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一、确立目标,加以引导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生命教育似乎是中国近年来新开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但事实上,在“生命教育”的概念尚未形成的古代,中华民族对生命教育的探索早已开始。在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探求生命的意义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很早就开始倡导某种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论语》中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知生”比“知死”更加重要,在这里,孔子倡导的就是“知生”的教育,即去理解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所以孔子有对“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道德的推崇。
因此,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要中小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开展各种活动
目前生命教育还算不上是一门课程,但可以把它当作一项主题活动,学校可以利用班会、团队课等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在小学中低年级,可以开展“认识生命” 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示、多媒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以“珍惜生命”为主题,开主题班会、演讲、征文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接纳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技能;在高中阶段,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学会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方法等。
三、加强教师、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
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也绝非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生命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社区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家庭对于孩子的生命教育非常重要,要发挥家长作为学生生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孩子因为年龄小,往往还不懂“自杀”意味着什么,家长应适时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比如一起探讨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应当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学习固然重要,但人活着绝不只为学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学校构建和谐的氛围对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十分重要,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哪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推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克服自卑,悦纳自我,树立自信
作为老师,要真诚的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把它发扬光大。因为真诚的赞美是一种促使人不断完善的美好途径。我们都愿意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被人喜爱的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尚的动机。学生更是这样。他们都愿意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一个有趣可爱的人。如果老师和家长这样赞美他们,他们就更乐于这么做,他们就可能因此变得越来越完美。因此在班上经常开展“夸夸我自己”、“我能行”等活动,能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克服自卑,悦纳自我,战胜挫折,培养健康的心理。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确立目标,加以引导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生命教育似乎是中国近年来新开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但事实上,在“生命教育”的概念尚未形成的古代,中华民族对生命教育的探索早已开始。在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探求生命的意义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很早就开始倡导某种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论语》中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知生”比“知死”更加重要,在这里,孔子倡导的就是“知生”的教育,即去理解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所以孔子有对“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道德的推崇。
因此,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要中小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开展各种活动
目前生命教育还算不上是一门课程,但可以把它当作一项主题活动,学校可以利用班会、团队课等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在小学中低年级,可以开展“认识生命” 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示、多媒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以“珍惜生命”为主题,开主题班会、演讲、征文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接纳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技能;在高中阶段,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学会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方法等。
三、加强教师、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
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也绝非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生命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社区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家庭对于孩子的生命教育非常重要,要发挥家长作为学生生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孩子因为年龄小,往往还不懂“自杀”意味着什么,家长应适时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比如一起探讨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应当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学习固然重要,但人活着绝不只为学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学校构建和谐的氛围对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十分重要,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哪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推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克服自卑,悦纳自我,树立自信
作为老师,要真诚的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把它发扬光大。因为真诚的赞美是一种促使人不断完善的美好途径。我们都愿意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被人喜爱的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尚的动机。学生更是这样。他们都愿意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一个有趣可爱的人。如果老师和家长这样赞美他们,他们就更乐于这么做,他们就可能因此变得越来越完美。因此在班上经常开展“夸夸我自己”、“我能行”等活动,能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克服自卑,悦纳自我,战胜挫折,培养健康的心理。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