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生物学试题特点分析及教学启示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q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I卷生物学部分试题为例,对试题特点、情境来源、考点知识及考查关键能力进行分析,以期充分挖掘高考对教学的价值引领与导向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考;生物学;试题特点;核心素养;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I卷(以下简称高考全国I卷)生物学试题考查了以下内容: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光合作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遗传基本规律、种群数量变化、渗透作用、实验设计、神经调节、群落和生态系统、微生物培养和基因工程。试题内容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如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及生物学大概念的理解,也注重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同时部分试题渗透了生物科学史,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下面以部分试题为例,对高考全国I卷生物试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充分挖掘高考对教学的价值引领与导向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试题特点及典例评析
  1.1直击教材.考查事实性知识及一般概念和大概念
  高考全国I卷生物试题内容主线知识考查明显,有多道题直击教材,对教材的挖掘越来越深,注重考查学生对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识记,以及对生物学大概念的理解。对高考全国I卷生物试题考点及命题来源分析见表1。从中,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是:(试题)万变不离其宗(教材),考点直击教材,多道题直接源自教材原文,注重事实性知识和一般概念的考查,同时非选择题选考题37题折射出试题内容关注学生对生物学大概念的理解。事实性知识、一般概念及大概念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科学观念奠定根基。
  现以选择题第1题为例进行评析。
  [例1](2019·新课标I卷·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__()
  A.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細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参考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的基本概念、细胞凋亡具体实例及生理意义。题干及选项均源自人教版必修1第123页。以人胚胎时期尾部细胞自动死亡、蝌蚪尾巴的消失及胎儿手的发育为例,介绍了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这正是选项A、D的直接来源。为了深化学生对细胞凋亡的理解,必修1第124页又详细列举了几种细胞凋亡的类型,如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最后一段明确点明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不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对生物体是不利的,这是选项B、D的来源。
  1.2以史为境,注重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科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及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选择题第2题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遗传密码的破译等科学史作为命题情境,选择题第3题以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部分科学史为命题情境,以此体现“科学工作采用基于实证的范式”“科学是创造性的工作”“科学知识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改变”“科学工作依赖观察和推论”等科学本质内容,同时科学史也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也能帮学生将科学本质及科研方法、思路内化于心,面临实际问题时能运用科学思维进行逻辑推理,辨别伪科学。
  [例2](2019·新课标I卷·2)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己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组合是__()
  ①同位素标记的tRNA②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③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④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⑤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参考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翻译的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tRNA、核糖体等)及同位素标记技术,要求学生有效提炼题目信息并结合翻译过程分析作答。命题情境来源于必修1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过程、必修2遗传密码的破译这两个科学史和翻译过程这一事实性知识。必修1第48页“资料分析”中写到:科学家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合成、运输过程(即翻译)。这说明以放射性的亮氨酸(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蛋白质具有放射性,因此该题中应用同位素标记苯丙氨酸,而非tRNA,由此可见①错误,③正确。必修2第75页详细介绍了尼伦伯格和马太采用蛋白质的体外合成技术(即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破译遗传密码子的过程,在试管中分别加入一种氨基酸,再加入除去DNA和mRNA的细胞提取液,以及人工合成的RNA多聚尿嘧啶核苷酸(翻译的模板),结果加入了苯丙氨酸(翻译的原料)的试管中出现了多聚苯丙氨酸的肽链(产物)。因此,④、⑤也是所需材料。⑤包含翻译过程所需的酶、tRNA、核糖体等物质,能为翻译过程进行提供适宜环境。至于②,属于易错选项,翻译过程的确需要多种酶的催化,这些酶存在⑤中。尼伦伯格和马太的实验是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的雏形和代表,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是以外源DNA或mRNA为模板,在体系中补充底物和能量物质,在细胞抽提物提供的多种酶的作用下合成蛋白质的体外表达系统。
  1.3以实验探究为载体,考查学生关键能力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势必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习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素养,如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试题中对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载体主要是实验设计,考查维度涉及到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对应结论、设计原理、变量分析等方面,这类题型开放性强,能很好地反映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严谨、缜密,间接地起到为高等教育筛选人才的作用。   [例3](2019·新课标I卷·29题节选)将生长在水分正常土壤中的某植物通过减少浇水进行干旱处理,该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叶片中的脱落酸(ABA)含量增高,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回答下列问题。有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请以该种植物的ABA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ABA)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参考答案:实验思路为取若干ABA缺失突变体植株,测定并记录正常条件下气孔开度,干旱处理后,再次测定并记录气孔开度;预期结果为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再将上述干旱处理的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分为A、B两组,在干旱条件下,A组进行ABA处理,B组不处理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并记录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A组气孔开度减少,B组不变。
  评析:本题创设了干旱条件下植物叶片中ABA升高、气孔导度下降这一真情实境,主要考查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采用适当的科学思维方法,设计恰当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论证,并选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本题以实验设计为载体,注重考查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中学生物教学注重探究实验基本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本题要求学生利用ABA缺失突变体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验证性实验。学生首先要从背景情境中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明确ABA缺失突变体的含义是不能合成ABA。其次,学生需分析出实验目的包括两方面:①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缺水直接引起的;②验证ABA含量升高导致气孔开度减小,对应的自变量分别为水含量、ABA含量,因变量均为气孔导度的变化。同时,学生需要掌握实验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原则。例如,针对“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缺水直接引起的”,需要设计两组实验,实验组干旱处理,对照组维持正常水分供应,其他条件相同,测定气孔导度(因变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即可。
  1.4关注生态文明,倡导环境保护理念
  非选择题选考题37题,以高效降解环境污染有机物的细菌为情境材料,深度考查对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计数等内容,着意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社会责任意识与应用科学技术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担当。
  2教学启示
  高考是連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枢纽,其导向性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什么人”有重要影响。通过对高考全国I卷生物试题特点、对教学的价值引领与导向作用的分析,对今后教学的思考如下。
  2.1立足教材,深挖细品,开展大概念教学
  高考全国I卷生物试题内容对教材的挖掘越来越深,注重一般概念、事实性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这要求教师注重日常教学过程立足教材,对教材内容深挖细品。教材浓缩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知识,鉴于部分内容篇幅有限,学生可能存在认知障碍。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显、隐性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或重组,充当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枢纽,真正实现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师要重视大概念的学习,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是围绕几个大概念展开的,大概念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教师围绕大概念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整体框架,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2.2注重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
  科学史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科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重温科学探究之路,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学会合作创新,明确使命担当。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史开展教学,促进学生领悟科学本质,把握自然科学的特点,以此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伪科学。
  2.3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重实践是生物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生物学实验是提升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的开展不局限于室内、校内、教材,教师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拓宽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优化实验。
  2.4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生物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内化不能一蹴而就,也非朝夕之间,这要求教师在每节课都需要制定详细的核心素养任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的进行落实,逐步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以“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一节为例,通过小组讨论,利用教材资源,分析相关资料,绘制思维导图,渗透归纳和概括、批判性思、演绎与推理、严谨性思维、构建模型等科学思维。  关键词 科学思维 生物复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问题提出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
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全面育人方向,这对广大教师的课程观与评价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能够站在以核心素养达成为目标的高位,通观教材,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架构知识体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思考课堂和教学,开发设计能承载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及概念传递的主题和教学模块。复习课就是围绕“主题”或“模塊”的教学活动,通常需要在有限的课时中实现综合性知识的归纳、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
1 教育教学背景分析  1.1 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四章第二节“关注生态工程的实例”。高中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能“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是在识记水平上对生态工程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甲从A点出发沿北偏东45°方向走到B点,乙从A点出发沿北偏西30°方向走到C点,则∠BAC等于().  A. 15°B. 75°  C. 105° D. 135°  2. 若方程组x=y 5,  2x-y=5的解满足方程x y a=0,则a的值为().  A. 5B. 6  C.-5 D.-6  3. 如图1,已知EF∥BC,EH∥AC,则图中与∠1互补
摘要 从一节课堂实例出发,以教学案例和教学片段的形式,对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 新课程 实验探究 理论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许多章节中,重、难点大多设计成一个个探究过程来加以展开和突破,可以说,探究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多样性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均将探究性教学做为必选方式,
学习活动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源泉,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设计课堂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亲历过程,获得丰富的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担心学生活动耗时费力过多,以教授灌输代之;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活动只是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以实在的记忆背诵取代;有的教师为活动而活动,忽视活动的实际价值;有的活动设计偏离教学重难点,以热闹新异取胜。如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  1. 在△ABC中,∠B、∠C的外角分别为135°和105°,那么∠A的度数为().  A. 30°B. 45°C. 60° D. 9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些话语表明,教师需要理解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这也是生物课标中要求每一位教师所要做到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情感教育,学生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从而实现提高每一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核心教学任务。  情感教育的范畴很大,从
生物的图表信息问题多见于高三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① 在一轮复习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可让学生通过构建知识脉络图来加强对知识体系的理解;② 在题干中以相关图像、图表信息呈现解题条件,要求学生能依据所给图表信息整理、分析、输出,最终解决问题。  值得广大教师关注的是,由于图表信息命题的背景广泛、蕴含的知识丰富,可以突出对考生获取、整理与加工信息能力的考查,因而倍受命题者青睐,近年来在高
“促胰液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中的“资料分析”板块。大多数教师都将这部分知识作为“科学史教学”一讲而过,不会单设一课时来进行教学。我校生物中心教研组在一次听课评课活动中,对该段内容的处理进行了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用一课时来安排这段科学史教学,是否是浪费时间”,最后教师们达成共识——教材安排该段内容不仅仅简单交代“促胰液素的发现”和“激素调节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