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应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要经过“愿说—会说—善说”这三个发展阶段,只有按照这个顺序扎扎实实地进行说话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使学生愿说
1、指出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登台表达时,大胆的学生大方、活泼、语调生动;腼腆的学生也许说话节奏分明,举止稳重;女同学形体自控力较强,男同学大都说话简洁、幽默。对所有学生的既成优势有必要一一指出,以迅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及时表扬,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口语交际课上,要重视学生。有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通常,学生每登台训练一次,均会有所进步。教师必须把口语交际活动看作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心理、神情、措辞、举止、合作态度、理解能力等等。学生第二轮登台时步伐也许从容了,神情也许大方了,也许……这些微不足道的进步,正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成熟、规范的量的积累。
3、阶梯式训练,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内容要短小,适宜登台表演。并且每个阶段只需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其它问题留待以后逐个解决。比如心理适应阶段,我只让学生登台面带微笑,用目光与同学交流一分钟,以解决怯场问题,而不要求他讲话,更不要求他讲得如何如何。心理适应了,再练用语言交流,再练形体调控……这样,许许多多有联系的且逐步深入、逐步提高的小阶段就集合成一个全过程。这样做,学生容易树立信心,容易接受,训练效果也特别好。
4、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组织口语交际活动的一个麻烦事是台上活动,台下不动。台上活动精彩时,台下专心听;台上活动吃力甚至失败时,台下人觉得没趣,甚至产生骚动。怎样才能让台上台下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呢?我们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对表演者按口语、心态、神情、举止和语义等各项内容评分,对于表演成功的同学予以奖励。台下的同学对参与评分感到新鲜,都很投入。起初,学生在评分时仅靠表面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打分的经验丰富了,都能较准确地按照表演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神态举止是否潇洒得体去打分。更可贵的是,评了人家,也触动了自我。登台时自我调控的要点和意识具体而鲜明了,就会明显提高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内容的条理性和表达的顺畅程度。
5、話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仅依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每次训练的话题应瞄准校园生活的热点或学生息息相关的点滴小事。这些内容不仅实用,而且富有魅力,有一触即发的感应力,有一步即可进入角色的贴近感,更易于学生进行训练。另外,话题应尽可能具备学生熟悉的场景:教室、图书馆、操场、商店、车站等等,以引导学生的回忆,迅速构思并展开模拟情境对话。
二、提高语言的规范性,使学生会说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人的交际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但方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妨碍着不同地区人们的交际。因而说一口规范的普通话,是现代交际的“通行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的要求。然而对于说普通话,我们历来重课内而轻课外;力求规范书面语而轻视口头语言。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规范性。为此,必须引导学生克服方言土语,把普通话由课堂用语转为生活用语。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内部优化—分组监督”的做法:即通过规范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的日常会话,优化校园内部的语言环境;运用岗哨监控、活动锤炼、评分激励等手段,引导学生把普通话当作日常交际用语,从而逐步树立“讲普通话,做文明人”的观念。
敢说并不等于会说。学生开始时语无伦次、无头无尾、任意粘连、罗嗦重复等现象很严重,要一下子都改掉,难度确实不小。因此,只让学生尽量把话说顺、说细、说活、说准,逐步做到言之有义——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之有情——惟妙惟肖。同时,师生再共同研讨描绘一方景色、勾勒一件实物、介绍一个场面、刻画一幅肖像、阐述一种思想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出口成章”。
三、掌握技巧,训练口语交际的敏捷性,使学生善说
口语是通过语音来表情达义的,它不具备书面语言反复修改,仔细斟酌的从容,有着很强的即时性。如何培养学生交际场合中的敏捷性,使他们善说呢?可以按“张口说话——先想后说—现想现说”的步骤来训练的。
第一步:帮助学生克服公共场所不愿讲、怕丢丑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张口说话。做法是导演结合。针对其怕丢丑的心理,引导他们明白“要想明天说得棒,别怕今天出洋相”的道理,解除心理负担。
第二步:低起点,严要求,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利用早读课持之以恒地开展“五分钟说话训练”。第一轮是先规定题目,让学生事先准备,上台时做到心中有底,才能敢说,也才具备说好的前提。第二轮是随机抽取题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开始也是让学生先想后说,即每天提前抽取题目,让学生稍作准备后再当众说话。如“你的爱好是什么?”“双休日是怎样度过的?万事都有第一次,学生一旦“破头”了,后来的训练将日有所得。
第三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现想现说,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在学生当众说话时,我要求他们思路要清楚,语言要流畅,用语要规范,力求做到神情自若,落落大方。或坐或站,或颦或笑,动作表情切合说话内容,并且要有礼貌。切忌吐舌头、玩小辫、摸耳朵、卷衣角、搔脑勺等一些小动作出现,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总之,口语交际是人人必需掌握的工具,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我们老师应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多种切入点,创设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中心小学 江苏】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使学生愿说
1、指出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登台表达时,大胆的学生大方、活泼、语调生动;腼腆的学生也许说话节奏分明,举止稳重;女同学形体自控力较强,男同学大都说话简洁、幽默。对所有学生的既成优势有必要一一指出,以迅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及时表扬,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口语交际课上,要重视学生。有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通常,学生每登台训练一次,均会有所进步。教师必须把口语交际活动看作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心理、神情、措辞、举止、合作态度、理解能力等等。学生第二轮登台时步伐也许从容了,神情也许大方了,也许……这些微不足道的进步,正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成熟、规范的量的积累。
3、阶梯式训练,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内容要短小,适宜登台表演。并且每个阶段只需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其它问题留待以后逐个解决。比如心理适应阶段,我只让学生登台面带微笑,用目光与同学交流一分钟,以解决怯场问题,而不要求他讲话,更不要求他讲得如何如何。心理适应了,再练用语言交流,再练形体调控……这样,许许多多有联系的且逐步深入、逐步提高的小阶段就集合成一个全过程。这样做,学生容易树立信心,容易接受,训练效果也特别好。
4、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组织口语交际活动的一个麻烦事是台上活动,台下不动。台上活动精彩时,台下专心听;台上活动吃力甚至失败时,台下人觉得没趣,甚至产生骚动。怎样才能让台上台下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呢?我们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对表演者按口语、心态、神情、举止和语义等各项内容评分,对于表演成功的同学予以奖励。台下的同学对参与评分感到新鲜,都很投入。起初,学生在评分时仅靠表面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打分的经验丰富了,都能较准确地按照表演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神态举止是否潇洒得体去打分。更可贵的是,评了人家,也触动了自我。登台时自我调控的要点和意识具体而鲜明了,就会明显提高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内容的条理性和表达的顺畅程度。
5、話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仅依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每次训练的话题应瞄准校园生活的热点或学生息息相关的点滴小事。这些内容不仅实用,而且富有魅力,有一触即发的感应力,有一步即可进入角色的贴近感,更易于学生进行训练。另外,话题应尽可能具备学生熟悉的场景:教室、图书馆、操场、商店、车站等等,以引导学生的回忆,迅速构思并展开模拟情境对话。
二、提高语言的规范性,使学生会说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人的交际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但方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妨碍着不同地区人们的交际。因而说一口规范的普通话,是现代交际的“通行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的要求。然而对于说普通话,我们历来重课内而轻课外;力求规范书面语而轻视口头语言。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规范性。为此,必须引导学生克服方言土语,把普通话由课堂用语转为生活用语。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内部优化—分组监督”的做法:即通过规范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的日常会话,优化校园内部的语言环境;运用岗哨监控、活动锤炼、评分激励等手段,引导学生把普通话当作日常交际用语,从而逐步树立“讲普通话,做文明人”的观念。
敢说并不等于会说。学生开始时语无伦次、无头无尾、任意粘连、罗嗦重复等现象很严重,要一下子都改掉,难度确实不小。因此,只让学生尽量把话说顺、说细、说活、说准,逐步做到言之有义——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之有情——惟妙惟肖。同时,师生再共同研讨描绘一方景色、勾勒一件实物、介绍一个场面、刻画一幅肖像、阐述一种思想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出口成章”。
三、掌握技巧,训练口语交际的敏捷性,使学生善说
口语是通过语音来表情达义的,它不具备书面语言反复修改,仔细斟酌的从容,有着很强的即时性。如何培养学生交际场合中的敏捷性,使他们善说呢?可以按“张口说话——先想后说—现想现说”的步骤来训练的。
第一步:帮助学生克服公共场所不愿讲、怕丢丑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张口说话。做法是导演结合。针对其怕丢丑的心理,引导他们明白“要想明天说得棒,别怕今天出洋相”的道理,解除心理负担。
第二步:低起点,严要求,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利用早读课持之以恒地开展“五分钟说话训练”。第一轮是先规定题目,让学生事先准备,上台时做到心中有底,才能敢说,也才具备说好的前提。第二轮是随机抽取题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开始也是让学生先想后说,即每天提前抽取题目,让学生稍作准备后再当众说话。如“你的爱好是什么?”“双休日是怎样度过的?万事都有第一次,学生一旦“破头”了,后来的训练将日有所得。
第三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现想现说,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在学生当众说话时,我要求他们思路要清楚,语言要流畅,用语要规范,力求做到神情自若,落落大方。或坐或站,或颦或笑,动作表情切合说话内容,并且要有礼貌。切忌吐舌头、玩小辫、摸耳朵、卷衣角、搔脑勺等一些小动作出现,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总之,口语交际是人人必需掌握的工具,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我们老师应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多种切入点,创设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