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饮食养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认为,人生的哲学,不在于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而在于实践“仁”的道德,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仁人君子”。他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要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不提倡“耻恶衣恶食”。其中“恶食”是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上的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他还明确提出:“肉虽多,不能胜食。”意即席上肉类食品虽多,但吃的数最不能超过“饭最”,这明确地告诉我们主辅食品要合理搭配。只有主辅食品搭配合理,才能使人得到合理的养分,有利于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经常饱食(尤其是肉食过最),会增加肠胃的负担,消化液供不应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肠胃,导致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产生缺血现象,使人感到困乏,不利于身心健康。
  目前有些人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无休止地常食、多食,结果产生了“富贵病”。民谚云:“食要七分饱。”意为不能贪食,食得太饱,所以孔子提出的“食不求饱”也正体现了“节食益寿”的饮食观点。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食品品种很丰富(但并不是不多),而且对饮食已经很讲究了,孔子的饮食观具有代表性。明代张岱《圭集序》中写道:“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已得饮食之征。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
  孔子后来发迹,做了鲁国上卿及鲁国大司寇,俸禄都是“六万斗谷子”,在当时已经是很富裕了(相当于现在高级白领阶层的待遇),但当时孔子并不因为生活富裕了而过奢侈的生活,他对饮食很讲究,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精细,粗之反;脍,细切鱼和肉,反复用“不厌”二字,极言讲究之致。
  这里有一段插曲,清代曹臣栋《逸经》引《吕氏春秋》载:“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
  这一插曲仿佛有点可笑,但是既然有益,又何必怕人说笑话呢。众所周知,菖蒲的根是苦的,非常难吃。所以孔子要缩着头颈(难吃的样子),吃了三年才习惯。不过,据《孝经》记载:“菖蒲益聪。”这就回答了孔子为何吃菖蒲之事,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恐怕也不全是着眼于“味道好”这一点,而看重营养,即养生的。
  由于孔子对饮食有良好的习惯和严格的要求。他虽然幼时家贫,后来发迹,但能享有73岁高龄,这与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左右相比,确为“高寿”了,孔子的“食经”成为他长寿的奥秘。
  
  编辑 张荣生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四大文明古国之首;中国文化中的风水学更是源远流长,在观念形成到理论体系发展的四千多年时间积淀下,又有着浓重的神秘色彩和独特价值,这源于人们长期观察分析自然和改造适应自然的实践,因而自古以来,人们一直用风水理论体系所延展的民族智慧进行趋吉避凶、解除病苦、乞求繁荣、旺盛仕途。风水理论本质上看,是以人为中心,同时考虑天、人、地的相互关系与气息能量的分布影响,形成阴阳平衡、五行协调的状态
期刊
知易行难是我们古圣先贤的遗训,生活中言行不符的人多于言行相符的人,但在三民主义中却有知难行易之说。究竟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呢?  道德在知易行难  古人说:知易行难,是道德方面的知行说。在道德的知行而言,确是知易行难。  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善知恶属知,为善为恶属行。固然他亦说知行合一,他亦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但从始到成,中间很有许多工夫,这许多工夫,即是“
期刊
有人说,爱情其实一种感觉,只要你敞开心扉去感受,爱情就会无处不在……  也有人说,爱情是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需要用心静静的等待……  还有人说,无所谓什么爱不爱情的,爱情的最后不是化为亲情就是会沦为心中永远的痛!   让我们在四首优美的爱情诗里,寻找爱的四重境界。  爱的第一重境界:未说出口的爱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期刊
曾纪芬是曾国藩之女,一生虽大起大落,却得善始善终。追根溯源,必定归因于家教之严、自律之强与待人之和。一生如此、纵使坎坷不断,亦足以自在而洒脱。  曾国藩曾将全家人召集起来,把他为家人制订的“功课单”当众宣读,每人发给一份: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属(食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诚黹、刺绣之类(细工);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女鞋、或疆衣(粗工)。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
期刊
一字千金  一年春天,王羲之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就病倒在馆舍里,整整病了一个月,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去,价格是三十—两银子,少一两也不当。  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
期刊
     
期刊
渔人在捕鱼,一只茑鸟飞下,叼走了一条鱼。有无数只乌鸦看见了鱼,便聒噪着追逐茑乌。茑鸟不论飞东飞西,满天的乌鸦都是紧追不舍,茑乌无处可逃,疲累地飞行,心神涣散时鱼就从嘴里掉下来了。那群乌鸦朝着鱼落下的地方继续追逐。茑鸟如释重负,栖息在树枝上,心想:我背负这条鱼,让我恐惧烦恼;现在没有了这条鱼,反而内心平静,没有忧愁。  如果情爱是束缚,你能舍去情爱,不就得到自在了吗?如果骄慢是烦恼,你能舍去骄慢,不
期刊
马致远在元代有“曲状元”之称,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将他列于“元人之首”。他的散曲具有鲜明个性,艺术成就极高,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尤为人所称道。  诗是从意象开始的,意象是诗的细胞。秋天既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从五行学的观点来看,五行之金对应四季之秋天,对应四方中的西方,故秋天又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有感于“四时以叹逝”,故有“悲落叶于劲秋”的传统。《天净沙·秋思》尽管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
期刊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
期刊
射箭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调整好自己  有一次我到山东讲课,正逢当地举办一次“射礼”活动,《礼记》的射礼从根本上赋予自古以来作为狩猎、争斗技术的弓射以灵魂。  孔子的教育,射是六艺之一,能让人感受“无体,无德,智也”的真谛,“射”只是表,而“礼”才是其追求的核心价值。  射礼是“立德正己之礼”,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  射箭,也可以坚定自己的目标和信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