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法统下妻的地位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封建统治时期,“平等”、“自由”、“权利”、“公平”、“人权”都与女性无关,可以说,封建时期的女性时刻都活在社会、礼教和法律的歧视与束缚中。“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规定,同时也穷尽了女性凄惨的一生。
  封建社会提倡累世而居,由封建家长(或族长)治理整个家族,封建家长(或族长)一般由本族年长者担任。女性未成婚时住在自己家族中,她们在家族里的地位很低,没有独立的财产,对于族的事务甚至自己的婚姻都没有发言权与决定权。封建社会的历代法典都对女性结婚的最高年龄做了限制,超过此年龄未婚的,一般会强制结婚,或者是处罚家长,汉初惠帝年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①,即女子三十未嫁,就会多收五倍的口赋以示惩罚。所以,“妻”是封建时期女性不可避免的一个身份。
  (一)夫妻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封建时期的礼教与法律恰像两个契合的半圆,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美无痕的圆圈,将女性包围在里面,丝毫不得僭越。礼教宣扬“三从四德”,宣扬“夫乃妇之天”②,法律也从立法上肯定夫妻法律地位的不平等,通过刑法的威胁和对违背的惩罚,迫使妻子不得不服从于丈夫,服从于现实。夫妻法律地位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
  首先,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夫一妻多妾是封建婚姻的基本状况,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妻子,但是可以有多个妾氏。而一个女人却只能有一个丈夫,否则会被认为触犯了七出中的“淫”而被丈夫合理的休掉。
  其次,殴杀处罚不同。以清朝为例,“凡妻殴夫者,但殴即坐。杖一百,···至折伤以上,各验其伤之轻重,加凡斗伤三等;至笃疾者,绞;死者,斩;故杀者,凌迟处死。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至折伤以上,减凡人二等。……故杀亦绞。”③妻子只要有殴打丈夫的行为即要受杖刑,如果导致丈夫受伤,则要处相当于平常斗殴三倍的惩罚,导致丈夫笃疾的,妻子就要被处以绞刑,而故意杀害丈夫的,则要被处以凌迟。而丈夫殴打妻子,只要不达到妻子折伤的结果是不受任何处罚的,就算因达到折伤的结果而受处罚,也会因为是丈夫殴打自己的妻子这个特殊情况而减轻处罚,刑法是以惩罚为后盾带有威胁性的,一方面,将丈夫相对于妻子具有特权地位合理化合法化;另一方面,极大的束缚了妻子的反抗精神。
  最后,服丧的不平等。唐朝夫妻服丧的不平等较为明显,《唐律疏议》中将“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定为“十恶”中的不义罪,长孙无忌是这样解释的“夫者,妻之天也。移父之服而服,为夫服斩衰,恩义既崇,闻哀即须号恸。而有匿哀不举,居丧做乐,释服从吉,改嫁忘忧,皆是背礼违义,故为俱十恶。④按辈分算,妻子丈夫是一辈的,但是妻为夫服丧却等同于子女为父服丧,如若在服丧期间改嫁,更为封建社会所不容忍,定为“十恶”中的“不义”,要被处以残酷的刑罚。在某种意义上说,封建时期的女性根本是被法律所忽视的群体,但是却承担着诸多的义务,她们的权利和义务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
  (二)离婚的不合理
  封建时期的女性在婚姻的解除上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她们基本上没有主动请求离婚的权利,此权利牢牢的被丈夫所掌控。古代的离婚就相当于“弃妻”。“七出”法律为“弃妻”提供的七个理由。《唐令》规定:“诸弃妻须有七出之状,一无子,……七恶疾。”即使有“三不去”⑤约束弃妻行为,由于“七出”的主观性比较强,再加上丈夫居于家庭的支配地位,他们仍可以轻而易举的弃妻。相比之下,根据历代法律,仅在三种情况下,妻子可以要求离婚,一是,夫纵容或强迫妻子与人通奸,《元史·刑法志》:“夫受财而纵容或勒迫妻妾为娼者,夫及奸夫淫妇各杖八十七,离之”;二是,丈夫服刑,《已成婚而夫离乡编管者听离》篇的判词称:“在法:已成婚而移乡编管,其妻愿离听。”三是,丈夫无故打殴打妻子,元律中规定:“诸以非理殴伤妻妾者······并离之”。这三种情况都是比较客观的条件,所以,主动离婚对妻子来说面对的不仅是社会和族人的歧视,更多的也来自于法律的刁难。
  (三)妻没有财产处分权
  在封建法传统下,妻子仅有财产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和处分权。在提倡同居共财的封建时期,家长(族长)才拥有财产所有权,家庭成员连私财都不可以有,更不用说有财产处分权了,即便分家,由于男尊女卑,也是由丈夫做家长而享有财产所有权,就连妻子随嫁的嫁妆也是属于丈夫的,妻子不能随意处分。⑥
  
  注释: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班固在《女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理,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
  ③《大清律例》,卷28,《刑律》。
  ④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⑤ 《唐律·户婚》:“虽犯有七出有三不去。三不去者,谓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
  ⑥宋代案例集《清明集》中的一条判语说:“妇人随嫁奁田,乃是父母给予夫家田业,自有夫家承分人,岂容卷以自随乎。”
  
  (作者简介:郭敏,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主攻比较法。)
其他文献
声乐课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两种授课形式:个人课和集体课。而长期以来,又以个人课为主,集体课为辅。近年来随着各地艺术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一些综合类理工大学都开设了音乐专业,尤其是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系学生增多,因此在声乐教学上纷纷选择了集体课的上课形式。一来可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二来可以合理解决课时的安排问题,同时让学生们都能更好地学习。  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训练后基本做到
期刊
学生会作为高校中先进的学生组织,在促进同学的全面发展、协助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反映学生的需求、维护学生的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学生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然而,随着高校学生会的不断发展,服务性不强、创新性不足、组织效率低下等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会职能的发挥。同时,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刚性式的学生会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
期刊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的研究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Tarone ﹠Yule,2000),自从2003年教育部出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来,国内许多高校进行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而淡化教师的“教”,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
期刊
随着科技的进步,针对设计的教学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大专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的教学改革迫在眉捷,早期的入学机制是针对学生写实能力的筛选,进而很多应试教育在学生的思维中扎根,要在几年之内培养出好的设计师要针对性强、不能广而泛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培养方向,针对这样的方向实行不同的方法。作为我们教师如何把握现有的资源而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开拓呢?就是我们每个设计教育者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对象的移位  
期刊
在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安分守己不善交往,学业平平,很不引人注意,有些教育研究者把这部分学生称之为“灰色儿童”,以借指他们处于一种不突出的平淡状态。亦是人们通常所称的“中等生”。所谓中等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中等生身上,同样存在优等生所具有的潜
期刊
一直以来,法律漏洞及其填补被很多学者研究讨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颇有成效,使得我国在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日臻完善,我国也在改革开放30年中生机勃勃,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但是,法律漏洞无疑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法律现象,是否所有的法律漏洞都需要填补,要根据“××××新动向”,不断地修订、制定新的法律和规章?本人认为确实存在事无巨细的法律的制定,成为所被认为的法律漏洞填补。修订和完善法律,可
期刊
对于大学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数学分析因其严谨的思辨性、推理性而堪称是一大难点,如何加深理解这些定理,如何寻求一些好的途径和方法,用简单通俗、直观的语言或图形,以便帮助学生解决习题。文章思考了一个定理,还给出了用多叉树方法来解决多元复合函数求偏导数的问题。  定理17.7 若 fxy (x,y) 和fyx(x,y) 都在点(x0,y0)连续,则fxy(x0,y0)= fyx(x0,y0)  现将该
期刊
残疾读者是图书馆特殊的用户群体,由于残疾人在身心各方面的限制,他们容易感觉到孤独与自卑,情绪波动大,与外界交流有限,在享受获取信息、知识的权利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图书馆在传播知识信息并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过程中承担着保证读者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的职责,在帮助残疾读者克服心理障碍、利用信息资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对国内公共图书馆残疾读者服务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国外公共图书馆残疾读者服务的相
期刊
一、新律师法对刑事公诉工作产生的突出影响    每一次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的修改完善,在使律师这一法律的执业人员所享有的权利在一步步得到完善。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对律师法作出重大修改,使律师在整个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尤其是对于长期困扰律师界的“三难”问题即:“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为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权益提
期刊
特定问题调查制度有其宪政渊源。对特定问题调查制度进行研究,主要应从调查权的范围、调查的时限、调查工作的公开与透明化、调查人员的法律责任和调查的权限五个方面入手。    一、特定问题调查制度的宪政渊源    特定问题调查权,在西方国家称为“国事调查权”或“国政调查权”,是指代议机关有关政府行为的调查权和由此而来的有权要求得到证言和有关记录的权利。这种职能起源于十七世纪的英国,也有的认为起源于瑞典的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