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构建预习后的数学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u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看待预习,对预习要有准确的定位,更应该结合教学实践,在探索中提高预习的价值,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预习 构建 前思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6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预习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自我感觉、理论的层面上,而应该结合教学实践,在探索中提高预习的价值。下面,以“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实践和探索。
  “圆的认识”自主学习导学单(课前完成)
  学习目标:
  (1)知道圆有什么特征;
  (2)能按要求画圆。
  预习作业:
  (1)请你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并思考圆和之前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有何不同。
  (2)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并用字母表示。
  (3)任意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收集并探究有关圆的知识。
  可是,预习后的数学课该怎样教呢?这是我课前和课后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前思:
  预习后的数学课,首先,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规则等结论性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呈现结论;其次,学生对操作技能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所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再是教学的重点;再次,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规律的探寻、定义的解读可以快速地从字面过渡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同时,五年级学生因受年龄的限制,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等有限,所以预习时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课本“可见”的知识,即教材给出的一些结论,但对于“为什么是这样”等原理不甚明了。所以,这节课应该以学生“知道中的不知道”为课堂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发现前面两题学生都会做,对于第(3)题,学生收集的知识点很多,有对的也有错的,于是我将学生收集的知识点梳理之后逐一呈现并验证。
  后思:
  在实践之后,我对预习后的课堂怎么教有了一些认识。
  1.预习后的数学课,更应重视对数学文本的深入解读
  预习之后,学生知道的是课本直接给出的概念或结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说预习的收获,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读课本上呈现的概念和结论,教师只有追问“你知道为什么吗”“还有哪些呢”时,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回忆这些概念或结论得出的过程。但是,对于数学概念或结论中的一些关键、特别之处,学生一般很难在预习中主动进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数学文本,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真正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例如,预习作业中的第(2)题,学生通过预习能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性表述,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中的“圆上”“任意一点”等关键词句进行深入地解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悟到“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这些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可见,重视对数学教材的深入解读,是教师对预习后的课堂的一种教学策略。
  2.预习后的数学课,更应重视对所收集知识的验证过程
  学生对知识点的收集往往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收集之后由于缺少验证的过程,导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产生,所以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例如,在处理预习作业中的第(3)题时,将学生收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逐一展示验证,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又使他们对圆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这样处理似乎将圆的特征进行了割裂,导致学生对圆的基本特征缺少整体的认识。因此,教学时在梳理好知识点并全部呈现后,可让学生想办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再组织交流,这样可使学生的探究性更强。其实,有些操作,如几次对折的操作,就可以说明圆的几个基本特征成立。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圆的基本特征有更完整的认识,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预习后的数学课,更应重视对操作技能与现实意义的沟通联系
  技能被视为一个程序化的“动作系统”,只要你明白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并加以一定量的练习,基本上就能学会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技能?这个问题对学生预习而言,往往是“屏蔽”的。因此,在教学这样的学习内容时,课堂上除进一步规范操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技能的价值。这样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彰显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案例回放:  前不久,笔者听了五年级一位教师执教“小数的连除”一课,例题是一道应用题:“一只蜜蜂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这位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式,汇报时说明列式的理由。纵观学生的列式,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应用常规的思路列式,即9.3÷0.5÷2.4,先求蜜蜂每小时飞行的速度,再求蝴蝶每小时飞行的速度。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列式的:9.3÷2.4
很多教师都提倡课堂的情境一定要设置得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设计问题的情境上,结果情境营造得引人入胜,但教学却变味了。于是,又有很多教师纷纷拿起笔批判如此情境为哪般,呼吁大家还是不要如此大动干戈地设计问题情境。因此,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为学生创设所需的低碳问题情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于传统的数学问题如果借助创设情境加以改造,则会诱发学生自觉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然而,虽然千米也是长度单位,但是它与其他几个长度单位的学习又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像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这些单位都是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尺、米尺等直接测量得出,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比较直观地得到这些长度大小的范围,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了直观的印象,
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探究算法——归纳算法——应用巩固”。的确,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情境似乎不太感兴趣。我研究后发现计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材都是按照一定顺序和规律安排计算内容的,所以尝试从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入手,引导他们通过解读算式自主学习新知,并且设计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最终发现运算
我们在听课时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时一堂课教材呈现的内容多、知识点多、要解决的问题多,授课教师在讲台上忙得不可开交,什么都作为重点,什么都讲,面面俱到,教师累学生困;有时教学内容很少或很简单,甚至半堂课就完成了既定任务,多余的时间只能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使整堂课显得很单薄,很难出彩;还有的时候,教师分不清主次,过分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本末倒置,使学生的思维训练点得不到有效开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恰似春风吹拂大江南北,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不够成熟,往往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盲目解题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我认为,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分析产生易错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出现易错题的原因  1.心情急躁,思维呆滞。部分学生面对难题情绪急躁,缺少解题的内驱力,在无外力可依下
孙睿佳生活照  保送研究生至上海复旦大学,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既是竞赛达人,又是绘画能手……说的正是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的孙睿佳。在大学期间,孙睿佳不断挖掘着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已经足够优秀的她还在乘风破浪,迎接新的挑战!严于律己 全面发展  谈到大学学习,孙睿佳认为自律是最不可或缺的,她也一直把“自律即自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偷懒拖延的念头,重要的是能否克服。孙睿佳认为,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作为教师,如果能在“意外通道”出现时敏锐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并由这“通道”智慧地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一定会使课堂绽放更多的精彩。  一、“发现问题”,升华认知  案例:“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让学生拿11根小棒,大概
[摘 要]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媒介。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深入解读与钻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关键词]数学教材 理解 使用 精彩纷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40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
小学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基础构建、方法启蒙、兴趣激发的作用,其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多地着眼于基础搭建。低年级数学教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这些客观现实的“生态环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找准着力点,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更加原生态,我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一、素材“生动性”  低年级学生的童心童趣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