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光把金色的诗琴,赠给恬静的繁星,让他们弹奏永恒的光明。我们要让学生的文章写出真情实感,感情要健康,要积极向上,要有青春的活力。如何才能使学生文章充满真情实感呢?一要处处留心真情,二要细致观察。
关键词:金色诗琴;学生作文;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96-02
日光把金色的诗琴,赠给恬静的繁星,让他们弹奏永恒的光明。繁星之所以能弹奏永恒的光明,是因为日光给了他们金色的诗琴。我们要让学生的文章写出真情实感,这要看我们有没有帮学生产生丰富的真情实感。《课程课标》中指出,初中语文的写作目标的第一条便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如何才能使学生文章充满真情实感呢?
一、处处留心真情现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真情是无处不在的,如影随形,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这些真情的存在,正如习惯了阳光和空气的存在一样,所以他们熟视无睹。要想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先拥有真情实感。如果学生“胸中无丘壑”,无异于无源之水,文中之情只能是矫揉造作之情,只能是“说别人的话,说套话”。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我认为老师首先要抓住“生活”这个大课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情,这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1.同学随笔受启发。每节课课前,我会从全班同学中任意抽取一位学生读自己前一天晚上所写随笔,然后师生共同点评。每一月上一节随笔读评课。对于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会充分肯定。在这样的读评中,学生思维碰撞,灵感受到启发,使生活的感悟能力越来越强,生活中的真情摄入笔下,收入随笔。下面是学生随笔中的真情片段:
(1)自习课学生打闹,班主任驾到。快下课了,班主任红着脸走进来,说:“吵就行,我早就听见了,五班班主任也说了,我以后不管你们了!你们吵吧,我就带你们半年了,老师为你们付出的再多你们都不知道珍惜……”说着说着,班主任的脸更红了,眼睛也红了,嘴巴有些抽动,教室里又安静下来,同学们好像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低下了头。
(2)考试失利后……忽然,一只蝉从树上掉了下来,它的翅膀残缺不全,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给弄的吧。我冷冷地瞥了它一眼——它的生命即将结束。然而,我发现,尽管它的翅膀不完整,但它仍奋力地朝树上飞去。它越飞越高,透明的翅膀透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我受到了震撼、得到启示,我这次考试失利,原来想到了放弃。不!我要创造奇迹。
2.阅读教学中拓展。如在学完《羚羊木雕》后,我这样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延伸:你觉得父母的做法有道理吗?你曾经和你的父母发生过冲突吗?你是怎么处理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父母。我没有向《教参》中所说的方向(体现了父母的重利轻义)引导,我觉得应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因为为文和做人是紧密相关的。
3.读老师范文引导。我经常给学生读自己所写有关母亲关爱自己、丈夫体贴自己和儿子疼爱自己的事之随笔,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类似充满真情的事。
通过这些途径的培养,学生的情感逐渐细腻了,感悟能力敏锐了,生活中的真情能捕捉到了,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中真情逐渐流淌着,我经常为他们的真情所感动。
二、细致观察实感出
学生有了细腻的情感,有了敏锐的感悟能力,也便有了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还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源泉,需要观察才能使源泉丰盛,才能流入我们的文章中。顾晓白老师说:“现在学生拿起笔来写作,总感觉到没有东西可写,或者写起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多半是不注重观察所致。”所以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1.激发观察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中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发观察兴趣。今年我接的是初一年级,根据县教研室的要求,每两周一篇大作文,每周三篇随笔。为了激发学生课外写随笔的积极性,每节课我都会任意抽一学生读自己随笔,对于描写细致之处和涌动着真情之处我都及时表扬;一周全面抽查一次,对于优秀随笔进行表扬。对于好的文章让学生打印出纸稿,张贴到班里,让同学们学习。他们写的内容起初大多空洞,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同学描写细致生动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尽收笔底。学生们一致认为写随笔的要求促使他们去观察。
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组织了“我写你猜”活动,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让其他同学一下就能猜出所写是谁。学生观察的兴趣被调动了,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写出真情实感的佳作。
2.指导观察方法。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在观察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并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指导。如在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而走进文本,看作者是通过对人物的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再如鲁迅的《社戏》中的小伙伴们,人物个性鲜明,便源自于作者能抓住不同人物的本质特点进行描写。通过引导,学生逐渐会观察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描写栩栩如生,绘声绘色。
总之,学生生活感悟能力的增强和观察能力的提高,无异于繁星拥有了金色的诗琴,繁星能弹奏永恒的光明,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怎能不熠熠生辉?
关键词:金色诗琴;学生作文;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96-02
日光把金色的诗琴,赠给恬静的繁星,让他们弹奏永恒的光明。繁星之所以能弹奏永恒的光明,是因为日光给了他们金色的诗琴。我们要让学生的文章写出真情实感,这要看我们有没有帮学生产生丰富的真情实感。《课程课标》中指出,初中语文的写作目标的第一条便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如何才能使学生文章充满真情实感呢?
一、处处留心真情现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真情是无处不在的,如影随形,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这些真情的存在,正如习惯了阳光和空气的存在一样,所以他们熟视无睹。要想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先拥有真情实感。如果学生“胸中无丘壑”,无异于无源之水,文中之情只能是矫揉造作之情,只能是“说别人的话,说套话”。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我认为老师首先要抓住“生活”这个大课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情,这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1.同学随笔受启发。每节课课前,我会从全班同学中任意抽取一位学生读自己前一天晚上所写随笔,然后师生共同点评。每一月上一节随笔读评课。对于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会充分肯定。在这样的读评中,学生思维碰撞,灵感受到启发,使生活的感悟能力越来越强,生活中的真情摄入笔下,收入随笔。下面是学生随笔中的真情片段:
(1)自习课学生打闹,班主任驾到。快下课了,班主任红着脸走进来,说:“吵就行,我早就听见了,五班班主任也说了,我以后不管你们了!你们吵吧,我就带你们半年了,老师为你们付出的再多你们都不知道珍惜……”说着说着,班主任的脸更红了,眼睛也红了,嘴巴有些抽动,教室里又安静下来,同学们好像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低下了头。
(2)考试失利后……忽然,一只蝉从树上掉了下来,它的翅膀残缺不全,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给弄的吧。我冷冷地瞥了它一眼——它的生命即将结束。然而,我发现,尽管它的翅膀不完整,但它仍奋力地朝树上飞去。它越飞越高,透明的翅膀透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我受到了震撼、得到启示,我这次考试失利,原来想到了放弃。不!我要创造奇迹。
2.阅读教学中拓展。如在学完《羚羊木雕》后,我这样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延伸:你觉得父母的做法有道理吗?你曾经和你的父母发生过冲突吗?你是怎么处理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父母。我没有向《教参》中所说的方向(体现了父母的重利轻义)引导,我觉得应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因为为文和做人是紧密相关的。
3.读老师范文引导。我经常给学生读自己所写有关母亲关爱自己、丈夫体贴自己和儿子疼爱自己的事之随笔,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类似充满真情的事。
通过这些途径的培养,学生的情感逐渐细腻了,感悟能力敏锐了,生活中的真情能捕捉到了,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中真情逐渐流淌着,我经常为他们的真情所感动。
二、细致观察实感出
学生有了细腻的情感,有了敏锐的感悟能力,也便有了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还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源泉,需要观察才能使源泉丰盛,才能流入我们的文章中。顾晓白老师说:“现在学生拿起笔来写作,总感觉到没有东西可写,或者写起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多半是不注重观察所致。”所以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1.激发观察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中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发观察兴趣。今年我接的是初一年级,根据县教研室的要求,每两周一篇大作文,每周三篇随笔。为了激发学生课外写随笔的积极性,每节课我都会任意抽一学生读自己随笔,对于描写细致之处和涌动着真情之处我都及时表扬;一周全面抽查一次,对于优秀随笔进行表扬。对于好的文章让学生打印出纸稿,张贴到班里,让同学们学习。他们写的内容起初大多空洞,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同学描写细致生动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尽收笔底。学生们一致认为写随笔的要求促使他们去观察。
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组织了“我写你猜”活动,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让其他同学一下就能猜出所写是谁。学生观察的兴趣被调动了,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写出真情实感的佳作。
2.指导观察方法。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在观察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并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指导。如在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而走进文本,看作者是通过对人物的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再如鲁迅的《社戏》中的小伙伴们,人物个性鲜明,便源自于作者能抓住不同人物的本质特点进行描写。通过引导,学生逐渐会观察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描写栩栩如生,绘声绘色。
总之,学生生活感悟能力的增强和观察能力的提高,无异于繁星拥有了金色的诗琴,繁星能弹奏永恒的光明,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怎能不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