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阅读教学。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阅读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过程 筛选和加工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阅读教学,这个认识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然而,什么是阅读能力,什么是阅读教学,似乎至今也说不大清楚。为什么呢?有观念问题,也有方法问题。
长期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阅读教学以来,文章学就成为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对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乃至方法、过程的认识,无一不是以文章学的基础理论为依据。谈到阅读和阅读教学,当然,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当然,是“中心、结构、写法、语言”。我们早就习惯于把这些看作阅读文章的方法,看作读懂文章的标准,看作阅读教学的任务。这种观念,与阅读教学设计的程式化,甚至千篇一律不无关系。
阅读教学似乎不应当以文章作为唯一的理论基础。读文章,有时候确实是为了弄懂中心、结构、写法、语言,但必须承认,有时读文章不是为了弄懂这些,弄懂这些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现代社会需要一类阅读:阅读的目的是获得信息,阅读的过程是对信息的识别、区分、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阅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材料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信息的载体,以获得信息为目的的阅读,需要阅读者具备相应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类阅读能力的训练,着眼点也应该是训练处理信息的质量和速度。
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获取各种新信息,阅读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中小学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就像人生的一张白纸,他们对所读的书印象最深,书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书甚至可以决定他们将来的事业。从对中国社科院的330多名博士生导师的问卷“哪些书籍曾经对你的学术思想、为人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什么会是这些书籍”中,对读书,博导们所持态度惊人一致:作为学者,读书如同吃饭,否则就会思想枯竭。
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阅读的,传统的书、报、信件,现代的网上信息资源等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所以,阅读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会阅读就是学会生活;阅读还可以培养人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阅读教学观念。那么,更新阅读教学观念不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当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当前我们作为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是对阅读过程以及阅读教学过程特点的再认识,我想说以下两点:
第一,任何形式的阅读活动,都是对阅读材料的筛选。
这个认识强调了阅读过程这样一个特点:不存在百分之百吸收式的阅读——即使熟读成诵,甚至倒背如流。阅读的目的决定了筛选的方向。为查找资料阅读,阅读过程即成为区分有用资料与“无用”资料、筛选出所需资料的过程。为解决疑难问题而阅读,阅读过程就是寻求答案的过程,对其他内容则往往无暇顾及。为积累知识而阅读,阅读过程则是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对于早就熟悉的知识会一带而过。为消遣而阅读,阅读过程便会随心所欲,什么内容引起兴趣就关注什么,不感兴趣的就略过去。
阅读方式,就是筛选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其实是不同的筛选方式。精读和略读,筛选的目的不同,任务也不同,前者筛选的“点”当然多于后者,对筛选质量的要求也高于后者。默读和朗读,前者强调的是对文字符号的思考,后者强调的是对语言单位的体会,是各有侧重的两种筛选方式。其他像速读、跳读、听读等都是另外的筛选方式。
第二,任何形式的阅读活动,都是对阅读材料的加工。
阅读是双边活动,作者通过作品作用于读者,读者则通过阅读能动地参与作者的思考。也就是说,进入读者头脑里的阅读材料并非是“原型”,应当而且必须经过读者头脑的加工。读懂了或没有读懂,层层理解或表层理解,赞同或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包括我们经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是“加工”。任何一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都是对阅读材料的加工。惟其如此,阅读才成为有意义的活动。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和加工。
阅读过程中既离不开对文章内容的加工,又离不开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思考与评判,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加工”,是参与作者思考的一种形式。一篇文章的观点百分之百正确,不等于读者百分之百理解,更不等于要求读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理解;赞同作者的观点,不等于赞同文中所有的提法所有的主张。强调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仅仅是一个侧面,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侧面则应当是读者要有自己的理解。阅读的意义主要不在于理解进而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在于经作者的启发、触发、激发,进入理性思考的境界,形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认识,有了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说具备了阅读能力。
可见,总想“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既定思路思考,总想把学生的认识纳入“标准答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是不对的。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和加工。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过程 筛选和加工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阅读教学,这个认识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然而,什么是阅读能力,什么是阅读教学,似乎至今也说不大清楚。为什么呢?有观念问题,也有方法问题。
长期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阅读教学以来,文章学就成为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对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乃至方法、过程的认识,无一不是以文章学的基础理论为依据。谈到阅读和阅读教学,当然,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当然,是“中心、结构、写法、语言”。我们早就习惯于把这些看作阅读文章的方法,看作读懂文章的标准,看作阅读教学的任务。这种观念,与阅读教学设计的程式化,甚至千篇一律不无关系。
阅读教学似乎不应当以文章作为唯一的理论基础。读文章,有时候确实是为了弄懂中心、结构、写法、语言,但必须承认,有时读文章不是为了弄懂这些,弄懂这些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现代社会需要一类阅读:阅读的目的是获得信息,阅读的过程是对信息的识别、区分、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阅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材料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信息的载体,以获得信息为目的的阅读,需要阅读者具备相应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类阅读能力的训练,着眼点也应该是训练处理信息的质量和速度。
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获取各种新信息,阅读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中小学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就像人生的一张白纸,他们对所读的书印象最深,书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书甚至可以决定他们将来的事业。从对中国社科院的330多名博士生导师的问卷“哪些书籍曾经对你的学术思想、为人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什么会是这些书籍”中,对读书,博导们所持态度惊人一致:作为学者,读书如同吃饭,否则就会思想枯竭。
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阅读的,传统的书、报、信件,现代的网上信息资源等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所以,阅读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会阅读就是学会生活;阅读还可以培养人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阅读教学观念。那么,更新阅读教学观念不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当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当前我们作为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是对阅读过程以及阅读教学过程特点的再认识,我想说以下两点:
第一,任何形式的阅读活动,都是对阅读材料的筛选。
这个认识强调了阅读过程这样一个特点:不存在百分之百吸收式的阅读——即使熟读成诵,甚至倒背如流。阅读的目的决定了筛选的方向。为查找资料阅读,阅读过程即成为区分有用资料与“无用”资料、筛选出所需资料的过程。为解决疑难问题而阅读,阅读过程就是寻求答案的过程,对其他内容则往往无暇顾及。为积累知识而阅读,阅读过程则是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对于早就熟悉的知识会一带而过。为消遣而阅读,阅读过程便会随心所欲,什么内容引起兴趣就关注什么,不感兴趣的就略过去。
阅读方式,就是筛选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其实是不同的筛选方式。精读和略读,筛选的目的不同,任务也不同,前者筛选的“点”当然多于后者,对筛选质量的要求也高于后者。默读和朗读,前者强调的是对文字符号的思考,后者强调的是对语言单位的体会,是各有侧重的两种筛选方式。其他像速读、跳读、听读等都是另外的筛选方式。
第二,任何形式的阅读活动,都是对阅读材料的加工。
阅读是双边活动,作者通过作品作用于读者,读者则通过阅读能动地参与作者的思考。也就是说,进入读者头脑里的阅读材料并非是“原型”,应当而且必须经过读者头脑的加工。读懂了或没有读懂,层层理解或表层理解,赞同或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包括我们经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是“加工”。任何一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都是对阅读材料的加工。惟其如此,阅读才成为有意义的活动。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和加工。
阅读过程中既离不开对文章内容的加工,又离不开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思考与评判,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加工”,是参与作者思考的一种形式。一篇文章的观点百分之百正确,不等于读者百分之百理解,更不等于要求读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理解;赞同作者的观点,不等于赞同文中所有的提法所有的主张。强调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仅仅是一个侧面,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侧面则应当是读者要有自己的理解。阅读的意义主要不在于理解进而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在于经作者的启发、触发、激发,进入理性思考的境界,形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认识,有了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说具备了阅读能力。
可见,总想“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既定思路思考,总想把学生的认识纳入“标准答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是不对的。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