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乐器进校园的背景下开展葫芦丝教学,教师利用葫芦丝的民间传说,运用律动表演、情景模拟、听辨竞赛、小组积分评比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葫芦丝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流行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吹管乐器。葫芦丝的构造较特殊,所用材料均取自天然,纯手工完成制作过程。它由葫芦、主管、簧片、附管组成,主管开有七个音孔,音域为3 5 6 7 1 2 3(5、6),附管持续发一个音。葫芦丝声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善于表达温柔的情感,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它发出的音有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它为葫芦丝。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乐器进校园的教学活动,笔者在葫芦丝教学实践中发现,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成功激发、培养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大胆地展示自我,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提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是就心理状态而言的三种层次的学习和审美境界。在教学中,从让学生学习基础的知识而“知之”,再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好之”,甚至“乐之”,能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學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儿童的学习兴趣对巩固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调节学习活动及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就是他们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因此,诱发、培养并稳定学生的音乐兴趣实乃音乐老师的重要任务。
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短暂兴趣”,要使短暂兴趣转化为“稳定兴趣”,就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自尊需要时,就产生自尊,它促使自己更加奋发向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是在取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小学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体验是儿童获得积极自我评价的基础。教师应对小学儿童做出积极评价,尊重学生,不轻易做出否定评价。
那么,在乐器进校园的背景下,如何运用葫芦丝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一、巧用葫芦丝民间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葫芦丝是云南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如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在教学中,笔者讲述了关于葫芦丝的民间传说,同时运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云南风光、少数民族节日风情类的视频和图片,利用学生对《葫芦娃》的好感和葫芦的可爱形状,让学生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金孔雀轻轻跳》等经典乐曲,诱发学生对葫芦丝演奏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课前律动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中,笔者常用课前一分钟律动表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音乐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并随着音乐加入师生律动表演中。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生动有趣的舞蹈动作、肢体律动、葫芦丝吹奏配合律动表演等,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选用律动音乐时比较灵活,有时采用音乐片段《口哨与小狗》《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有时利用上一节课所学歌曲(乐曲)旋律,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又或者采用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歌曲(乐曲),既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铺垫,又能给学生营造新鲜感,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如《动物说话》,师生互动演奏,老师唱“小鸡说话”,学生接唱“叽叽叽”;再用葫芦丝互动吹奏,老师吹奏“6 3 3 2”,学生接着吹奏“3 5 3”。又如《乃哟乃》,师生互动演唱之后,再采用葫芦丝互动吹奏,老师吹奏“5 3 5”,学生接着吹奏“5 3 1”。让学生参与律动表演及葫芦丝的吹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设情境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的导入环节,笔者会精选音乐教材,设计情境,进行模拟表演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一年级的《动物说话》、二年级的《小红帽》、三年级《我是草原小牧民》、四年级的《打字机》、五年级的《踩雨》、六年级的《火把节》等,通过对歌曲意境的情景模拟表演,加上葫芦丝的吹奏体验,让学生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到外,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得到全方位的刺激,并得以内化升华。
四、设计听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竞赛的方式,通过听辨音乐片段回答问题,或是请个别学生吹奏两句旋律,让全班同学猜猜他所吹奏的旋律的曲名等。这项活动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问题抢答,学生有了成就感,既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利用“录像巡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特别设计了“录像巡演”环节,即每节课挑选出优秀演奏员进行表演并录像,将录像在全年级中“巡演”,让各班同学互相观摩学习,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银幕中的演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孩子们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精彩、更完美,课前课后都积极主动地练习。
六、制定积分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得到肯定与表扬、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笔者利用这种积极因素,在葫芦丝教学实践活动中制订了小组积分(加分)的激励制度,并提出了明确标准,如课堂上答对问题的学生,积极思考、表现出色、纪律好、坐姿正确的学生,会及时得到表扬,受表扬的学生可以上台在加分板上为本小组贴上笑脸,活动中自信上台表演的学生可以为小组加分并获得奖品,课后小结环节统计本节课获奖最多的小组,并进行特别表扬,再将每节课的积分记录到班级评分汇总表上,期末嘉奖。教学活动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使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音乐的乐趣。为了集体荣誉和个人愿望,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大胆地回答问题、自信地上台表演。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利用此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颇有成效。
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说:“假如学生愿意学,那么你就用不到‘学得好有奖’的办法。教师应当使用正常的关系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孩子对学习的渴望,以及音乐本身给师生带来的巨大享受。”也就是说,对那些热爱音乐、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来说,师生共同创造音乐带给他的乐趣就是最好的表扬和奖励。对那些学习音乐兴趣一般或学习音乐兴趣不浓的学生来说,使用表扬的手段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他们由此获得了乐趣和信心,也会因此而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综上所述,在乐器进校园的背景下开展葫芦丝教学,教师可通过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水平,利用葫芦丝的民间传说、外形、音色和经典乐曲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课前律动表演、情景模拟、听辨竞赛、小组积分评比等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达到稳定其学习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葫芦丝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流行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吹管乐器。葫芦丝的构造较特殊,所用材料均取自天然,纯手工完成制作过程。它由葫芦、主管、簧片、附管组成,主管开有七个音孔,音域为3 5 6 7 1 2 3(5、6),附管持续发一个音。葫芦丝声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善于表达温柔的情感,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它发出的音有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它为葫芦丝。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乐器进校园的教学活动,笔者在葫芦丝教学实践中发现,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成功激发、培养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大胆地展示自我,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提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是就心理状态而言的三种层次的学习和审美境界。在教学中,从让学生学习基础的知识而“知之”,再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好之”,甚至“乐之”,能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學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儿童的学习兴趣对巩固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调节学习活动及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就是他们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因此,诱发、培养并稳定学生的音乐兴趣实乃音乐老师的重要任务。
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短暂兴趣”,要使短暂兴趣转化为“稳定兴趣”,就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自尊需要时,就产生自尊,它促使自己更加奋发向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是在取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小学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体验是儿童获得积极自我评价的基础。教师应对小学儿童做出积极评价,尊重学生,不轻易做出否定评价。
那么,在乐器进校园的背景下,如何运用葫芦丝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一、巧用葫芦丝民间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葫芦丝是云南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如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在教学中,笔者讲述了关于葫芦丝的民间传说,同时运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云南风光、少数民族节日风情类的视频和图片,利用学生对《葫芦娃》的好感和葫芦的可爱形状,让学生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金孔雀轻轻跳》等经典乐曲,诱发学生对葫芦丝演奏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课前律动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中,笔者常用课前一分钟律动表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音乐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并随着音乐加入师生律动表演中。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生动有趣的舞蹈动作、肢体律动、葫芦丝吹奏配合律动表演等,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选用律动音乐时比较灵活,有时采用音乐片段《口哨与小狗》《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有时利用上一节课所学歌曲(乐曲)旋律,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又或者采用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歌曲(乐曲),既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铺垫,又能给学生营造新鲜感,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如《动物说话》,师生互动演奏,老师唱“小鸡说话”,学生接唱“叽叽叽”;再用葫芦丝互动吹奏,老师吹奏“6 3 3 2”,学生接着吹奏“3 5 3”。又如《乃哟乃》,师生互动演唱之后,再采用葫芦丝互动吹奏,老师吹奏“5 3 5”,学生接着吹奏“5 3 1”。让学生参与律动表演及葫芦丝的吹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设情境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的导入环节,笔者会精选音乐教材,设计情境,进行模拟表演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一年级的《动物说话》、二年级的《小红帽》、三年级《我是草原小牧民》、四年级的《打字机》、五年级的《踩雨》、六年级的《火把节》等,通过对歌曲意境的情景模拟表演,加上葫芦丝的吹奏体验,让学生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到外,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得到全方位的刺激,并得以内化升华。
四、设计听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竞赛的方式,通过听辨音乐片段回答问题,或是请个别学生吹奏两句旋律,让全班同学猜猜他所吹奏的旋律的曲名等。这项活动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问题抢答,学生有了成就感,既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利用“录像巡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特别设计了“录像巡演”环节,即每节课挑选出优秀演奏员进行表演并录像,将录像在全年级中“巡演”,让各班同学互相观摩学习,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银幕中的演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孩子们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精彩、更完美,课前课后都积极主动地练习。
六、制定积分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得到肯定与表扬、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笔者利用这种积极因素,在葫芦丝教学实践活动中制订了小组积分(加分)的激励制度,并提出了明确标准,如课堂上答对问题的学生,积极思考、表现出色、纪律好、坐姿正确的学生,会及时得到表扬,受表扬的学生可以上台在加分板上为本小组贴上笑脸,活动中自信上台表演的学生可以为小组加分并获得奖品,课后小结环节统计本节课获奖最多的小组,并进行特别表扬,再将每节课的积分记录到班级评分汇总表上,期末嘉奖。教学活动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使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音乐的乐趣。为了集体荣誉和个人愿望,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大胆地回答问题、自信地上台表演。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利用此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颇有成效。
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说:“假如学生愿意学,那么你就用不到‘学得好有奖’的办法。教师应当使用正常的关系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孩子对学习的渴望,以及音乐本身给师生带来的巨大享受。”也就是说,对那些热爱音乐、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来说,师生共同创造音乐带给他的乐趣就是最好的表扬和奖励。对那些学习音乐兴趣一般或学习音乐兴趣不浓的学生来说,使用表扬的手段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他们由此获得了乐趣和信心,也会因此而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综上所述,在乐器进校园的背景下开展葫芦丝教学,教师可通过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水平,利用葫芦丝的民间传说、外形、音色和经典乐曲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课前律动表演、情景模拟、听辨竞赛、小组积分评比等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达到稳定其学习兴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