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f00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是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底。文化自觉的过程实质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培养文化自觉的品格,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 文化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构建
  文化是价值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方式,价值是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价值和文化须臾不离,互为表里。民族要进步、社会要发展,不能没有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伴随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社会涌动。为此,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并明确了其所包括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意义作了如下阐述:“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与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地位及其如何引领社会思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论述既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的关系,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建设任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自觉,这就要求我们从多维角度、多重视野,特别是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解读。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及本质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正确认识,对文化发展条件与规律的主动把握。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及其发展趋势,不是要“回归”,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实际上就是对本民族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知,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文化变迁的自主能力,构成文化自觉的基础。换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做到文化的自知之明、自我觉醒、自我解構、自我反省能主动地回应时代的要求、增强文化的自我信心进行文化的自我创建,这也是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在世界各地多种文化接触中引起的人类文化心态的迫切要求。这种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含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就是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文化自觉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价值观和文化须臾不离,互为表里,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文化是价值观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说,文化就是一系列有机组织起来的价值观念,只有抓住了价值观念,才抓住了文化的根本。[1]社会认同就是社会成员对一定信仰、理想、信念、规范等的共有和分享,认同对于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极为重要,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价值认同是社会认同的根本,是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特定价值的定位和定向,它最终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确立。同时,也预示着作为现代民族国家文化自觉重要表征的核心价值观念。
  二、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一定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形态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并且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价值观念的集合,其实质是一种最根本的价值认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支撑和凝聚一个民族的核心力量,而文化自觉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生成、维护和发展的根基和原动力。[2]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以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才能用共同的价值理念凝聚人心,形成全社会认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从而以主流的价值取向引导社会成员的观念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的总和,同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因此,在中国文化自觉的过程就是在人民群众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运动规律,更加充分地挖掘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之光,最终促使人们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公民具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社会主义荣誉观所引领的社会思潮,促进良好社会的形成,把中华民族每一分子团结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蕴含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化自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就无从谈起。因此,文化自觉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底。
  每一种价值体系都是价值生成和价值实现的“双重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也不例外。从价值生成的角度看,文化建设的独立性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最基础性的问题就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活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能随意斩断自己的历史传统,其文化创新、确立核心价值体系,就必然是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新历史条件下做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所谓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就是要在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当今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果,用中华民族的语言和风格准确地表达我们的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认识和把握当代文化发展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增强发展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总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足够的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
  三、增强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激烈的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焦点问题的改变使观念和意识形态‘碎片化’”。[3]随着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形形色色的西方社会思潮也涌入我国,我国已形成了文化的现代转型未完成、多元思想已并存的社会,新旧价值观念的交替仍然需要经历剧烈的博弈过程。正如刘云山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防御。”[4]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变化趋势下,我们需要培育社会主义自己的文化自觉,从内在的文化自觉品格上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否则就会偏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增强对文化的现代转型、价值观转型的自主能力,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熔铸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支柱,自觉担当起重建核心价值体系崇高的文化使命和艰巨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袁贵仁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326.
  [2]谢松明.论文化自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三明学院学报,2008(3).
  [3]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8.
  [4]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报,2006-10-24(2).
  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自觉”(项目批号:SKL-2013-35)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阅读是一种书面交际形式。阅读理解是指通过认识语言形式与结构而获取全部文字信息的过程。阅读理解侧重于综合测试,它不仅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进行阅读的能力,而且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及推理的能力。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背景知识、科普知识及生活常识,并且具备驾驭这些知识的能力。英语基础知识的深化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一、英语阅读的方法  英语阅读一般分为:
摘 要: 校本教研活动是随着教师行动研究的兴起而逐步开展起来的。就此,发达国家已采取一系列制度性措施保证教师自由精神的发掘和彰显。目前,我国开始校本教研活动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效,但在理论认识上仍存在较大分歧。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尤其是在夯实基础、适当借鉴、增进反思、注重实证、倡导多元化方面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  关键词: 国内外 校本教研活动 建议  一、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概念界定
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下面我谈谈在使用高中化学新教材实践中的体会。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育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目标上,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我们必须反复研读课程标
摘 要: 在创新教育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突破口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历史使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摘 要: 在未来的时间里,教师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充分开发对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有推动意义的课程资源,并将其充分融入教学活动中,将其重要性充分体现出来,为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提供支持。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资源 开发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发生变化。由于语文学科蕴涵丰富的资源且形式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如果要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资源进行不断开发是不容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快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启发式教学 教学效果  1.引言  所谓启发式教学,指老师按照学科的教学目标、基本知识、教学原则及学生知识能力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给予学生一种教学指导思想[1]。只要是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