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的描写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鉴于此,本人结合 Go for itunit 9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中的几个教学片断,就关于如何利用多样化的学生合作方式从而有效的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浅谈自己的观点。 。
二、教学片段描述及分析
教学片段一:学生对话,组内总结
在完成本单元的一部分关于电影词汇教学之后,让学生2人一组,围绕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and dislike? 这一话题进行自由对话,然后利用why来扩展主题内容。以下是两个学生之间的一组对话:
S1: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S2: I like comedies.
S1: Why do you like comedies?
S2: Because they are funny.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S1: I like actions.
S2: Why do you like actions?
S1: Because they are exciting.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dislike?
S2: I dislike thrillers.
S1: Why do you not like thrillers?
S2: Because they are scary.
学生互相问完之后,各自根据他们的对话的结果,做一个总结。学生2(S2)的总结如下:
S2:I like comedies, because I think they are funny. But I don't like thrillers, because I think they’re scary. He likes actions, because they are violent.
案例分析:
从以上学生的对话可以看出,让学生以2人为单位(同桌或是前后桌)并以一定的话题为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实现至少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 学生可以在对话中操练和运用本节课新学或跟本话题有关的词汇,例如电影的种类包括喜剧 (comedies), 动作片 (actions)和恐怖片(thrillers), 电影的修饰词包括有趣 (funny),暴力 (violent)和恐怖(scary) 。
(2) 学生不但可以增加词汇(如上所述),而且还给学生创造了将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真实情景中加以运用的机会,同时还达到了练习口语的能力,包括描述(description)和总结的能力(report)。
教学片段二 学生对话,校对答案
对于老师和学生來说,校对答案是非常枯燥无味的。通常使用的校对方法有两种:一是老师读答案,学生看自己的答案是否跟老师的正确答案一致。二是老师把正确答案发给学生,学生看自己的答案是否与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一致。这两种方法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枯燥,而且还有可能导致以下两后果:一是学生可能对错答案,这种情况可能对于题量大的情况更加容易发生。二是学生只是单纯地纠正答案,并不去考虑为什么他们的答案是错误的。为了克服以上两种可能,我在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这一 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在校对听力答案的时候我放弃了以往的校对方式,而采用了让学生自己来一问一答来校对答案。以下是两位学生的对话:
S1: Who thinks comedies are funny?
S2:June thinks comedies are funny.
S1:oh, I thinkEdward think comedies are funny.
S2:No, you are wrong.You can look at here( 这时,这个学生指着书本中与本题有关的句子告诉另外一个同学。)
案例分析:
这样的校对方式让学生变成主动者,不但能把枯燥的校对答案变为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而且把更多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提供帮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例如以上例子,学生1,如果没有跟学生2没有进行对话,可能就简单地修改答案而不去或者是没有能力去寻找答案。然后,由于学生合作,学生2帮助学生1解答了这一问题.
教学片段 三组间竞争,奖励赢家
让学生互相合作,然后奖励各组的合作成果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本课堂上,我以Who is the winner? (谁是大赢家)为题,把学生分成4大组进行比赛。 具体操作如下:
(1) 给学生每个学生3分钟的独立思考空间,以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
(2) 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选题目代号(例如banana A);
(3) 老师点击学生所选的代号(banana A)时,会出现一个题目;
(4) 答对组得一颗星;
(5) 教师对每个组的汇报和合作成果进行了口头点评。
案例分析:
小组的合作成果奖励是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激励性学生合作手段促进有效合作,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仅有教师的口头评价显得苍白无力,所以给于学生一定的实物性的奖励可以更加好的激励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再则,学生上了一节课显然有点累了,这个游戏可以调节气氛,让本节课达到高潮,并且里面的题目都是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在轻松之余,还可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三.教学反思和启示
合作教学是建立在强大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其在本课堂的应用从份体现了它对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以上三种学生合作的方式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和优势。学生对话,组内报告让学生有机会练习教纲所要求的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掌握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学生对话,校对答案改善了以往枯燥无味的校对答案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有机会深入理解正确答案。组间竞争,奖励赢家则不但鼓励学生的组内合作精神,而且在游戏中巩固了课堂知识。
然而,学生合作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总结如下:
(1) 学生合作的任务需要切合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和生活背景知识,否则学生合作无法进行。本案例的主题,都是学生熟悉的主题,所以学生可以做到有话可说,同时也可以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
(2) 学生合作,如何给学生分组很重要。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所以学生分组要多样化,可以2人为单位,也可以3人或者4人为单位。也可以经常交换学生合作的伙伴。本案例中,学生有2人和4人为单位,学生的伙伴有时为同桌,有时则为前后桌的同学。
(3) 教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合作不是让老师推到教室后面,让学生自由活动。相反的,学生合作需要老师扮演不同的角色。老师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老师是协调者,帮助配合不好的学生调整合作方式。老师是观察者,必须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老师也是评价者,在适当的时候对进行顺利的小组提出表扬,而对偏离学习任务的小组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
(4) 运用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促进有效合作。仅有教师的口头评价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有时候物质性的奖励(可以是虚拟世界中的),譬如本案例中的星星激励学生互相协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合作方式不能生搬硬抄,而是应该根据自己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调整和运用,结合自己学生的语言能力,生活背景,教材的具体情况,授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和运用。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鉴于此,本人结合 Go for itunit 9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中的几个教学片断,就关于如何利用多样化的学生合作方式从而有效的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浅谈自己的观点。 。
二、教学片段描述及分析
教学片段一:学生对话,组内总结
在完成本单元的一部分关于电影词汇教学之后,让学生2人一组,围绕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and dislike? 这一话题进行自由对话,然后利用why来扩展主题内容。以下是两个学生之间的一组对话:
S1: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S2: I like comedies.
S1: Why do you like comedies?
S2: Because they are funny.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S1: I like actions.
S2: Why do you like actions?
S1: Because they are exciting.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dislike?
S2: I dislike thrillers.
S1: Why do you not like thrillers?
S2: Because they are scary.
学生互相问完之后,各自根据他们的对话的结果,做一个总结。学生2(S2)的总结如下:
S2:I like comedies, because I think they are funny. But I don't like thrillers, because I think they’re scary. He likes actions, because they are violent.
案例分析:
从以上学生的对话可以看出,让学生以2人为单位(同桌或是前后桌)并以一定的话题为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实现至少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 学生可以在对话中操练和运用本节课新学或跟本话题有关的词汇,例如电影的种类包括喜剧 (comedies), 动作片 (actions)和恐怖片(thrillers), 电影的修饰词包括有趣 (funny),暴力 (violent)和恐怖(scary) 。
(2) 学生不但可以增加词汇(如上所述),而且还给学生创造了将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真实情景中加以运用的机会,同时还达到了练习口语的能力,包括描述(description)和总结的能力(report)。
教学片段二 学生对话,校对答案
对于老师和学生來说,校对答案是非常枯燥无味的。通常使用的校对方法有两种:一是老师读答案,学生看自己的答案是否跟老师的正确答案一致。二是老师把正确答案发给学生,学生看自己的答案是否与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一致。这两种方法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枯燥,而且还有可能导致以下两后果:一是学生可能对错答案,这种情况可能对于题量大的情况更加容易发生。二是学生只是单纯地纠正答案,并不去考虑为什么他们的答案是错误的。为了克服以上两种可能,我在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这一 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在校对听力答案的时候我放弃了以往的校对方式,而采用了让学生自己来一问一答来校对答案。以下是两位学生的对话:
S1: Who thinks comedies are funny?
S2:June thinks comedies are funny.
S1:oh, I thinkEdward think comedies are funny.
S2:No, you are wrong.You can look at here( 这时,这个学生指着书本中与本题有关的句子告诉另外一个同学。)
案例分析:
这样的校对方式让学生变成主动者,不但能把枯燥的校对答案变为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而且把更多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提供帮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例如以上例子,学生1,如果没有跟学生2没有进行对话,可能就简单地修改答案而不去或者是没有能力去寻找答案。然后,由于学生合作,学生2帮助学生1解答了这一问题.
教学片段 三组间竞争,奖励赢家
让学生互相合作,然后奖励各组的合作成果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本课堂上,我以Who is the winner? (谁是大赢家)为题,把学生分成4大组进行比赛。 具体操作如下:
(1) 给学生每个学生3分钟的独立思考空间,以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
(2) 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选题目代号(例如banana A);
(3) 老师点击学生所选的代号(banana A)时,会出现一个题目;
(4) 答对组得一颗星;
(5) 教师对每个组的汇报和合作成果进行了口头点评。
案例分析:
小组的合作成果奖励是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激励性学生合作手段促进有效合作,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仅有教师的口头评价显得苍白无力,所以给于学生一定的实物性的奖励可以更加好的激励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再则,学生上了一节课显然有点累了,这个游戏可以调节气氛,让本节课达到高潮,并且里面的题目都是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在轻松之余,还可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三.教学反思和启示
合作教学是建立在强大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其在本课堂的应用从份体现了它对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以上三种学生合作的方式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和优势。学生对话,组内报告让学生有机会练习教纲所要求的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掌握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学生对话,校对答案改善了以往枯燥无味的校对答案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有机会深入理解正确答案。组间竞争,奖励赢家则不但鼓励学生的组内合作精神,而且在游戏中巩固了课堂知识。
然而,学生合作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总结如下:
(1) 学生合作的任务需要切合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和生活背景知识,否则学生合作无法进行。本案例的主题,都是学生熟悉的主题,所以学生可以做到有话可说,同时也可以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
(2) 学生合作,如何给学生分组很重要。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所以学生分组要多样化,可以2人为单位,也可以3人或者4人为单位。也可以经常交换学生合作的伙伴。本案例中,学生有2人和4人为单位,学生的伙伴有时为同桌,有时则为前后桌的同学。
(3) 教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合作不是让老师推到教室后面,让学生自由活动。相反的,学生合作需要老师扮演不同的角色。老师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老师是协调者,帮助配合不好的学生调整合作方式。老师是观察者,必须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老师也是评价者,在适当的时候对进行顺利的小组提出表扬,而对偏离学习任务的小组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
(4) 运用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促进有效合作。仅有教师的口头评价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有时候物质性的奖励(可以是虚拟世界中的),譬如本案例中的星星激励学生互相协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合作方式不能生搬硬抄,而是应该根据自己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调整和运用,结合自己学生的语言能力,生活背景,教材的具体情况,授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和运用。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