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开胸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术前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e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采取开胸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肺功能指标的关系,为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供临床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就诊并行开胸手术的8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成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前肺功能指标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最大自主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用力肺活量(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呼气流量峰值(PEF)、呼气流量峰值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red);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功能指标与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80例食管癌开胸术患者有24例(30.00%)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患者性别(t=1.755,P=0.086)、民族(t=2.125,P=0.073)与术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无关。而年龄(t=4.084,P=0.024)、吸烟史(t=5.881,P=0.001)、手术时长(t=3.583,P=0.041)、术中出血量(t=5.115,P=0.003)及合并基础疾病(t=4.574,P=0.018)与术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肺功能指标中的MVV(χ2=4.242,P=0.039)、MVV%pred(χ2=4.405,P=0.036)、FVC(χ2=17.500,P<0.001)、FVC%pred(χ2=12.382,P<0.001)、FEV1(χ2=12.070,P=0.001)与肺部感染发生相关。FVC(OR=9.102,95%CI为2.691~28.213,P=0.027)、FEV1(OR=21.621,95%CI为8.956~81.145,P=0.002)及MVV%pred(OR=5.648,95%CI为2.979~15.248,P=0.001)是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结论

术前部分肺功能指标与术后肺部感染显著相关,临床应加强对患者术前肺功能的检测和改善,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近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择焉耆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拟行喉罩全身麻醉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行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B组行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近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鞘膜外),C组行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近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鞘膜内),阻滞用药均为0
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然而,在新的肿瘤分类模式下,R-CHOP是否能继续作为PMBCL的标准一线免疫化疗方案仍存在争议。DA-EPOCH-R与R-CHOP方案的疗效相当,但需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虽然PMBCL是一种放射敏感性的恶性肿瘤,但放疗并不作为PMBCL的常规治疗选择,免疫化疗后PET/CT仍阳性的患者需要活检证实以制定进一步治疗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 403例肺癌病例,以初步了解近年来肺癌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3—2017年5年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烟酒史、手术情况、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肺癌病例2 403例,其中男性1 766例,女性637例。5年
小细胞肺癌是发生于肺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治疗效果不佳,易耐药、复发和远处转移。因此,探寻易获得的预测参数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现血细胞参数中部分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中有广泛的研究。深入了解血细胞参数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预测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对预测小细胞肺癌疗效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靶向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的免疫抑制剂是目前实体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通过分子影像方法检测实体肿瘤患者体内PD-1/PD-L1表达情况能够预测肿瘤患者能否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小分子多肽抑制剂具有相对分子质量低、在肿瘤微环境中扩散速度快、分布均匀、容易到达实体肿瘤深部等显著优势。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小分子多肽抑制剂的分子探针PET显像,能够非侵入性、实时、定量地检测肿瘤患者
紫草素具有抗肿瘤活性,不仅可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与浸润,还可通过诱导活性氧簇生成等促进胶质瘤发生程序性坏死。紫草素联合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及调控微小RNA表达可进一步提高其对胶质瘤的杀伤效应,通过纳米颗粒修饰紫草素有助于增强其对胶质瘤的靶向性。紫草素联合靶向治疗药物或化疗药物有望克服胶质瘤细胞的耐药问题。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既往用来诊断贫血的数字化指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其新的临床意义:除了急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血管疾病外,RDW升高在实体瘤及血液肿瘤中也具有一定的预后意义,甚至可以作为某些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尽管相关机制尚未明确,但作为廉价易获取的临床参数,RDW为肿瘤临床诊断及预后提供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细胞可介导多种免疫逃逸机制躲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杀伤,其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介导的免疫逃逸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近期研究发现PD-1/PD-L1抑制剂与以上治疗综合应用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增强抗肿瘤效果,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免疫治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优化给药策略联合化疗在晚期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呼吸肿瘤内科收治的27例ⅢB~Ⅳ期野生型NSCLC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优化给药策略联合化疗,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周期治疗,每1周期观察不良反应,每2周期行CT评价疗效。结果完成疗效评价的25例患者中部分缓解11例、病情稳定11例、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食管癌患者10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HIF-1α、OPN的表达情况,分析HIF-1α、OPN的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食管癌组织中HIF-1α、OP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