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一句践诺一生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wa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2年,17岁的丰子恺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刚从日本回国不久的李叔同在该校教图画和音乐。丰子恺的绘画天赋很快得到李叔同的赏识。一天,李叔同对丰子恺说:“你是我的这些学生中进步最快的,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认可,丰子恺心里特别高兴,学起画来更加刻苦用功。1918年,李叔同剃度出家,丰子恺跟随老师多年,师生情深,便也想出家。李叔同告诫他:“出家也有烦恼,你专心画画便是,不必学我。”向来对老师敬重的丰子恺只好作罢。
  李叔同出家后,法号弘一,丰子恺经常去寺庙看望老师,直到离校毕业回到上海任教。1927 年,时事混乱,丰子恺苦闷彷徨,成了迷途的羔羊。同年,弘一法师云游到上海,投宿于丰子恺家。相处两月,丰子恺再也难抑向佛之心,终于拜弘一为师,皈依佛门,做了居士。1929年,弘一法师与丰子恺商量合作一本《护生画集》,由丰子恺作画,自己配诗,“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为宗趣”,规劝人们戒杀护生、慈悲为怀。起初,画册模仿《二十四孝图》的形式,仅有画作24 幅,等到画完后,时间已接近1930年。丰子恺想到弘一法师正好50 岁,何不画成50 幅出版,以祝贺法师的生日。丰子恺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弘一法师,法师也极为赞成。就这样,由马一浮作序、1929 年出版的第一册《护生画集》就收入画作50 幅。
  《护生画集》画的内容都是劝人爱惜生命,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第一册发行后,深受人们欢迎,先后共印刷二十余万册。看到弘一法师心里高兴,丰子恺许下心愿,等到法师60岁时,他要再画护生画续集60幅,祝贺法师生日。在随后的几年里,战乱交织,民不聊生,丰子恺颠沛流离,先后驻足桂林、重庆等地,教书谋生。不过,无论生活怎样艰险,丰子恺始终没有忘记要在老师60 岁时再出一册《护生画集》,他克服重重困难,将60 幅作品绘制完毕,于1939年寄给远在泉州开元寺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见续集绘出,非常欣慰,并希望丰子恺能将这件事长期做下去。他在给丰子恺的信中写道:“朽人70 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70 幅;80 岁时,作第四集,共80 幅;90 岁时,作第五集,共90 幅;100 岁时,作第六集,共100 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
  读完法师的来信,丰子恺深为法师的看重而感动,但又想到画第六集时自己将是耄耋之年了,适逢乱世,自己能活到那时候吗?但法师的重托不能辜负,所以他在复信中郑重承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不料,1942 年,弘一法师身体多病,极度虚弱,自知来日无多,心里放不下《护生画集》的事,他先后给李圆净、夏丏尊写信,要求他俩对丰子恺后几集的绘编鼎力辅助。不久,弘一法师圆寂,而他委托的朋友也相继过世,《护生画集》功德圆满的使命便落到了丰子恺一人身上。丰子恺牢记法师的嘱咐,决心把《护生画集》继续画下去。
  1949 年初,丰子恺专程来到泉州,拜谒了弘一法师的圆寂之地。有人拿出了丰子恺当年写给弘一法师的信,“世寿所许,定当遵嘱”赫然在目,法师的70 冥寿就要到了,丰子恺决定立即开始绘制《护生画集》第三集。为了免去不必要的应酬,丰子恺停止刊布润例,闭门谢客,在厦门一住就是3个月,完成了《护生画集》第三集的全部画稿。此时,离弘一法师圆寂已有7个年头了,由谁来书写内容呢?丰子恺想到了精通佛学的书法家叶恭绰,于是专程跑到香港,请其书写诗文。叶恭绰虽然答应了,但因年迈体弱,只能抄写,已不能作诗。丰子恺只好自己作了一些,并选了一些古诗,终于让画集得以出版。1949 年后,丰子恺出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于繁忙的公务之余开始了《护生画集》第四集的绘制。当时国内有一些人把佛教当作封建迷信看待,画集已不可能在国内出版,就连绘制工作也不便公开。丰子恺只得随时选材作画,陆续寄到新加坡弘一法师的挚友广洽法师处。第五集本应在1970 年出版,但丰子恺担心会有什么变故发生,于是提前在1965 年就画好了。两册画集都由广洽法师在海外募集资金出版。
  “文革”期间,遭到批斗的丰子恺被剥夺了写作和作画的自由,《护生画集》也被列为“反动书刊”,丰子恺一家从一楼被赶到二楼,身高1.74米的他睡的床只有1.58米,但他把个人的一切都置之度外,只想坚持画下去,完成法师的宏愿。1980 年是法师的百岁冥寿,再有一集就功德圆满了,但丰子恺不知道眼前的浩劫何时结束,所以不想等到1980 年再画完。于是,他白天到“牛棚”受折磨,晚上就在家里冒着风险作画,终于在1973 年将第六集画完,此时距他1928年画《护生画集》第一集,已过去了45年。
  1975年9月,丰子恺在华山医院安详地离开了。三年后,广洽法师从新加坡来到上海, 他跪在丰子恺灵前,老泪纵横。随后,广洽法师将第六集的画稿和诗文带到了新加坡出版。丰子恺信守了半个世纪的约定,终于灿烂地绽放了。
  承诺一句,践诺一生。丰子恺一路追随弘一法师,大师圆寂后,依然不忘重托,为的就是让《护生画集》完整面世,完成法师的遗愿。丰子恺一生的绘画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矗立了一座丰碑,但他矢志不渝坚持45年的践诺的毕生追求,更值得我们敬仰和感动。
  (编辑/杨逸)
其他文献
人潮涌动的车站,一对夫妻拎着大包小包下了火车。女人挺着微微隆起的肚子,加之沉重的行李,行动显得有些吃力。男人体贴地接过妻子手中的行李,注视着已有身孕的妻子,缓缓道:“俺娘在时,俺没能让她过上好日子,俺不会再亏了你们娘俩。你放心,俺一定在城里搞出个名堂!”女人摸摸隆起的肚子,舒心地笑了。  夫妻俩在城里一处偏僻的地方租了一间地下室,这个狭小而潮湿的小空间,虽然很破旧,但他们的爱便是最美好最珍贵的装饰
毕淑敏说:“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办法弥补。比如,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西汉末年的戴良,隐居不仕,侍母至孝。因为母亲喜欢驴叫,所以戴良经常驴叫娱亲。母亲去世后,戴良继续驴叫自娱。他说:“独步天下,谁与为偶。”明嘉靖年间,王铮任督察院佥都御史,为了时刻不忘感恩父母,便以“子孝”作为自己的字,并把父
不要在智慧中夹杂着小聪明。  29岁的京漂姜明,来自吉林,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又不肯干体力活,所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可他丝毫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哀怨命运不公。  2015年年末,姜明跟朋友吃饭,闲聊中提到了自己的境况,没想到朋友神秘地对他说:“我给你提个醒啊,现在这个时代,挣钱的门路多的是,关键你得动动脑子。”这话让姜明听得一头雾水,他连忙给朋友倒上酒,说:“老哥,兄弟有点笨,还得烦请你指点。”朋友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曾说外婆对她的影响最大,因为小的时候她是外婆带的,她常问这问那,外婆总是笑而不答,而是让秦文君自己去寻找。  一次秦文君问外婆:“人为什么要活着?”外婆又笑了,说:“你说呢?”“不知道?”外婆只是说:“人活着有一万零一条理由,所以才留恋生命。”“你说说看。”外婆便说:“你去找啊!”  秦文君准备了个本子,开始寻找答案,她到处找人问。有人说活着是为了亲人的笑容,他爱他们,要与他们厮
1  泥土,是春天信手拈来的一个厚重的词语。此刻,于大地宽广的胸怀之下,那些久违的轻颤的声响由远及近,遂让潜伏一冬的思想与情感猛然苏醒且渐次蔓延开来。  泥土垒起的田园,是农夫一辈子守望的精神灯塔,播种与收获是他们生命里亘古未变的主题。在自家的小院,父亲几乎是在虔诚地擦拭着已搁置许久的犁铧,他蹲在地上忙活的姿势煞是庄严,仿佛即将赴战场的士兵在擦拭手中的钢枪,亦如演奏家在擦拭心爱的乐器。耳畔不时传来
经验是财富,有时也是陷阱。  嘉靖三十五年,倭寇来犯,戚继光率明军应战,可开战的架势还没摆开,有人就脚底抹油开溜了。一场小小的战斗,彻底暴露了明军低下的素质。戚继光决定自己训练军队。  各路士兵纷纷前来接受点兵,一个个巧舌如簧卖弄自己的战功,可戚继光一个也没要,他心里自有妙招。他吩咐手下在城内外张贴让人大跌眼镜的广告:“个高的不要,机灵的不要,凡是脸皮白净的、伶牙俐齿的统统不要。”  戚继光这葫芦
我知道年轻人爱打游戏,有时候我在开会,也有人在下边玩手机游戏。打游戏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我认为一个人应该要把握住自己,不要让娱乐过度地毁坏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反而要像主动升级打怪那样,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充满激情地进行自我目标认定、自我激励。  我对打游戏并不反感,我也喜欢研究各种游戏,喜欢游戏的各种界面。没有人打游戏先看书,卖什么《21天学会DOTA》,但是大家都会玩,都很喜欢。我觉得游戏就是一个好
乱世中擦亮双眼的是高人  电视剧《少帅》里有个张作相,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也是张学良的“老叔”。他在剧中算是个“男四号”,但在奉军中却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对于当时东北局势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虽是土匪出身,但侠气大于匪气,文韬重于武略,且为人忠厚,知进退,不贪功,不揽权,有大局观,善于补台,对于张氏两代的政权稳固意义颇大,其时东北政界就流传一句话:“交友要交张作相。”  张作霖结拜有八兄弟,均
《南史》是唐朝史学家李延寿撰写的一部史书,属于中国历代官修正史的“二十四史”之一。此书中记载了两个“偷鞋者”的小事。  一个被误认为的“偷鞋者”,是南朝时期的教育家沈麟士。沈麟士当年曾隐居在故里,与邻里相处得很和睦。有一天,他在村里散步。有位邻居跟着他走了一段路,突然说:“你的这双鞋,跟我丢的那双鞋一模一样,肯定是我的鞋。”沈麟士笑了笑,说:“是吗?那你就拿回去吧。”说完,沈麟士脱了鞋,打着赤脚回
翁同龢是晚清大书法家,但很少答应别人求字。常熟知县曾经向“老乡”翁同龢百般求字,同样没有得到只字片言。  翁同龢被罢职回乡,交由地方官严加管束,知县觉得向翁同龢求字的机会来了。每天一大早,知县就前往翁家,召集翁家的所有奴仆,事无巨细,一一询问:昨天中堂大人吃了啥?见了谁?言谈间可有大不敬的地方?直到把翁家上下折腾个底朝天才肯罢休。天天如此,闹得翁家鸡犬不宁。  落毛凤凰不如鸡,两代帝师遭此大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