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学生写过这样一首诗:“您是枝,我是叶,您的乳汁我写成绿色的诗。您是干,我是枝,您的傲然我挺为不弯的魂。您是根,我是干,您紧贴大地我方得挺立参天。您是泥,我是根,您的心血滋润我的生命。”从这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情怀不禁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加深知自己对学生责任的重大。课堂是教育学生最重要、最有效的平台。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综合体现了教学各个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是“知”的前提,没有“乐”,也就谈不上“知”了。要让学生“乐学”,首先还得教师施以“乐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乐感。在学生备尝学习苦涩的同时,再为学生献上一味“快乐”,以解除他们学习的疲乏,使之精神振作,孜孜乐学,从而于“乐”中“知”之。下面笔者就以低年级写话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关注童趣需求,从说话开始
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关注他们对于课堂趣味性的需求,怎么保护?当然不能舍本逐末。
语文新课标对于低年段的写话是这样要求的:“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一年级学生认识的字不多,但是却喜欢表达,可一旦到了写话的时候又不能把自己表达的热情转换成文字记下来。对这时期的学生,要求不要太高,不要限制他们的思维,若在刚开始写话的起始阶段就限制了写话的内容,学生会失去写话的兴趣。所以,在写话教学中,不妨先创设有话可说的说话环境,让学生们敞开心扉、放飞想象。
一年级的课文《明天去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在学习完一、二两部分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小女孩躺在床上,她想到了那地方的——海,还想到那地方的——云。她可能还会想到那地方的什么呢?”这时候,不着急,给学生思考的時间,仿照课文句式“那地方的(什么),真的像(谁)说的,那么(怎么样)?”进行相关的句式训练。你会发现学生们的回答比你的期待更精彩。
在平时的训练中,还可以创设不同的说话情境,有教师这样设计,围绕一个“变”字,优化问题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谁会变?变成什么?能做什么?”“假如你会变,你最想变成什么?为什么?”于是,丰富多彩的内容就涌现出来了,一个学生说:“我想变成另一个地球,让这个地球不要太累。”另一个学生说:“我想变成一只气球,随着风爷爷在空中飘荡。”多变的角度,浓浓的趣味,学生们兴致勃勃,将说话的内容记下来,就可以完成一篇写话。
只有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关注到学生的情感需求,我们才会想方设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优化问题设计,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思维,创造出充满童趣的课堂,也使得教学内容丰富而有情趣。学生可以逐步将文本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激发无限的想象力,收获更多。
二、感受童趣魅力,从模仿入手
翻看二年级的课文,出现了很多的对话描写。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之前“开口说话”语言积累的基础,就可以尝试进行“对话”的片段模仿了。这时候的起步训练,我们也可以进行有主题、有目标、有关注重点的“开口说话”创作。以下是一个学生的作文《我想去旅游》:
我一直想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就快放寒假了,我说:“去海南吧!”
爸爸感到好奇:“你为什么要去海南?”
“因为那儿有大海呀,我可以穿上漂亮的游泳衣在大海里游泳,还可以在海边的沙滩上捡贝壳和海星呢!”
爸爸笑了笑,说:“这么美丽的地方,我要和我的宝贝儿一起去!”
我还想去哪儿呢?就去云南吧!
妈妈感到疑惑:“你为什么要去云南?”
“因为云南四季如春,到那儿过寒假,一定很温暖。还有少数民族的小姑娘会跳快乐的舞蹈。”
妈妈也笑了,说:“这么美丽的地方,我也要和宝贝儿一起去。”
现在,我盼望着假期赶快到来,这样,我就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那美丽的地方。
这个在班上语文成绩不算特别突出的学生,把爸爸和妈妈的对话记到了作文里,将对话为表达所用,这不就成功地迈出了“写话”的第一步吗?他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读着,其他学生安安静静地聆听着,这样儿童化的语言比教师教学反复强调会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学生们会模仿这样的作文,生成自己的语言,相信他们也会十分顺利地跨进写作的大门。
三、享受童趣幸福,重在课堂有效指导
低年级学生写话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似乎没有多少必然的内在关联。如写“我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类似这样的话题,学生并不陌生,提笔就可以写上几句,可教师非要“教”——一问: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呀?二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手等感官来接触小动物;三记:将自己的观察记在纸上;四议:应当采取怎样的观察方法来认识小动物?如此种种,原本熟悉的小猫、小狗……变得陌生了,那一点点写作冲动渐渐消退了。其实,学生只要能用一段通顺的话写出这个小动物的样子、特点,愿意用充满童真的语言去表达,不按照教师的章法写也无妨。所以,教师应改变这种“零起点”的习作教学指导。
从说话到写话的引导,是需要教师的思考与智慧的,愿教师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出更加精彩的火花,让学生们乐于表达、妙笔生花。努力适应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用生动而充满童趣的课堂语言吸引他们。声音的高低升降,语气的轻重缓急,更重要的是,富有童趣的教学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尽情感受课堂的魅力。当我们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时,会发现自己的性情也随着语言变得柔软平和与从容起来。
小小的课堂,却蕴涵着无穷的魅力,它吸引着我们不停地去探究、去发掘、去体会其中的乐趣,和学生一起成长。其实,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快乐的同时,学生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综合体现了教学各个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是“知”的前提,没有“乐”,也就谈不上“知”了。要让学生“乐学”,首先还得教师施以“乐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乐感。在学生备尝学习苦涩的同时,再为学生献上一味“快乐”,以解除他们学习的疲乏,使之精神振作,孜孜乐学,从而于“乐”中“知”之。下面笔者就以低年级写话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关注童趣需求,从说话开始
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关注他们对于课堂趣味性的需求,怎么保护?当然不能舍本逐末。
语文新课标对于低年段的写话是这样要求的:“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一年级学生认识的字不多,但是却喜欢表达,可一旦到了写话的时候又不能把自己表达的热情转换成文字记下来。对这时期的学生,要求不要太高,不要限制他们的思维,若在刚开始写话的起始阶段就限制了写话的内容,学生会失去写话的兴趣。所以,在写话教学中,不妨先创设有话可说的说话环境,让学生们敞开心扉、放飞想象。
一年级的课文《明天去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在学习完一、二两部分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小女孩躺在床上,她想到了那地方的——海,还想到那地方的——云。她可能还会想到那地方的什么呢?”这时候,不着急,给学生思考的時间,仿照课文句式“那地方的(什么),真的像(谁)说的,那么(怎么样)?”进行相关的句式训练。你会发现学生们的回答比你的期待更精彩。
在平时的训练中,还可以创设不同的说话情境,有教师这样设计,围绕一个“变”字,优化问题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谁会变?变成什么?能做什么?”“假如你会变,你最想变成什么?为什么?”于是,丰富多彩的内容就涌现出来了,一个学生说:“我想变成另一个地球,让这个地球不要太累。”另一个学生说:“我想变成一只气球,随着风爷爷在空中飘荡。”多变的角度,浓浓的趣味,学生们兴致勃勃,将说话的内容记下来,就可以完成一篇写话。
只有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关注到学生的情感需求,我们才会想方设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优化问题设计,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思维,创造出充满童趣的课堂,也使得教学内容丰富而有情趣。学生可以逐步将文本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激发无限的想象力,收获更多。
二、感受童趣魅力,从模仿入手
翻看二年级的课文,出现了很多的对话描写。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之前“开口说话”语言积累的基础,就可以尝试进行“对话”的片段模仿了。这时候的起步训练,我们也可以进行有主题、有目标、有关注重点的“开口说话”创作。以下是一个学生的作文《我想去旅游》:
我一直想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就快放寒假了,我说:“去海南吧!”
爸爸感到好奇:“你为什么要去海南?”
“因为那儿有大海呀,我可以穿上漂亮的游泳衣在大海里游泳,还可以在海边的沙滩上捡贝壳和海星呢!”
爸爸笑了笑,说:“这么美丽的地方,我要和我的宝贝儿一起去!”
我还想去哪儿呢?就去云南吧!
妈妈感到疑惑:“你为什么要去云南?”
“因为云南四季如春,到那儿过寒假,一定很温暖。还有少数民族的小姑娘会跳快乐的舞蹈。”
妈妈也笑了,说:“这么美丽的地方,我也要和宝贝儿一起去。”
现在,我盼望着假期赶快到来,这样,我就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那美丽的地方。
这个在班上语文成绩不算特别突出的学生,把爸爸和妈妈的对话记到了作文里,将对话为表达所用,这不就成功地迈出了“写话”的第一步吗?他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读着,其他学生安安静静地聆听着,这样儿童化的语言比教师教学反复强调会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学生们会模仿这样的作文,生成自己的语言,相信他们也会十分顺利地跨进写作的大门。
三、享受童趣幸福,重在课堂有效指导
低年级学生写话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似乎没有多少必然的内在关联。如写“我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类似这样的话题,学生并不陌生,提笔就可以写上几句,可教师非要“教”——一问: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呀?二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手等感官来接触小动物;三记:将自己的观察记在纸上;四议:应当采取怎样的观察方法来认识小动物?如此种种,原本熟悉的小猫、小狗……变得陌生了,那一点点写作冲动渐渐消退了。其实,学生只要能用一段通顺的话写出这个小动物的样子、特点,愿意用充满童真的语言去表达,不按照教师的章法写也无妨。所以,教师应改变这种“零起点”的习作教学指导。
从说话到写话的引导,是需要教师的思考与智慧的,愿教师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出更加精彩的火花,让学生们乐于表达、妙笔生花。努力适应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用生动而充满童趣的课堂语言吸引他们。声音的高低升降,语气的轻重缓急,更重要的是,富有童趣的教学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尽情感受课堂的魅力。当我们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时,会发现自己的性情也随着语言变得柔软平和与从容起来。
小小的课堂,却蕴涵着无穷的魅力,它吸引着我们不停地去探究、去发掘、去体会其中的乐趣,和学生一起成长。其实,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快乐的同时,学生也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