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生命教育,培育学生健康心理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man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一、确立目标,加以引导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生命教育似乎是中国近年来新开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但事实上,在“生命教育”的概念尚未形成的古代,中华民族对生命教育的探索早已开始。在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探求生命的意义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很早就开始倡导某种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论语》中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知生”比“知死”更加重要,在这里,孔子倡导的就是“知生”的教育,即去理解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所以孔子有对“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道德的推崇。
  因此,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要中小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开展各种活动
  目前生命教育还算不上是一门课程,但可以把它当作一项主题活动,学校可以利用班会、团队课等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在小学中低年级,可以开展“认识生命” 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示、多媒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以“珍惜生命”为主题,开主题班会、演讲、征文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接纳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技能;在高中阶段,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学会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方法等。
  三、加强教师、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
  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也绝非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生命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社区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家庭对于孩子的生命教育非常重要,要发挥家长作为学生生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孩子因为年龄小,往往还不懂“自杀”意味着什么,家长应适时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比如一起探讨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应当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学习固然重要,但人活着绝不只为学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学校构建和谐的氛围对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十分重要,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哪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推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克服自卑,悦纳自我,树立自信
  作为老师,要真诚的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把它发扬光大。因为真诚的赞美是一种促使人不断完善的美好途径。我们都愿意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被人喜爱的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尚的动机。学生更是这样。他们都愿意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一个有趣可爱的人。如果老师和家长这样赞美他们,他们就更乐于这么做,他们就可能因此变得越来越完美。因此在班上经常开展“夸夸我自己”、“我能行”等活动,能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克服自卑,悦纳自我,战胜挫折,培养健康的心理。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其他文献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自学的能力,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精心编制导学案  在编制人教版必修Ⅱ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导学案,设计了如下2个问题:(1)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和结合课本,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2)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
一、优化管理制度  1.弹性课程时间管理制度。在课时的安排上,首先是教导处要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合法的地位,保证其像其他国家课程一样,不被随意挤占或挪用。其次建立起弹性的课程时间管理制度。即将每周2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时间整合使用等等。  2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多年,而课堂教学这块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对素质教育实施得如何?审视当前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主阵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除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外。还有一个值得大家认真探讨的问题,那就是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共同活动的阵地  变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型为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型。发展学生主
新课程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从更多关注学习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优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而优化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巧设各种教学情境,即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一种能激起学生情绪的学习场景,触碰学生的思考的脉搏,让学生积极而有效地参与
幸福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学生受益终生,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职责。  一、德育建构幸福生活  德育对幸福生活的建构,主要有以下角度:  (一)构建幸福生活是德育之目标。  教育的目标,包括德育的目标,不能只为了发展人而发展人。一个人要拥有幸福的人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涵养品德才更有人生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已不同于传统教学。相反,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 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