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述案例的言语描述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当今中小学教育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表面上只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困惑,其中却包涵着多方面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
如何面对班级亚文化
班级亚文化是相对于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是班级文化中那些地位相对次要、认同度相对较弱的部分,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内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中小学班级亚文化多带有青少年文化情感的因素,实践中难以得到班主任的自觉认同,这正是很多班主任习惯用打压的方式对待班级亚文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班级亚文化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缘,班主任应主动发现、了解和引导它,兴利除弊、因势利导,也可以有意识地培植一些与班级主文化要求相近、形式各异的亚文化,形成一个同质文化群落。
本案例中班主任小顾老师创建班级QQ群便是一个较好的尝试。当然,这个QQ群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应该成为学生家长了解学校和班级的窗口。通过QQ群,班主任多了一个与学生及家长沟通的平台。通过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也便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导班级主流文化健康发展。
如何对待中小学生上网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对此,班主任应该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保证步调一致。
对于本案例中部分家长借网络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做法也不应一概否决。因为网络中的一些游戏还是具有益智作用的。学生们在学习压力比较重的时候,适当放松放松,玩玩游戏也是有好处的。关键是家长和班主任要帮助学生选好游戏和安排好玩游戏的时间。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这里讲的只是如何对待中小学生上网的问题。
如何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
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第一站,班主任要做好“站领导”的工作。所以,要重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让家长与学校统一步调,共同教育好孩子。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网络沟通的机会询问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并鼓励家长们不要怕委屈孩子,让他们适当做些家务:应教育孩子懂得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和尊重他人。
家访是实现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但是家访不一定就是班主任亲自到学生家里。家访的方式要因人而异,要扬长避短,重在实效。例如,可以选择在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近距离接触学校;可以选择在双方都方便的地方,这样既节省等待的时间,又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可以通过网络视频、QQ、MSN或BLOG等方式,保持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经常联系;也可以将学生及家长请到班主任的家里,更进一步地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多一些亲切,多一些温馨。
如何对待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
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差距很大。城市新移民子女从相对落后的农村来到城市,他们在学业上、生活上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主要是文化跨越、学习适应和心理调节等问题。这些新问题在城市新移民子女的家长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需要学校和教师采取适宜的方法加以教育和引导。
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给予了新移民子女以特殊的政策倾斜。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对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还要重视对其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缩小新移民子女与原住民子女之间在学业成就上的差距,真正实现新移民子女与原住民子女之间人际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
如何看待独生子女教师群体
上海社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已占据了中小学教学第一线的半壁江山,而他们的学生99%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的父母也多是独生子女。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教师教育独生子女生育的独生子女。
由于独生子女教师的生长环境大多数是一帆风顺的,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所以受挫能力要相对弱一点。同时,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充分的关心和爱护,从性格上讲则相对任性一点,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如果在家访过程遇到与他们想法不一致的事情,常常会难以接受,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是非常妥当。这是独生子女教师常见的问题。本案例中小顾老师去家访,当双方想法不能统一的时候,小顾老师就不能沉住气,不能冷静处理这些问题,独生子女教师性格中任性的一面也显现出来了。
现实中学生家长是独生子女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同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和老师。因为彼此都了解自身的一些性格特征,同时有些家长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学问水平并不比老师差,所以他们往往会对年轻老师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信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年轻老师应该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同时也多向老教师和学生家长取经,尽可能地克服自身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要善于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经常地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凡事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如何面对班级亚文化
班级亚文化是相对于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是班级文化中那些地位相对次要、认同度相对较弱的部分,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内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中小学班级亚文化多带有青少年文化情感的因素,实践中难以得到班主任的自觉认同,这正是很多班主任习惯用打压的方式对待班级亚文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班级亚文化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缘,班主任应主动发现、了解和引导它,兴利除弊、因势利导,也可以有意识地培植一些与班级主文化要求相近、形式各异的亚文化,形成一个同质文化群落。
本案例中班主任小顾老师创建班级QQ群便是一个较好的尝试。当然,这个QQ群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应该成为学生家长了解学校和班级的窗口。通过QQ群,班主任多了一个与学生及家长沟通的平台。通过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也便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导班级主流文化健康发展。
如何对待中小学生上网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对此,班主任应该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保证步调一致。
对于本案例中部分家长借网络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做法也不应一概否决。因为网络中的一些游戏还是具有益智作用的。学生们在学习压力比较重的时候,适当放松放松,玩玩游戏也是有好处的。关键是家长和班主任要帮助学生选好游戏和安排好玩游戏的时间。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这里讲的只是如何对待中小学生上网的问题。
如何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
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第一站,班主任要做好“站领导”的工作。所以,要重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让家长与学校统一步调,共同教育好孩子。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网络沟通的机会询问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并鼓励家长们不要怕委屈孩子,让他们适当做些家务:应教育孩子懂得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和尊重他人。
家访是实现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但是家访不一定就是班主任亲自到学生家里。家访的方式要因人而异,要扬长避短,重在实效。例如,可以选择在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近距离接触学校;可以选择在双方都方便的地方,这样既节省等待的时间,又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可以通过网络视频、QQ、MSN或BLOG等方式,保持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经常联系;也可以将学生及家长请到班主任的家里,更进一步地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多一些亲切,多一些温馨。
如何对待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
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差距很大。城市新移民子女从相对落后的农村来到城市,他们在学业上、生活上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主要是文化跨越、学习适应和心理调节等问题。这些新问题在城市新移民子女的家长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需要学校和教师采取适宜的方法加以教育和引导。
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给予了新移民子女以特殊的政策倾斜。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对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还要重视对其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缩小新移民子女与原住民子女之间在学业成就上的差距,真正实现新移民子女与原住民子女之间人际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
如何看待独生子女教师群体
上海社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已占据了中小学教学第一线的半壁江山,而他们的学生99%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的父母也多是独生子女。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教师教育独生子女生育的独生子女。
由于独生子女教师的生长环境大多数是一帆风顺的,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所以受挫能力要相对弱一点。同时,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充分的关心和爱护,从性格上讲则相对任性一点,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如果在家访过程遇到与他们想法不一致的事情,常常会难以接受,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是非常妥当。这是独生子女教师常见的问题。本案例中小顾老师去家访,当双方想法不能统一的时候,小顾老师就不能沉住气,不能冷静处理这些问题,独生子女教师性格中任性的一面也显现出来了。
现实中学生家长是独生子女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同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和老师。因为彼此都了解自身的一些性格特征,同时有些家长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学问水平并不比老师差,所以他们往往会对年轻老师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信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年轻老师应该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同时也多向老教师和学生家长取经,尽可能地克服自身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要善于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经常地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凡事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