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区域师资培训、教学指导、教研服务的职责。面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挑战,作为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的教师进修学校,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站在改革的最前沿,充分发挥好培训基地的职能作用。要想真正出色地肩负起责任,发挥职能,进修学校应在办学理念、研培模式、专业水准和科学管理等诸多方面有一整套高标准的、创新性的、科学的办学策略,同时统一教职工思想,注重提高学校的内涵发展,引领教职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区域教育事业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历练队伍,打造学科领袖群体
一流的教育要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应有一流的研培队伍支持和服务。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我们要在培训者队伍建设上开动脑筋,加大力度,强化管理。
一是强化教研员基本功训练。要求教研员人人达到“四个一”、“三会”标准。“四个一”即能导、评、讲一堂好课,撰写一本课改研究随笔,创设一项科研课题,发表一篇好文章;“三会”即会多媒体操作,会外语,会课件制作。通过开展竞赛、举办培训、校本研修、工作成果展评等活动,形成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促进教研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是注重教研员能力培养。创造一切条件让教研员外出学习,组织他们参加国内外的参观学习和学术交流,同时采取课题研究、专题论坛、登台讲课等方式,压担子、定目标、指方向,提高教研员能力,以打造一支理念新、业务精、能力强、干劲足的教研员队伍。
三是狠抓教研员专业化发展。以专业发展规划和著书立说为载体,促进教研员队伍迈向专业化发展之路。要求每学年每个教研员都制定自我提高的专业发展规划。制定规划要一年一个台阶,目标要具体、可行、科学。
二、高质研培,提高全区教育质量
教师是课改的实践者,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教育者具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理念、能力和学识,才能使课改顺利实施。为此,我校本着“一切为了中小学建设,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一切为了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理念,努力为全区教师和领导提供优质、高效、前瞻性的培训。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采取了互动交流、影子跟踪、主题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每次培训,我们都注重其灵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注重从解决困惑、引发思考、提高认识人手,注重培训的过程管理,避免走过场,确保各项培训有新意,见实效,极大地调动了参培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参培者对培训有兴趣、有收获、有提高。
在抓好培训的同时,我校根据教学的热点、难点和薄弱点开展教学指导和研究,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力度。每学期都组织教研员深入基层跟踪听课指导,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同时组织召开学科教师座谈会、教材使用研讨会和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会,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尤其是针对农村教学力量薄弱的问题,着力抓好农村教师的特殊培训和教学指导。一是利用寒暑假专门开办农村教师,培训;二是组织教研员深入到农村中小学,开展联片教研活动。三是启动“农村协作的教研联盟”活动,在整合农村教师教育资源和利用城内优秀教师资源支援农村教育方面下大工夫。活动中以城市名优教师为主导,农村教研基地学校教师全部参与,通过课例展示、互动提问和现场对话等形式进行。这一系列活动以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深受农村教师欢迎,促进了全区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
三、优质服务,打造高效教师研训基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人为他们排忧解难。教师进修学校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职能转变。过去那种一张嘴、一根粉笔搞培训,居高临下做指导的方式,已远远跟不上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无法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为此,我们重新审视工作职能,向着“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办学目标转变,在提供全面、优质和高效服务上下工夫。一是强化教学跟踪服务,为教师提供实践支持。我们要求研训员静下身心,深入教学一线,每学期完成跟踪听、评、导课80节以上,了解教师需要,掌握教学现状。二是增加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我们努力开拓教研和培训工作的新途径,建立起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教师教育网络中心,安装了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学科网络教研活动,为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平台。三是打造高效培训基地。为了提高服务功能,我们开源节流,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创造条件,高标准、高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仅用两年就修建了阅览室、资料室和203平方米的招待所;建立了10兆光纤接人的洮北教师教育网站,建立了2个多媒体教室、1个学术报告厅、1个54座位的语音室和1个60座位的微机室,填补了学校无“新三室”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白,实现了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为师资培训工作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加快了我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全面发挥教师进修学校职能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 王胜霞)
一、历练队伍,打造学科领袖群体
一流的教育要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应有一流的研培队伍支持和服务。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我们要在培训者队伍建设上开动脑筋,加大力度,强化管理。
一是强化教研员基本功训练。要求教研员人人达到“四个一”、“三会”标准。“四个一”即能导、评、讲一堂好课,撰写一本课改研究随笔,创设一项科研课题,发表一篇好文章;“三会”即会多媒体操作,会外语,会课件制作。通过开展竞赛、举办培训、校本研修、工作成果展评等活动,形成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促进教研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是注重教研员能力培养。创造一切条件让教研员外出学习,组织他们参加国内外的参观学习和学术交流,同时采取课题研究、专题论坛、登台讲课等方式,压担子、定目标、指方向,提高教研员能力,以打造一支理念新、业务精、能力强、干劲足的教研员队伍。
三是狠抓教研员专业化发展。以专业发展规划和著书立说为载体,促进教研员队伍迈向专业化发展之路。要求每学年每个教研员都制定自我提高的专业发展规划。制定规划要一年一个台阶,目标要具体、可行、科学。
二、高质研培,提高全区教育质量
教师是课改的实践者,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教育者具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理念、能力和学识,才能使课改顺利实施。为此,我校本着“一切为了中小学建设,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一切为了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理念,努力为全区教师和领导提供优质、高效、前瞻性的培训。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采取了互动交流、影子跟踪、主题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每次培训,我们都注重其灵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注重从解决困惑、引发思考、提高认识人手,注重培训的过程管理,避免走过场,确保各项培训有新意,见实效,极大地调动了参培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参培者对培训有兴趣、有收获、有提高。
在抓好培训的同时,我校根据教学的热点、难点和薄弱点开展教学指导和研究,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力度。每学期都组织教研员深入基层跟踪听课指导,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同时组织召开学科教师座谈会、教材使用研讨会和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会,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尤其是针对农村教学力量薄弱的问题,着力抓好农村教师的特殊培训和教学指导。一是利用寒暑假专门开办农村教师,培训;二是组织教研员深入到农村中小学,开展联片教研活动。三是启动“农村协作的教研联盟”活动,在整合农村教师教育资源和利用城内优秀教师资源支援农村教育方面下大工夫。活动中以城市名优教师为主导,农村教研基地学校教师全部参与,通过课例展示、互动提问和现场对话等形式进行。这一系列活动以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深受农村教师欢迎,促进了全区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
三、优质服务,打造高效教师研训基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人为他们排忧解难。教师进修学校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职能转变。过去那种一张嘴、一根粉笔搞培训,居高临下做指导的方式,已远远跟不上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无法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为此,我们重新审视工作职能,向着“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办学目标转变,在提供全面、优质和高效服务上下工夫。一是强化教学跟踪服务,为教师提供实践支持。我们要求研训员静下身心,深入教学一线,每学期完成跟踪听、评、导课80节以上,了解教师需要,掌握教学现状。二是增加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我们努力开拓教研和培训工作的新途径,建立起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教师教育网络中心,安装了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学科网络教研活动,为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平台。三是打造高效培训基地。为了提高服务功能,我们开源节流,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创造条件,高标准、高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仅用两年就修建了阅览室、资料室和203平方米的招待所;建立了10兆光纤接人的洮北教师教育网站,建立了2个多媒体教室、1个学术报告厅、1个54座位的语音室和1个60座位的微机室,填补了学校无“新三室”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白,实现了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为师资培训工作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加快了我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全面发挥教师进修学校职能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 王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