当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如将纽扣、钟表形状、各式花瓶形状等用于课堂导入,一来通过熟悉的物品可以消除学生对学习几何知识的抗拒感,二来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此类物品时就会自动联想到课本知识,无形中给所相关的知识做了巩固复习.
2. 实践操作导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以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参与到学习中. 而当学生们动手操作后,教师运用从实践操作中导入新知这一方法,让学生手、脑并用,可以有效解决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的思维形象性产生的矛盾,能起到提高学生注意力,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更专心听课、思考,对课堂上所得的知识也记得更加牢固.
实践操作导入可以以很多种形式出现在数学教学中,如让学生先思考目标图形的性质,再列出拼图方案,最后要求学生利用七巧板只试验一次就拼出该目标图形;又如通过折叠、剪拼等方法得到目标图形,不仅增强学生对图形之间的认识,还能引出一些常见的辅助线,为后面的教学做知识铺垫;还可以利用火柴棍、牙签等小物品来做拼图游戏,对认知图形的点、线、边长、角的度数有一定帮助.
3. 多媒体技术展示导入
各个几何图形的概念和其性质都会对后续的数学教学产生影响,尤其会给日后的推理教学带来障碍,因此,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是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首要任务. 但多数教师都不太重视几何图形的概念教学,学生也只是通过机械记忆,盲目背诵来学习概念. 针对这一现状,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示较复杂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作为课堂导入,使学生从立体上直观地了解有关图形的特性,在概念的学习和记忆上也会比死记硬背更牢固,在日后的图形的证明和推理这类学习中,能更灵活地运用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比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分是难点,由于初中生空间想象和理解能力尚未培养起来,他们会在刚学习新知的时候出现难以区分两类图形的情况,感到学习吃力,失去往下学的动力. 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就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导入新知,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自己寻找规律,区分这两类图形:把能沿对称轴翻转、重合的几个图形与围绕中心旋转180度后重合的图形放在同一组,做几组这样的动态图片,然后让学生找出同一组中不同于其他的一个图形. 这样的多媒体导入法不仅能形象直观地让学生学到两种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还能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样动态展示的导入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学习图形性质、推导复杂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所需要用到的翻折法、平移法、旋转法,用于弥补課堂教学的不足,化解学生学习难点,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 结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教师应该想办法把这一难题解决,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的一种途径. 不仅课前导入可以化解学生的学习难题,其他教学方法也能做到. 只要教师根据学情及教学内容仔细琢磨,细心研究,良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就会不绝如缕.
【参考文献】
[1]吕明.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入门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3(Z5).
[2]谢长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十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2).
【关键词】 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课前导入;学习兴趣
数学空间和图形知识,也就是几何知识,学生听到“几何”二字就不太理解到底几何是要学些什么. 在初中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课上,学生接触到一系列既陌生又熟悉的图形的概念及学习时所需要用到的几何术语时,就已经认定这是一个很难的部分了. 另外,九年级上册《图形与证明》这一章更是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做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推理证明. 困难虽在,但必须迎难而上.
一、了解学生学习难点,重视课前导入
通过初中数学中的空间和图形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寻求证据、给出证明,做到有条理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这往往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感觉难学的数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再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时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首先,学生刚开始学习空间和图形知识时,会觉得图形复杂,概念抽象,特别是那些几何术语难以理解、掌握、运用;其次,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数形结合,推理证明的这一新的数学模式;最后,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需要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作出转变,对于刚接触新知识的学生来说这是比较难做到的. 以上几个学习难点容易导致学生有“遇难则退”的思想,要是不懂的知识点累积得越来越多,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后,就能发现会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在一开始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时候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 此时,良好的课前导入,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前导入时能把整节课的难点给做一个铺垫,提前给学生解惑.
二、如何将导入法应用到空间和图形教学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的前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学习欲望最强的时候,所以,可以说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如何将以下三种基本的导入法应用到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
1. 实例导入
初中数学课本中的许多几何概念都与生活中的物品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适当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如将纽扣、钟表形状、各式花瓶形状等用于课堂导入,一来通过熟悉的物品可以消除学生对学习几何知识的抗拒感,二来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此类物品时就会自动联想到课本知识,无形中给所相关的知识做了巩固复习.
2. 实践操作导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以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参与到学习中. 而当学生们动手操作后,教师运用从实践操作中导入新知这一方法,让学生手、脑并用,可以有效解决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的思维形象性产生的矛盾,能起到提高学生注意力,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更专心听课、思考,对课堂上所得的知识也记得更加牢固.
实践操作导入可以以很多种形式出现在数学教学中,如让学生先思考目标图形的性质,再列出拼图方案,最后要求学生利用七巧板只试验一次就拼出该目标图形;又如通过折叠、剪拼等方法得到目标图形,不仅增强学生对图形之间的认识,还能引出一些常见的辅助线,为后面的教学做知识铺垫;还可以利用火柴棍、牙签等小物品来做拼图游戏,对认知图形的点、线、边长、角的度数有一定帮助.
3. 多媒体技术展示导入
各个几何图形的概念和其性质都会对后续的数学教学产生影响,尤其会给日后的推理教学带来障碍,因此,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是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首要任务. 但多数教师都不太重视几何图形的概念教学,学生也只是通过机械记忆,盲目背诵来学习概念. 针对这一现状,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示较复杂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作为课堂导入,使学生从立体上直观地了解有关图形的特性,在概念的学习和记忆上也会比死记硬背更牢固,在日后的图形的证明和推理这类学习中,能更灵活地运用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比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分是难点,由于初中生空间想象和理解能力尚未培养起来,他们会在刚学习新知的时候出现难以区分两类图形的情况,感到学习吃力,失去往下学的动力. 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就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导入新知,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自己寻找规律,区分这两类图形:把能沿对称轴翻转、重合的几个图形与围绕中心旋转180度后重合的图形放在同一组,做几组这样的动态图片,然后让学生找出同一组中不同于其他的一个图形. 这样的多媒体导入法不仅能形象直观地让学生学到两种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还能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样动态展示的导入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学习图形性质、推导复杂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所需要用到的翻折法、平移法、旋转法,用于弥补課堂教学的不足,化解学生学习难点,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 结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教师应该想办法把这一难题解决,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的一种途径. 不仅课前导入可以化解学生的学习难题,其他教学方法也能做到. 只要教师根据学情及教学内容仔细琢磨,细心研究,良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就会不绝如缕.
【参考文献】
[1]吕明.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入门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3(Z5).
[2]谢长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十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